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过2000份男人简历后,她成功相亲到「完美爱人」

窝窝娱乐睡 2024-12-02 17:21:08

如今,相爱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被各种价值观影响着的年轻人,试图总结关于婚恋的方法论,在一个个标准量化中,选中完美爱人,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策略。

2020年,23岁的椰子拿出在公司当HR的状态,开始招募人生合伙人。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浏览了2000+的简历,线上面试100+男嘉宾,线下面试30+。她有自己的准则。家庭和学历是她筛选的重点。兴趣爱好特别合不来的,不会考虑。对方最好有自己的社交圈;能一起尝试新鲜事物,不扫兴。带着这些标准,她看中了一份简历。简历的男嘉宾名叫星宇,他给自己下了一句话定义:一个幸福的人。他提到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小康水平,家庭和睦;从小成绩不错,身边好朋友很多,没有经历过挫折,一帆风顺地长大。毕业后先是在北京,后去到上海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大厂,事业处在上升期。他写下对伴侣的要求:希望你有一个领域是闪光的;对自己的工作有认同感和价值感;如果你英语不错,会做饭,是一个加分项。

他们都给对方的简历打90分。后来他们在线上通话了100个小时,见面之后开始同居,一年后,两人步入了婚姻。椰子和星宇是一对奇异的相亲样本。他们都认定对方是彼此经过筛选后最合适的那个人。对椰子来说,对方的简历每一项与她都是匹配的,“他正好满足了我所有对爱情细碎的点”。星宇把伴侣拆分成“软件”和“硬件”,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门当户对,属于硬件,硬件合适能合伙开公司。我对这段关系感到好奇,婚恋真的有方法论吗?通过层层筛选是否就能面试到完美爱人?

椰子和星宇分别接受了我的采访,在他们各自的讲诉中,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逻辑和结论,甚至双方都讲过一模一样的话。过程中,我们聊到了爱情。椰子把爱情拆解具象化,核心在于了解自身对亲密关系的诉求,“如果能get到对方,相处会非常愉快,产生多巴胺,爱情可能就到了。”星宇说,选择她,是因为她合适。一旦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价值置换的体系之中,价格其实已经定好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确认关系后,他们重新聊起相亲这件事,椰子找出自己第一版简历,星宇看后给了她公司合伙人似的反馈——如果我当时看到的是你第一份简历,我会对你没有兴趣。以下是他们的讲诉。

不跟她(他)结婚一定有理由椰子:“婚姻是一场投资,你不能指望这件事,一次就做对。”我23岁开始相亲,是因为很早就意识到:如果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拥有一份美满的爱情,不太可能靠天将缘分,一定要提前布局,提前努力。在恋爱实践中,现实和预期之间会发生偏差。我最早谈恋爱是在上高中,对方是以前的小学同学,两家父母都认识。像那些青春言情小说一样,我们稳定地谈了三年,因为没有考到同一个城市的大学而分开。我们同在郑州城市里长大,但家庭环境截然不同。

他父母总是争吵,这也间接影响了他在亲密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有控制欲,且缺乏安全感。比如周末要去补习班,如果对方一段时间联系不上,他就会疯狂发消息或者一直打电话。他会责怪:“为什么你一直不理我?”他很需要对方及时给予反馈。这段关系我更多的感受是,不轻松。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底层的性格影响非常大。我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辈都是大学生,爸爸是高级工程师,妈妈是大学教授。他们的知识、谈吐和生活习惯都塑造了我,从小他们给了我许多爱和鼓励。我当时想,再处对象,我更倾向于找家庭关系和睦的,会对对方的家庭有预期和要求。

后来上大学,有一个男生追我。他长得很帅,有自己主见,他担任类似于班长或者学生会会长那样的角色,整个人都在闪光。我一下子被吸引,很快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那个男生家庭经济条件、阶层都非常好,他的爸爸是单位的领导,妈妈没有工作,是全职太太。作为独生子,父母对他甚至有些溺爱。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不太尊重女孩子,大男子主义很严重。我受不了,体验感很差,很快就分手了。我发现这件事是源于我们缺乏了解,我就是图他长得帅,这么肤浅的原因就在一起了,很容易就翻车。

