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新能源车,可以说是必须充电的交通工具。
即便身上背着“油箱”的插混、增程,也似乎逃不开这个点,甚至远比“纯电车”充电更勤。
但你真的知道,最合理的充电方式是什么吗?
有人会认为是越勤越好,有利于电池运转;有人则认为要“少充多用”,提高循环寿命…
听上去似乎都有道理,但这些都不够客观——因为每个选择的背后,其实都“有利有弊”!
今天一次性给大家说清楚这件事,看完以后,就别瞎充电了!
01电车充电频繁的好处
先说频繁充电,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么做的好处其实不少:
首先,能避免电池的老化。
这听起来可能很费解,因为“频繁充电”和“老化”,似乎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
但这么想就错了,其实两者的关系极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长期“深度放电”(即每次使用到电量极低再充电),电池负极材料会受到较大的应力,逐渐形成不可逆的结构损伤。
用专业的名词解释就是:在电池放电时,负极表面会形成一种叫做“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物质。
但如果反复进行深度放电,SEI膜会不稳定,导致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反应加剧,破坏电池结构。
这时锂离子的迁移会受到阻碍,电池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电量好像更不经用了!
其次,还能减少“记忆效应”的影响。
所谓“记忆效应”,指的是电池长期在“不完整的充放电循环”中运行,电池会“记住”一个特定的电量范围,导致容量逐渐缩小。
在锂电池中,虽然这个效应已经被大大削弱,几乎不存在。
但如果电池长期处于高电量或低电量状态,锂离子的活性还是会受到影响。
一些锂离子可能会“困”在电极材料里,无法正常参与充放电循环。
这会导致电池的有效容量下降!
02电动车充电频繁的缺点
当然,频繁充电也有弊端,需要综合权衡。
首先,频繁充电会增加电池的热量。
说白了,每次充放电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
虽然BMS能有效调节温度,但如果过于频繁地充电,热量会不断累积。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如果电池温度过高,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加速电池材料的老化和损耗。
其次,频繁充电会加速电池衰老。
说白了就是,如果经常将电量充至100%,会对电池的化学结构产生压力,进而加速电池的衰减。
此外,电池长时间处于高电压状态,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加剧,促使“锂晶枝”的生成。
所谓的“锂晶枝”,是指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没有均匀沉积在负极上,而是以枝状结构在负极上生长。
这种锂晶枝的形成,会刺破电池内部的隔膜,导致电池短路。
甚至引发热失控,增加自燃或爆炸的风险。
研究表明,锂晶枝的生成,多发生在电池电压较高,或电流密度较大的情况下。
因此,频繁将电池充至高电压(如接近100%),会增加锂晶枝形成的概率,加速电池老化,并潜在地损害电池的安全性。
03新能源车的正确充电方法
既然频繁充电有好有坏,那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才能提高电池的寿命呢?
总的来看,无外乎这3点。
首先,尽量“浅充浅放”。
说白了就是,保持电量在20%-80%之间使用,能大幅度的提高电池寿命。
原因在于,这个电量区间既能避免“锂晶枝”的生成,又能减少电池结构性的损坏。
其次,避免过度依赖快充。
尽管“快充技术”大大提升了充电的便利性,但频繁使用快充,对电池并不友好。
高电流充电会对电池产生较大冲击,加速老化过程。
因此,建议日常充电时尽量选择慢充,快充仅作为应急手段使用,避免频繁操作。
最后,定期校准电池。
特别是铁锂电池,最好每个月都充满校准一次。
因为电车的电量显示看似精准,但这个数值其实是估算出来的。
说白了,无论是用开路电压法、内阻法,还是卡曼滤波法,都会有误差。
如果不定期进行校准,可能会导致“虚电”现象,影响实际续航,甚至带来潜在的风险。
最后,回到的话题的开头,虽然说了这么多利弊,但大家还是不要过于担心。
因为按照“动力电池”的设计,家用车根本无需担心“电池报废”的问题。
毕竟,很多网约车跑了100万公里,都还在正常使用,何况我们呢?
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尽量避免“电池过充”,以防止“锂晶枝”的生成。
从而杜绝短路、起火,甚至电池爆炸的风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