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官员到底有多累?上班上朝不是很累,但下班后是最要人命的

兜兜历史迷吖 2025-01-16 18:08:00

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都没时间充实自己。

于是很多人便幻想着穿越回古代,靠着一身学识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平步青云,三妻四妾……

若有机会穿越回古代,真的能实现这些“梦想”吗?

仕途之难

很多人抱怨,寒窗苦读十二年,最终只换来一个本科学历,走出校门依旧是打工人,还得做牛做马。

如果带着现在的学问穿越回古代,真的可以轻松闯过科举考试,完成鲤鱼跃龙门吗?

虽然现在知识体系更为健全,但穿越到古代,在科举考试上没有丝毫帮助。

因为我们现在的文学教育体系更加倾向于日常使用,如果去参加古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没戏。

而且现在字体是经过多次精简的,回到古代第一件事便要练习繁体字,还有发音的问题。

毕竟身为朝廷官员,不能说那段时期的“官话”,也是要被踢出科举考场的。

再加之我们“小初高”十二年接受的教育更为繁杂,涉及到科学、数学、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多科目。

虽然知识面较广,但我们站在那群苦学“经史子集”数十年的古人面前,依旧是小学生水平。

即便通过一段时间勤学苦记,将这些知识全部掌握,但书法和礼仪也可能是一项难题。

在古代,因为自幼接受“君臣父子”的训诫,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对高位者的臣服。

但现在人更为“自由随性”的举止,很容易被主考官扫出门。

书法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科举除了检验考生的学识和应试能力,也十分考验卷面整洁程度。

在古代,能够考中进士的,那书法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手,而且不能删改一字一句,否则也会被淘汰。

在清朝末年,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形同虚设,规则也没有那么严苛。

作为太平军的头领洪秀全,在起兵造反之前,他就参过童试和乡试,因为字迹问题,最后只考中一个秀才。

即便闯过层层关卡,来到会试场上,一纸“策论”会劝退大部分现代人。

而且到明清时期,考生越来越多,为了刷掉大部分人,只好不断增加考题难度。

有些主考官会从古籍中挑出两个词,然后让考生根据时事,从中写出治国之策。

如果能闯过重重关卡,最终在殿试时获得皇帝青睐,那便可进入仕途,成为一名小小的朝廷命官。

走到这一步,日后是否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为官之难

现在的学生经常能听到一句话,那就是高中比较苦,等到考上大学就好了。

但等这些学生考上大学那一天,他们就会发现,想在大学中获得一番成绩,需要付出的努力甚至比高中还要多。

入仕为官也是同理。

从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看,当时皇帝的早朝时间为卯时,也就是凌晨五六点。

而且自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大部分皇帝的生活是很规律的,他们大部分都会在凌晨五点之前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尤其是乾隆皇帝,他每天会在凌晨四点起床。

皇帝都四点起床,那下面的臣子怎么敢继续睡懒觉,而且他们还要穿衣戴冠,然后从家中步行到紫禁城。

所以,这些臣子会在凌晨三点起床,然后洗漱穿衣,检查前一晚写下的奏折,然后离开家门赶赴皇宫,参加早朝。

这些大都是朝中公卿大臣的起床时间,因为他们有钱买下皇宫周边的宅院。

若是那些两袖清风的底层官员,紫禁城四周的屋宅不是他们能买得起的,只能住的更远一些。

离得远,还没轿子,他们就要起得更早一些,甚至会在凌晨一两点起床洗漱。

这些刚刚考中进士,初成翰林院编撰的小官员们,他们起得就更早了,有些人担心迟到,一过子时便会起床,赶赴紫禁城。

所以,古代官员过的并不轻松,若是寒冬时分,他们还要忍受风寒之苦,不像现在有汽车、公交和地铁。

不过接下来,早朝过程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后面的小官员根本没机会开口说话,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三阁学士、太师太傅以及六部尚书等人沟通朝政。

只有谈及具体事宜时,才会点名后面官员回话。

若不是身处要职,大部分官员“打酱油”即可。

但是也别太懒散,若是被皇帝点名时一问三不知,那后果也是不能想象的,轻则罢黜,重则砍头,甚至还会牵连家人。

在早朝结束后,那么一天最重要的任务就结束了。

这时候官员就可以回到自己的部门,处理一下手头工作,然后就是准备吃午饭、睡午觉啦。

只要不是想成为“名垂千古”的贤臣,其实大部分官员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

因为大部分政事都可以交由手下完成,手下搞不定的,便要上疏皇帝,然后协调其他部门。

而且清朝的官员结构非常精简,各部门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沟通还是比较方便的。

处理完这些,便可以一觉睡到下午四五点。

因为古代没有电话和网络通信,一般到这个时间点,信件的传递工作就停止了,这些官员也就可以早早下班了。

既然官场这么轻松,为何还有不少官员向往田园生活?

人情世故

虽然这些官员下班时间比较早,但下班之后的事情才是最让人头疼的。

因为在古代非常讲究“师承”,虽然在科举考试之前,朝中大臣不得轻易召见考生。

但是这些考生一旦金榜题名,就要拜谒恩师,感谢其知遇之恩。

同时,大臣们也会关注这些考生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到可用之才,提前拉拢到自己身边。

比如在北宋年间,苏轼年少成名,早早被欧阳修看中,然后收为弟子。

而在王安石变法之际,苏轼果断站在老师欧阳修这一边,反对新党。

这也并非是古代风气不正,而是身在官场,不得已而为之。

进入仕途后,需要的不只是勤政为民,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和上下级搞好关系,还要猜测皇帝的心思。

毕竟朝政之事,并非一人一力可以完成的。

很多事情需要多个部门同步协调,若是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功亏一篑。

若是行事乖张,还会遭到同僚的弹劾。

比如在明朝时期,海瑞就因为与其他官员格格不入,一直属于边缘人物。

想要做到与光同尘,那就要融入这个环境。

在清朝有一名叫恽毓的鼎史官,因为每日工作量不是很大,便利用闲暇时光,记载下自己每天的生活。

他曾写到,自己几乎每天都有酒局,而邀请他的有同僚、亲戚、师生、同窗等等。

好在这些私人酒局是可以推脱的,如果遇到有上司在场的“赏诗局”,那他只能参加,不能轻易推诿。

若是碰到节假日,那应酬就更多了。

还有京城内公卿大臣娶妾生子,以及其家人的寿辰满月,这些都是需要出场参加的。

关键,恽毓鼎还只是一名史官,担任的只是一份“闲差”,应酬就如此之多。

而那些身居高位,需要统筹各部要事的公卿大臣,他们每日的应酬更是应接不暇。

同时,还要随时应对皇帝的召见,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能在官场独善其身者已是不易。

若既受到皇帝宠信,又和百官打成一片,还能体恤民情,这样的官员可谓是千古难求。

所以,想在古代做一名好官,并非一件易事。

0 阅读:155
兜兜历史迷吖

兜兜历史迷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