临近毕业,我很谨慎地又谈了一段恋爱。吸取了之前感情里的经验,我考察了对方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包括他是不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能否尊重女生的意见,毕业后在哪个城市生活也有过初步的规划。我们在一起很开心,磨合得也很好。从理论上讲,我们能够彼此支撑着走下去,大概率不会出问题。但是在谈到结婚计划时,我有些迟疑。一起两年后,我才得知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从老家跑出来打拼,和家里联系并不密切。他父母的工作不稳定,家庭年收入也很单薄。

我意识到我们之间会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未来我们要在上海生活,买房,压力会很大。另一个,婚后也避免不了要和对方的家庭相处。抓马的事发生了。他的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对我说他们夫妻俩把孩子带大不容易,送他到上海上学,培养成人等等诸如此类地话。听完之后,我很不适,我觉得这家人我相处不了。那通奇怪的电话之后没多久,我们的感情就以他出轨结束了。后来我通过其他渠道,旁敲侧击地得知和他交往女生的背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老实说他们俩都更匹配。那一刻我释然了,他作出了选择,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合适。结束一段不合适的感情,我已经23岁了。婚姻是一场投资,你不能指望这件事,一次就做对。

需要早点从实际接触中观察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需要早点开始买断自己和对方的潜力。上班后,身边许多30多岁的单身姐姐,她们经常会说,找对象要趁早。她们表现出一种焦虑,尤其是职业女性,等红利期过去,在婚恋市场的价值会大跳水,要去30岁之前把自己抛售出去。我对自身有清楚的认知。事业上,我是一名500强公司的打工人,负责企业内核心团队的培养,拿着还不错足够在北上养活自己的薪水。也做出一些成就,比如连接过很多行业大咖,带过的项目被媒体报道,也在最年轻的中国企业培训大会上做过分享。我对未来的发展预期非常简单粗暴,我想在35岁的时候实现年薪百万。我对自己有要求,对伴侣的要求也很高。要找到同样优质的男性,不如早点开始,比如在23岁的时候就去找。

星宇:“我问自己要不要跟这个女孩结婚,答案是:‘不是’。”我觉得大多数男生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是不想结婚的。那时我刚毕业,谈了一个女朋友,我们在一起挺开心,其他的不会多想。对我触动很大的一件事,是去参加最好的高中兄弟的婚礼。看着他在台上讲话,我真心地祝福他,也对婚姻有了具体的想象。当时我和女友在一起两年,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和她站在上面,会愿意和她结婚吗?我觉得可能不是。谈恋爱和结婚是两件不同的事。学生时代谈恋爱,很单纯,比如这个人有趣,长得好看,谈得来,就这些。两人在生活中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太会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刻。婚姻不是这样,它代表的是两个家庭。我很确定自己会进入婚姻,那么就存在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我愿意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为什么我不愿意和当时的女友进入婚姻,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一些很底层的东西,不合适。

比如,对于生气这件事的处理,她会冷战,拒绝沟通。谈恋爱的时候,我觉得问题不大,女孩子有脾气我可以哄。遇到看法不一致,争吵,她不会让步,大概率也是我先低头。事后冷静下来,我想和她交流,她不理解、不认可我的这套解决方案。那种无力感是,无论你说什么,她都拒绝。婚姻是和对方相伴30年、50年,甚至更久,沟通顺畅这件事就显得特别重要。那时我们都是25岁左右,在我考虑完这件事之后,还要不要和她在一起。及时止损,对双方都是最好的选择。分开后的一年,我有了第二任女朋友。她很有意思。我当时工作在北京的中关村,是典型的互联网男,她在国贸,比较有艺术气息。

