言药言方:什么是“引经药”?怎么用?十二经脉的引经药有哪些?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5-24 11:07:10

十二经脉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和细辛。手太阳小肠经:黄柏和藁本。足太阳膀胱经:常采用羌活作为引经药物。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以及细辛。手太阴肺经:葱白、白芷、升麻和桔梗。手阳明大肠经:石膏、白芷和升麻。足太阴脾经:白芍、苍术、葛根和升麻。足阳明胃经:常采用石膏、白芷、葛根和升麻。手厥阴心包经:柴胡和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上焦常选用地骨皮,中焦则常选用青皮,下焦则常选用附子。足厥阴肝经:吴茱萸、川芎、柴胡和青皮。足少阳胆经:柴胡和青皮。

小王虽然对中药引经药有一些了解,但他还是决定向谢老师请教更多。他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谢老师,我对中药引经药的概念还不太清楚,能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吗?”

谢老师微笑点头,把手中的药材放下,凝视着小王:“小王啊,引经药是建立在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力,从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小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谢老师继续说道:“但引经药与药物归经是有区别的。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 属于中医方剂基本组成中君臣佐使的“使药”,引经药不仅能够归入某经,还能够引导其他药物进入某个脏腑经络,从而增强疗效。你可以将引经药想象成方剂中的‘引导者’,它们在方剂中的作用就像向导一样,指引其他药物直接到达病灶,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谢老师接着说:“正如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兵无向导, 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 则不通病所。”

小王眼睛亮了起来,他兴奋地问道:“谢老师,能否举个例子来说明引经药的作用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当然可以。比如说升麻和葛根,它们归经于脾胃,不仅可以单独治疗脾胃病,还能够引导其他治疗脾胃问题的药物直接到达病位,从而提升疗效。这就是为什么升麻和葛根被认为是阳明引经药。”

小王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解释。谢老师看着小王的认真模样,不禁露出满意的神情。他继续说道:“古人曾经说过,引经之药就像是剂中的向导,能够接引其他药物直接进入本经,用力少却能获得快捷的效果。”

小王合上笔记本,微笑着对谢老师说:“谢老师,您的解释让我对引经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这个概念,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小王又问:“老师,我在学习中药的时候,经常感到四气五味这个概念很难理解,您能再给我讲讲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头道:“当然可以,小王。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四气是指寒、凉、温、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这是中药性质和滋味的基本分类。”

小王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认真记录着:“谢老师,四气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对吗?”

谢老师点头:“不错,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小王思索片刻:“那么,寒凉药和温热药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谢老师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解答:“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比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小王专心聆听,同时将谢老师的话记录得条理分明。谢老师继续:“而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比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

小王点点头,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谢老师,您刚才提到的大热、大寒、微温、微寒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这是对药物寒热程度的进一步区分。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大热表示药性非常热,大寒表示药性非常寒,微温和微寒则是程度相对较轻。”

小王心中豁然开朗,继续问道:“那么,在治疗上是不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谢老师点头:“正是如此。《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要根据病情的寒热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

“老师,您能再讲讲五味吗?”小王恭敬地问道。

谢老师微微点头,示意小王继续。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对吧?”小王看着谢老师,期待地等待着回答。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你说得没错,五味是中医药物的基本属性,根据五行理论,每种味道都有特定的功效。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小王激动地拿起笔记本,准备记录下来。

“首先是酸味,它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比如枸杞子、石榴皮、乌梅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阳虚阴盛等症状。”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每一个关键词,目不转睛地看着谢老师。

“接下来是苦味,它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比如黄芩、苦参、黄连等。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症状的治疗。”

谢老师的声音深沉而悠扬,小王全神贯注地倾听着。

“甘味具有补益生津、润燥养血的功效,如黄芪、大枣、蜂蜜等。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亏、气血不足等症状。”

小王迅速地记录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比如生姜、桂枝等。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症状。”

小王默默地点头,心中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是咸味,它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螵蛸、龙骨等。咸味药物常用于治疗痰饮、水肿等症状。”

小王连忙将这一点也记录在笔记本上,满心欢喜地看着谢老师。

“记住,五味的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来灵活运用,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之一。”谢老师温和地提醒着小王。

“谢谢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小王感激地鞠躬,满怀着对中医学的热爱。

7 阅读:227
评论列表
猜你喜欢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