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孙权认为可继吕蒙事业的朱据,却因在党争中拥护太子被矫诏赐死

岁月静好人 2025-02-06 09:49:07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丞相朱据因在二宫之争中坚决拥护太子孙和,被孙权拖进宫中杖责百下,然后贬为新都郡丞。但朱据还未赴新都上任,就遭中书令孙弘谗言陷害。孙弘还借孙权病重之机,矫诏赐死朱据,时年朱据五十七岁。

朱据游戏图

一、吴郡朱氏

朱据,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朱据出身顾陆朱张吴郡四姓之朱氏,其堂兄正是孙吴前将军朱桓,而大都督朱异则为其堂侄(参见朱桓篇)。

朱据长得仪表堂堂,有膂力,又善于辩论诘难,可谓文武双全。

吴王黄武(222—229年)初年,朱据被孙权征召,任为五官郎中,后补任侍御史。

当时选曹尚书暨艳,憎恶贪赃枉法者身居高位,打算将这些人淘汰出局。但朱据认为,天下尚未平定,应以功补过,弃瑕录用,激清抑浊,扬善劝恶,若一时间全部罢黜,恐怕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意思就是,目前全国尚未统一,应优先考虑人员之“才”,把“德”压后考虑,不可过于冒进,以免产生不稳定因素。

可以说,朱据这一看法是有一定见地的。但暨艳个性耿介,听不进去,终引起怨愤声积,他也被诬陷专用私情,办事不公,从而被孙权逼杀。

暨艳案的另一后果是,引荐他的辅义中郎将张温(吴郡张氏)因此受累,被弃职不用,而终老山林(参见张温篇)。

可悲可叹。

暨艳案导致张温被废

二、委继吕蒙

张温去世后,孙权却忽然良心发现,觉得人才难得,而发愤叹息不已。后来他追念吕蒙、张温的功绩,认为朱据才兼文武,可以继承这二人的事业,因此拜朱据为建义校尉,让其领兵屯于湖孰(今江苏南京)。

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参见孙权篇),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他召朱据进京,将女儿孙鲁育嫁予朱据,故孙鲁育又称朱公主。孙权又拜朱据为左将军,封云阳侯。

此时,朱据可谓风光无限。

但朱据确实有能耐。史载,他“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就是为人谦虚,交接士人,看轻财货,乐善好施,以至于俸禄赏赐虽然优厚,可仍常常不够用,总之一句话,就是江湖人称小孟尝。

但是小孟尝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三国最成功潜伏者隐蕃就让朱据吃了一次瘪。

隐蕃是青州人,能言善辩,魏明帝曹叡就秘密召见他,让他打入孙吴内部,并设法谋得廷尉一职,以此离间吴君臣,挑起内斗。

隐蕃可谓三国最成功潜伏者

黄龙二年(230年),时年二十二岁、背负使命的隐蕃,假意从魏叛逃入吴。孙权初时还算谨慎,并没有立时接见他,隐蕃于是发挥善辩的优点,给孙权去了一封信,倡言微子去殷、陈平归汉旧事,并说自己有好的言论、计策要陈述,请求孙权接见。

孙权看信后果然被打动,就接见了他。然后隐蕃就以如簧巧舌打动孙吴君臣,以致朱据和廷尉郝普(吕蒙取荆州三郡被骗开城门那位)都认为他有王佐之才,太常潘濬(荆州降将)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孙权以隐蕃在谈论中对刑狱颇有见解,就任他为廷尉监。

这样,隐蕃就初步达成了魏帝的意图。而孙吴朝臣也因为隐蕃这个新贵的原因,多与其交接,以致他的府前常是车马云集。

但隐蕃毕竟年轻,他很快以谋叛被抓。孙权押隐蕃上殿,威逼利诱他招出同党,但隐蕃抵死不招,终被诛杀,时年二十三岁。

受隐蕃案牵连,郝普自裁,朱据被免官禁足四年,潘翥因为父亲潘濬当初极力反对他与隐蕃结交而免过一劫。

但经此一事,朱据好像触了晦运,从此事业急转直下。

三、被诬见枉

朱据先触的晦头是中书典校郎吕壹。

中书典校是孙权用以监察百官的特务机构

吴大帝嘉禾五年(236年),孙权铸大泉五百。所谓泉,就是钱,这个说法据说来自穿越者王莽。王莽篡汉后,以“钱”“铢”都有金字旁,而“劉”也有金,深犯他的忌讳,于是改钱为泉。后世文人以泉字少了些许铜臭,遂进一步将之发扬光大,因此泉就成了钱的雅称。而大泉五百,就是一枚钱顶当时通用的五铢钱五百个,说白了就是大面值货币,实际是攫取民利。

孙权发行大泉五百,可能是受了刘备入成都后发行直百五铢的启发,可惜他身边少了刘巴这样懂宏观调控的人,孙吴经济很快陷入混乱(参见三国货币篇)。

更可怕的是,一些人趁混乱之机中饱私囊。

当时朱据部曲应接受兵饷三万缗(缗,就是串钱的绳子,一串一千文),但是工匠王遂作假贪污,这事被吕壹发现,他却怀疑是朱据黑了这钱。

吕壹所任的中书典校,就是三国时的东厂,其明面上的职责是审核各官府及州郡上报的文书,实际是孙权监察百官的特务机构。而吕壹也确实把这一特务机构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借机构陷百官,一方面设置卖酒、关隘诸税从中牟取暴利。受吕壹迫害的,不仅有吕据,甚至还包括丞相顾雍(参见顾雍篇)。