坦白说,我生活中没有出现过这类女孩,她一开始就很吸引我,这段恋爱我很上头。谈了两年后,愿不愿意和她结婚的想法又出现了。理性分析,我觉得我们俩不太合适。她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容易陷入到自身的情绪当中,没有太多的朋友,生活很宅。我是一个外向的人,除了亲密关系我还有一堆朋友,每个周末我喜欢和朋友出去喝酒聊天。很多次,我发现她在这个场合很不适,她融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本质上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于是,也很快分开。两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会从他人身上照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地看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人是适合自己的。比如,沟通这件事,我会很在意。再就是彼此的社交圈,朋友,会考虑一些现实,家庭、经济条件、职业发展等等问题。婚姻是找一个物质条件相近的人,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抗风险的行为。如果婚恋有方法论

椰子:“用找工作的逻辑找对象,有意去培养自己的需求和选人意识。”我对相亲这件事并不排斥,它只是一个工具。我的性格就是想干就干,当我确定了要做这件事,是一个很疯魔的状态,很着急,想要多认识人,多见一些。首先要给自己写一个资料卡,第一次填写个人简历,我写得非常粗糙。只是按照相亲APP上的模版填写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些简单的对伴侣的想法。

想想看写简历的场景,最多的时候就是找工作,呈现的都是你的工作能力,经验、职场规划。到了相亲做介绍,一般人都难以说清楚,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婚恋观是什么,以及人生的规划。等真正下笔,你会发现这个东西特别难填。我找了一张个人照片,我不喜欢大头自拍或者写真照,过于美颜或精心包装,都让人缺乏真实感。我长得不算漂亮,属于有生命力的女孩,更希望看到照片的那个人能一眼看出我的这个特质。最终,我选了一张旅行途中的照片当作头像,用相机拍摄的,质感看起来好一点。

帖子里我写的是对方合眼缘,没写出来的是,我比较喜欢爱笑的男生,温和一点的长相,眼睛小一点,我不太喜欢那种浓眉大眼很标志的长相。刷简历的时候,一个看眼缘,一个看学历,根据之前的恋爱经历,对方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这么先初筛一波。我相亲最初的方法论来自于个人经验的总结——用找工作的逻辑去找对象。我在一家地产公司做HR岗位,也做企业培训,找对象这件事和找工作特别像,都是有意去培养自己的需求和选人意识。我给自己布置任务,计划一旦开始,无论工作多忙,都要为此去投入相应的时间。刷人是一项策略。10人中,没有合适的对象,100个里可能有。

在2020年到2022年的500多天里,晚上回到家,我拼命在各个相亲平台上刷“简历”,看用户主页,感兴趣的人就主动去聊一聊。通常时间的跨度因人而异,有的人线上三两句聊天就能判断对方是不是要找的人,在这三两句里,我马上就能感受到对方是否热情、脾气好坏,甚至通过措辞习惯来判断三观。一旦不合适,我就立刻关闭对话。有的人可能就吃饭、看电影这种全套,有的只是吃一顿饭,之后不会再见。如果有觉得还不错的男生,我会把他们的信息整理到一张Excel表格里,从家庭,学历、阶层、性格等进行匹配,量化。线上和线下的相亲局我都积极尝试,这样实践了一年,我感觉失望多一些,会怀疑,市面上是不是没有好男人了。刷了近1000个男人,我最大的一个印象是,大多数男生都是“普信男”。

和他们沟通,会觉得他们特别像在孔雀开屏。但相亲可以作为一个窗口,是一次自我探索的绝佳机会。在意中人出现之前,系统地对爱情观进行梳理,挖掘内心深层的情感需求,通过严谨地挑选,确保能面试到那个完美爱人。对我来说,彼此兴趣爱好相投特别重要。这背后折射出许多层面。我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他是航天方面的工程师,各个条件都不错,人也不错,我们出去玩了许多次。后来我觉察到我们之间有很微妙的差别,在于我和他单独出去玩的时候,体验感很好,但我发现认识我之后,他的朋友就变成了只有我一个。有时,我提出一群人去打桌游或者露营,我能叫了一堆朋友,他没有朋友加入一起。

由于他对朋友社交很弱,当我想一起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会跟你say no,他没有兴趣,不想干。在接触他之前,我没有意识到,社交圈丰富的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是真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一些世俗看得见的条件。我发现自己以前默认的很多标准都是毫无来由的,比如不能找比自己年纪小的,要找一个比我更优秀的,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了。当我想得更清楚,我就开始优化自己的简历。花了500字描述自己:包括性格开朗乐观,和熟人话很多;家庭氛围很好,三观正;旅游爱好者,上学的时候去了10多个国家,拍照修图拍视频都很在行等等。

