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形式主义遇上人工智能:一场没有赢家的荒诞剧开始了!

易风云 2025-02-08 14:44:53

最近跟朋友聊天,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因为上级要求报一个材料,所以朋友立即安排下去。结果不到两分钟,一篇约3000字,针对性强,文笔较好的材料就交到了他的办公桌前。朋友非常纳闷,这位年轻人办事效率也太高了吧,想想又不太可能。最后年轻人支支吾吾的道出了实情,原来他是熟练运用AI公文写作系统,输入此次材料的相关要求之后,仅仅两分钟,一份结构严谨、数据翔实的报告自动生成。然后他又根据自己部门的实际,进行了局部的修改,最后就成文了。

朋友在惊叹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这个几乎从未接触过这份工作的年轻人,根本都不用调查研究,也不用详细查找一些数据资料,点几下鼠标就能够完成长达几千字的工作报告。而这种情况其实在朋友身边并非少数,可以说这种场景正在全国基层政府机构悄然蔓延,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应付形式主义的新工具,基层干部与上级部门在数字空间中上演着一场心照不宣的荒诞剧。

一、智能时代的黑色幽默:技术异化为形式主义帮凶

在长三角某县级市,市场监管部门引入的智能巡检系统本应提升监管效率,却在实践中演变为定时定点的“数字巡更”。工作人员只需在指定时间打开手机定位,系统便自动生成"已巡查"记录,真实的现场检查被简化为地理坐标的时空打卡。这种技术应用的异化现象,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机械执行思维。 形式主义需求与人工智能供给形成诡异的共生关系。上级部门要求的"工作留痕"从纸质台账升级为数字档案,催生出专门针对政府场景的AI解决方案。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公文生成器”“报表自动填充系统”等政务AI工具的月销量突破2000套,购买者中基层政府机构占比达83%。技术本应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推手,却沦为应付考核的工具。 这种数字形式主义正在制造新型治理危机。某地应急管理局的智能预警系统连续三个月自动生成"安全生产零事故"报告,而同期实际发生5起安全事故未被录入系统。当技术制造的完美数据遮蔽真实治理图景,政策制定者犹如雾中看花,社会治理的根基正在被悄然腐蚀。

二、困局背后的三重枷锁:基层治理的现代性困境

考核体系的数字化陷阱日益凸显。北方某省对下辖县区的考核指标中,电子档案完整度占30%权重,导致基层将60%的工作时间投入数字台账制作。某乡镇干部坦言:“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符合考核标准的数据产品。”这种本末倒置的考评机制,迫使基层陷入“为数据服务”的怪圈。 文牍主义与技术崇拜的合流催生治理空转。

西南某市推行的“智慧社区”平台要求每日上传10类工作数据,社区工作者不得不编造"孤寡老人关怀记录""邻里调解案例"等虚构信息。当技术工具成为新的负担,基层工作者在真实服务与虚拟数据间疲于奔命,最终选择向技术妥协。 体制惯性下的创新困境形成恶性循环。某东部开发区引入的AI招商系统本可实现精准匹配,但为完成“月均对接企业50家”的考核指标,工作人员不得不操纵系统批量生成虚假对接记录。技术赋能的美好愿景,在僵化的考核体系前碰得粉碎。

三、破局之道:重构技术时代的治理逻辑

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重塑价值坐标。深圳某街道试点"问题解决导向"考核体系,将90%的考核权重赋予实际难题化解情况,电子台账仅作备案参考。改革首月,信访量下降40%,证明当考核指挥棒指向真实治理效能时,技术自然会回归工具本位。 技术赋能的正确打开方式应是“人机共生”。杭州某区开发的“基层减负大脑”,通过智能识别合并重复报表,自动抓取业务系统数据生成总结报告,使社区工作者文书工作时间减少70%。这种“AI做减法,干部做加法”的模式,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能力提升。

制度创新需要勇气打破路径依赖。江苏省推行的“无证明城市”改革,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部门数据共享,砍掉基层证明事项178项。这项改革触及部门利益藩篱,却倒逼出“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新生态,证明破除形式主义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 在这场形式主义与人工智能的荒诞共舞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当技术沦为应付考核的工具,治理现代化就成为镜花水月。破解困局需要勇气直面体制积弊,更需要智慧重构技术时代的治理伦理。

从种种情况看来,人工智能工具本身是服务于人类,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我们的人工智能发展被用到了一些离奇的地方,当然这种现象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很多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才想出这等下策,唯有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使考核指向治理实效,才能真正打破“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魔咒。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是智能系统的军备竞赛,而应成为回归初心的治理革命——让每个公务员的智慧重新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这或许才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治理之道。

0 阅读:33
易风云

易风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