且说当时吕壹把朱据属下主管兵饷之人抓住,一顿拷打,竟把他打死在杖下。朱据可怜此人无辜受戮,就用棺椁厚葬了他。吕壹这下抓住“把柄”了,他上奏说朱据属下为其隐瞒真相,所以朱据才厚葬此人。孙权就信了吕壹,数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自明,只好躺在草垫上等待判罪。

后来典军吏刘助发现事实真相,就报告孙权,说钱实为王遂所贪。孙权得知原委,感叹道:“朱据尚且被冤枉,何况一般官民呢?”

丞相顾雍都受到吕壹的囚禁审查

孙权因此开始彻查吕壹罪责,并奖励刘助百万钱。最终吕壹被诛,而引起孙吴经济混乱的货币超发也在大帝赤乌九年(246年)宣告废止。

但朱据更大的晦头还在后边。

四、矫诏赐死

赤乌九年(246年),吕据升骠骑将军。

但这时孙吴的朝局正处在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间的二宫之争中,朝臣也一分为二,各拥一方,其中朱据和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原名朱绩)、尚书丁密(后改名丁固)等宗事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党附孙霸。

作为拥太子派,朱据言辞恳切,义形于色,誓死捍卫太子孙和的地位。

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步骘为孙吴第五任丞相。此时陆逊已去世,朱据拥护太子的决心更坚决。他多次上书孙权,据理力争,认为太子乃国之根本,雅性仁孝,天下归心,若猝然责难,恐危及社稷。他更以晋献公用骊姬而申生不存、汉武帝信江充而太子冤死的旧事,恳谏孙权不可妄动。

但这时的孙权已昏聩不堪,听不进忠言。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幽禁孙和,赐死孙霸,意图以此终结这一闹剧。

二宫之争,朝臣分裂

朱据得知孙权要废黜孙和,就与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臣,以泥涂首,并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宫外为孙和求情。不想这更惹得孙权反感,他斥责朱据等无事找事。其后朱据再上表进谏,孙权大怒,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满门诛杀,朱据与屈晃被拖进宫中,杖打百下,“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朱据也被贬为新都(从丹杨郡析置,治始新,即今浙江淳安)郡丞。

朱据从丞相一下降为郡丞,基本算一撸到底了。但这还不算完,他还未上任,鲁王党羽孙弘就进言诬害。当时孙权正卧病在床,孙弘就私写诏书,矫诏赐死朱据,时年朱据五十七岁。

当年秋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并将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孙权立七子孙亮为太子。次年,孙亮之母潘夫人更被立为皇后(参见孙亮篇)。

一切看起来似乎步入正轨,但危机却越来越近。

大帝太元元年(251年)冬,孙权到南郊祭天地,得风疾而还。他就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孙弘为太子少傅,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太守滕胤为太常,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并受托孤,嘱以后事。

大帝神凤元年(252年),潘皇后、孙权先后去世。孙弘素与诸葛恪不睦,他害怕被诸葛恪惩办,就秘不发丧,妄图再次矫诏除去诸葛恪。但孙峻将此事告诉诸葛恪,诸葛恪就先下手为强,假意邀请孙弘讨论事情,孙弘到后,诸葛恪于席间将其诛杀,而后扶十岁的孙亮即位,是为吴少帝。

因孙亮年幼,朝政先后被诸葛恪、孙峻、孙綝把持,孙吴从此由盛转衰,终于不可收拾。

朱据亡后,其妻孙鲁育改嫁车骑将军刘纂。刘纂是三国时的书法大家,他本来曾娶孙权次女为妻,可惜其早亡,因此他算是孙权的双重女婿。少帝五凤二年(255年),宗室孙仪意图诛杀孙峻,事泄自裁。在二宫之争中与孙鲁育站在对立面的她的胞姐孙鲁班,趁机进谗说孙鲁育为同谋,致孙鲁育也被孙峻诛杀。

孙亮时,先后经历了诸葛恪、孙峻、孙綝专权

孙亮逐渐长大后,开始厌恶孙綝专权,并追究其姐孙鲁育遇害情况。他知道此事与孙鲁班有关,就向她询问内情。孙鲁班害怕,就说时是朱据两子朱熊、朱损所为。时朱熊为虎林督,朱损为外部督,而朱损的妻子是孙峻的妹妹,孙亮就降诏怒责朱熊、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孙鲁育之过,而将二人诛杀。

自此孙綝与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在少帝太平三年(258年),以孙綝废孙亮,改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帝收场。孙休即吴景帝,他却很有手腕,他即位两月即诛杀孙綝,算是为孙鲁育报了仇。

对了,朱据和孙鲁育所生之女,后嫁孙休,是为朱皇后。所以,孙鲁育不但是孙休的姐姐,还是他的岳母(参见朱皇后篇)。孙吴朝局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景帝永安年间(258—264年),孙休追录朱据之功,以朱熊之子朱宣袭云阳侯爵,并娶公主为妻,只是不知这公主是何人之女。孙皓为帝时,朱宣官至骠骑将军。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0 阅读:13
岁月静好人

岁月静好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