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家庭情况
单亲妈妈阿芳,和单亲爸爸老黄结婚后
和老黄的两个儿子相比,阿芳的教育简直是失败的
女儿瑶瑶就是现实版的叛逆女孩,性格倔强,做事情还从来不会替他人考虑
举2个例子吧:•例子一:你们就是偏心,不喜欢我
瑶瑶看到老黄的大儿子在弹吉他,也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吉他
给孩子买一台吉他是小事,让一台吉他物有所值,才是家长的心之所愿
所以,老黄这个继父就认真开导说“如果你答应我认真学吉他,我就给买一台”
瑶瑶再三保证“我一定会好好学”
于是,老黄就趁着下班的时间给瑶瑶买了一台吉他
可瑶瑶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音质没有大哥哥的好,你们就是偏心,不喜欢我”
直到老黄拿出小票,显示瑶瑶的那台吉他比亲生儿子还贵后,才默默作罢
但你以为就这样就完事了吗?不,几天新鲜劲的野丫头,不多不少就稀罕了3天
之后的时间里,还是崭新的吉他就被完全遗落在角落扑满灰尘
平时若是遇上休息日老黄带着儿子弹吉他,还会被瑶瑶嫉妒
她觉得:“到底是亲生儿子,陪儿子弹吉他,都不说教教我”
面对这种情况,老黄也是欲哭无泪呀,明明是瑶瑶自己放弃、甚至厌恶学吉他,到头来受伤的还是别人
•例子二:你是谁呀,凭什么要管我
如果说继父难当,怎么做都会让瑶瑶感到偏心、暴躁,那亲生母亲又经历着怎样的痛呢
去年疫情放开那段时间,瑶瑶就做出了一件让人心寒的事情
妈妈阿芳算是家里感染比较早的那个人
刚开始得知妈妈感染时,瑶瑶直接退出2米远
妈妈在房间喊瑶瑶倒杯水喝,瑶瑶也是特别谨慎地把水杯放在门口,然后一溜烟地跑回卧室“躲着”
这件事后来被老黄知道了,他第一时间找到瑶瑶“谈判”:
“你当时觉得是好玩,跟网上学的才故意那么做,还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瑶瑶毫不避讳地说“是我的真实想法”
听到这里,老黄生气地指责说“你这样的思想可不行,假如你妈妈遇到紧急的危险情况,你难道打算抛弃妈妈吗”
被口头教训一顿后,瑶瑶有些不服气,她扯着嗓子大吼“你以为你是谁呀,凭什么要管我,你又不是我爸,有什么资格说我”
这句话,让一向比较稳重的老黄无法淡定了,他生气地抛下一句“行,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
✎和孩子做朋友,别让你的“好”影响孩子的“好”
我们都希望和孩子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可并不是什么样的家长都能和孩子处成朋友,也并不是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友谊
还是拿单亲妈妈阿芳的家庭来举例说明
为了和阿芳的女儿瑶瑶处成好朋友,继父老黄就是希望在和气中以礼服人、以德报怨,可越是高大上的想法就越具有牵制性反弹
正如,老黄希望和瑶瑶做朋友、讲平等,平时也比对亲生儿子还要有耐心、舍得花钱,可这种所谓的平等,是很容易在某种外力影响下造成不平等的思想
像阿芳这样的特殊家庭环境,老黄对瑶瑶越是亲近特殊,在妈妈的眼里瑶瑶就越是不懂事、甚至身在福中不知福
就像经历吉他、和疫情怕被感染事件后,阿芳对她这个女儿就越来越失望,特别视如己出的继父一次次被语言攻击后,阿芳还一直怀疑自己:“究竟是怎样养出这样一个讨债的孩子”
可以试想一下,当你把孩子看成了“讨债的”后,又是怎样看待孩子、和对方语言交谈呢
特别是阿芳无形中的那一句句“白眼狼”、“不知好歹”、“身在福中不知福”,无非是加深了孩子对继父的厌恶,甚至还把继父的“好”理解成讨好妈妈的“假慈悲”
很明显,当你被孩子“误解”、“偏见”、甚至“不接受”时,不要想着单凭一己之力去感动孩子,如果你的“好”、会影响孩子的“好”,孩子又怎会喜欢这种感觉呢
因为,和孩子做朋友是个相对于比较复杂、又需要技巧的相处之道,家庭教育的统一理念也特别重要,毕竟一家人和孩子做朋友,也比某个家人做朋友比一群人指责“不懂事”更有影响力
所以,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谁都能做到,也别让你的“好”影响孩子的“好”,最好适当地示示弱、给孩子表现被表扬的机会,孩子被夸、被认可了,家长会欣慰,和孩子的这份友谊也可以保持得更长远一些
✎朋友不是满足,没有界限就容易被反噬伤害
和孩子做好朋友,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型育儿,主打的也是和孩子平等相处、友好沟通
可和孩子做朋友这件事,需要的不仅是方式、还有相处界限
前几天,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遇到这样一幕
有一个女孩,问妈妈要零花钱被拒绝后,就直接上手去抢钱包
妈妈为了不让女孩得逞,紧紧地把钱包护在怀里,看得出这位母亲并不想和孩子的关系破裂
在维护关系方面也一直以沉默为主
可这种沉默,看起来好像是友好、也没有和孩子针锋相对,但沉默的同时也等于冷漠,你越是对孩子不理不睬,孩子的伤害性就可能越大
这不,女孩先是用力掰手,得不到回应后又生气地撕扯妈妈的衣服和头发
直到妈妈生疼地喊出“嘶,好疼”,女孩还气得咬牙切齿地说“活该,谁让你不给我零花钱”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都觉得心寒,孩子小小年龄就如此不懂得体谅、维护父母,那长大后岂不是还要心烦驱赶了
其实呀,任何关系都是需要在保持界限中产生距离的美感
