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张灵甫到底是什么指挥水平,大家在网上随便搜一下,会出来很多相应的帖子。有说他抗日战争没担过什么重任,只是在王耀武麾下博得个虚名;有说他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很一般,也就是一个营长至多不超过团长的水平;有的人还例举出他在战役中出错的一连串清单,以证明他打仗的水平很一般。
难道堂堂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师长是浪得虚名吗,难道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仅仅只是个营长团长的指挥水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让我们抛开政治一面,通过具体的战例并辅之以定量分析的方式,界定一下张灵甫是否浪得虚名,是否只是个团长营长的水平。
解放战争开打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张灵甫同我主要打了四仗。即两淮保卫战,两次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这四仗张灵甫是两胜两败。
我们先看两淮保卫战。
两淮作为我华中首府被攻陷,应该是张灵甫的最为得意之战。该战张灵甫打得非常狡猾,战术运用有好几个特别之处:居然一改国民党军不打夜战的传统,敢于夜间对我用兵;居然能够判断出我防御接合部,并派出小股部队偷袭成功,并迅速扩张战果,致使淮阴一举陷落。要知道两淮不仅是我华中首府,也曾一度是第二个延安。它的失陷对我影响多大可想而知。
当蒋介石得知张灵甫拿下两淮时,大喜过望,当即传电全军表彰张灵甫。李延年甚至狂言:“国军像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须10个,就能安邦定国了!”
李延年的话不免有些拔高成分。但不得不说,张灵甫在这一仗上还是充分体现出了他敢于用兵善于用兵的一面。这个不需要我们更多诠释,只要看一看我军参加两淮保卫战的都是哪些人便明了:他们当中有谭震林、张震、成钧。后期时粟裕也赶到了两淮前线投入指挥。看一下双方这样的对阵,看一下对阵的结局,你还觉得张灵甫仅是一个营团长的指挥水平吗?
我们再看一下两次涟水保卫战。
这个问题,官方的战史结论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败,第二次张灵甫胜。粟裕则称两个都是消耗仗。我们说,即便是第一次张灵甫败退,但他仍给我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特别是我第10纵司令员谢祥军牺牲,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些。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与张灵甫对阵的是谭震林、王必成等人。结果王必成因此战失利差点被陈毅撤职。王必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便打出了“王老虎”的威名,结果在二战涟水时栽了不小的跟头。我们说,如果张灵甫仅是一个营长团长的水平,他能置我军主力于不顾,采用声南击西战术,最终让王必成吃这样大的亏吗?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孟良崮战役。
不少军迷们认为张灵甫发现垛庄被我军攻占,74师退路被断掉后,丢下重武器返回孟良崮,是一大错招、败招。便如三国时的马谡一般,山上无粮无水,犯了兵家之大忌。也因此认为张灵甫是个庸将,是马谡第二。他们觉得张灵甫还不如集全师之力往垛庄强行突围,或许会逃脱被歼的命运。
实际上,战场局势并没有那样简单。首先我们看,张灵甫死命向垛庄方面突围会如何?至少有以下五点理由不成立。
一是攻占垛庄的是王必成六纵的主力。垛庄失守后,张灵甫曾派出千余人想夺回垛庄,不但没夺回反被快速消灭,张灵甫据此并不难判断垛庄至少是师规模以上部队在牢牢地把守着。二是垛庄筑有非常坚固的工事,易守难攻,冲过去谈何容易?三是垛庄南北是一个狭长的通道,大部队根本无法展开。四是74师3万多人如果云集拥挤在垛庄以北狭长通道内,这和莱芜战役李仙洲集团被我围歼如出一辙。一发炮弹过来,只能是乱作一团,加速被团灭。五是还没等张灵甫向垛庄实施强攻,与74师缠斗的后面和两翼的我军4纵队势必兜击过来。
这样分析看来,张灵甫决心上孟良崮,决心来一个“中心开花”,应该是一个本能和不差的选择。不结合战场实际便称张灵甫为马谡第二,这是有失客观与唯物的。
还有就是,就74师本身在孟良崮的表现,还是非常强悍的。在缺失了重武器,缺水、缺粮、缺弹的情况下,被我几个主力纵队兜击围歼,竟能顽抗三天,竟能给我造成那样大的伤亡。更何况,围歼他的可是叶飞的一纵、陶勇的四纵、王必成的六纵、王建安的八纵、许世友的九纵。如果张灵甫只是一个营长团长的水平,怎么会和华野的几大绝对主力和几大名将对打三天呢?
不是英雄便是“狗熊”。人们在品评历史人物时往往容易走极端。时下在对张灵甫的评价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极端。张灵甫称不上英雄,因为他的历史上几个污点彻底定格固化了他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一面。同时,张灵甫也绝非浪得虚名,是个营长团长都不如的“狗熊”。帅克以为,在国军悍将方阵中,论指挥能力和战术素养,张灵甫还是很靠前的,不遑多让胡琏、邱清泉、黄百韬等人。过度矮化张灵甫的指挥水准,这无疑等于变相拉低了与之对阵的粟裕、叶飞、陶勇、王必成、王建安、许世友等一干铁血战将的名气与段位。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
这个不能以事论事,多想一下三国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馬谡?据说张放弃了垛庄(军火物资)撤到一个崮上,重武器能上去能代多少物质,饮水怎么解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若不是粟裕,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极可能达到。
孟良崮战役,我军为了吃下张灵甫,出动了多少名将猛将?说明他绝不是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