朋友之间有“真友谊”也有“假友谊”,你和孩子成为怎样的友谊关系,这都跟日常的界限保持密不可分
就拿家长和孩子做朋友的初衷来说吧,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无非是希望减少内卷、斗争、还有伤害,可现实却是家长一直在用卑微的友谊去无底线满足孩子
正如,女孩得不到零花钱就使劲撕扯妈妈,那咬牙切齿说狠话还反叛的背后,便是长期无底线满足下的卑微友谊
很显然,如果跟孩子做朋友的时候没有掌握界限,最后是很容易在毫无底线的溺爱里成为对自己的惩罚
✎和孩子做朋友,做不好这些事就得不到尊重
如何和孩子做朋友、讲平等?
相信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段需要维护的关系
特别是跟孩子做好朋友之前,做好大环境、和小家庭的维护,在积极健康、且充满和谐的环境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越处越好
比如,和孩子做朋友之前,以下这些事情如果做不好就很难得到尊重:
前期:充足式的陪伴
陪伴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前期安全感
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他们的活动中心、社交圈子都比较小,这个时候也是家长和孩子独有的亲密阶段
如果我们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强迫他们分享、或者做不愿意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在缺爱中逃避得更厉害
一个知道父母不会陪伴、也不会停下来看看的孩子,又怎敢、怎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呢?
所以,和孩子做朋友之前,安全感的建立很有必要
特别是上小学之前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个阶段是孩子需要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也是建立内心安全感、亲子关系的基础阶段️
中期:认真式的倾听
不同的孩子到了不同的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像6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6岁之后的孩子随着心理建设会产生独立
大概到了8、9岁之后,孩子也会逐渐偏向高难度的独立挑战
比如,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晚上尝试自己一个人睡
又或者,看到其他同学自己上、下学,也希望自己能体验一下这种独立
在孩子渴望独立、又或者挑战一些高难度独立时,家长的态度将会决定能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
聪明家长和孩子做朋友、讲尊重,往往都会站在倾听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说让孩子舒服的话、做让孩子舒服的事,朋友之间就是如此
后期:信任式的示弱
有人说,孩子越长大身上的后劲越不足
刚开始还觉得这是一个不符合成长定义的谬论,可当我们真正去站在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待问题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事实
因为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他们的生活圈子会不断扩大,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孩子所经受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看着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比自己优秀时,即便是家长不说,孩子的内心也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
所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成长监护人,还是指点迷津的人生导师
和孩子做朋友也要建立充足的信任感,适当地示示弱,这不是玻璃心,而是给孩子更多的参与、和实践机会
比如,家庭方面,回家向孩子求助:“宝贝,我够不着拖鞋,快来帮帮我吧”
又或者,学习方面,像个学生一样不耻下问“这道题我不会,老师可以给我讲讲题吗”
和孩子做朋友本身并没有那么难,做好前期准备、中期维护、后期建立,当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父母时,这就是来自情感上的安全感、也是朋友之间需要的影响力
你需要我,而我也需要你,这便是友谊长久的必备条件
那么,关于和孩子做朋友前需要做到哪些获得平等的事情?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甜甜甜甜甜
很少有这种能把问题,跟可以尝试用方法,都说出来的育儿号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