也加上了一些对伴侣更细致的条件,比如热爱生活,社会经历较为丰富,两个人在一起能顺畅沟通诸如此类。这样调整之后,我觉得我准备好了,如果有一个完美地符合这些共性的男孩出现,我一眼就会把他认出来。星宇:“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硬件画叉,软件打勾。”要我从男性的视角看,为什么传统的相亲市场男性偏少,我觉得是因为男性这种性别所带来的特质,我们讨厌被筛选,其实是一种害怕。一旦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价值置换的体系之中,难免会有比较,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势必就会落入下风,而且这种筛选大概率会落败,关乎到自尊心,我觉得男性都会恐惧这件事。再一个,男性流通少,是因我们对于择偶没怎么迫切,按照世俗标准,男性年纪大一点,也能接受。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观察到如果说相亲平台上注册的女性偏多,那么观看的人大多是男性。

比如注册的女性大概是50%-80%,浏览的男女比例可能是6:4,甚至男性更多,这是我的猜测。我会去浏览女孩的资料,但很少主动发起聊天,其他男性可能也是一样。原因很简单,让一个男性从10个女生当中挑,他不知道该怎么挑。男性在择偶这件事上逻辑性很弱,在选择上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大多数相亲网站的设置,展示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基本信息,不足以判断这个人合不合适。更深层的原因是,许多男性没有想明白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传统的相亲平台不抱太大期望,用这个方式,遇到各方面合适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太浪费时间。但有一次我在一个生活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个帖子,他问:“上海的你,择偶的标准是怎样的?”有许多人跟帖,内容很实在,我想我也可以写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总结一下我自己。我对自己一句话定义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的童年成长很幸福,家庭和睦,爸妈很爱我。从小成绩也不错,有许多好朋友,一帆风顺地长大。为什么我强调这个事,工作之后,我发现人各有各的境遇,大家在各自的学生时代或家庭生活中都有一些辛苦的地方,像我这样家庭和睦平安长大,其实是少数。家庭和睦能带给人足够的安全感。我常常有这种感受,当你有足够安全感的时候,做决定不会有束缚。你看那些裸辞的人,他们要么是工作后自己变强了,要么是家庭条件不错,才敢于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内心能够长出这种自信,对人的塑造非常大。我记得,当时我在帖子里写下对伴侣的要求,其中一个是:我希望你有一个领域是闪光的。我可以接受任何领域,比如运动健身,做饭,甚至是化妆。背后的逻辑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对方学习能力强,能够把一件事做好;另一个是事做好了,人就变得自信了。包括在工作中,你是否认同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很重要,是我筛选的一个标准。你要问我传统的门当户对重不重要,说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当然是重要的。

我会重点关注对方的学校和家庭。在相亲市场,先关注条件,基于条件匹配之下,才会去谈其他。一个事实是,你是什么样的条件,你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伴侣。跳不出这套体系的规则。女的想傍大佬,男的想靠富婆,这个概率跟中彩票头奖差不多吧,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属于脑子没有想清楚。我的简历除了一些客观描述,还会有一些逻辑表达,比如我希望对方原生家庭很幸福,希望她来自一个好学校,其实也在相应的说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期待什么样的生活。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县城,父母都是当地的公务员,不属于大富大贵的家庭。我记得2000年那会,我们家第一次买车,我特别喜欢天窗,总价十几万的车,一个天窗要多花2万元,爸妈听取了我的意见,买下了那辆车。

我很早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的成员,也承担着家庭分工的责任。你很难总结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人格特质,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但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勾勒一种人格。2015年我本科毕业,进入了在线教育这个行业,那会教培刚开始,算是吃到了行业的一点红利。2021年我从北京去往上海,当时我28岁,在北京买了房,但还是说走就走。我很明确一点,我不会找一个体制内的伴侣,这意味着她渴望稳定,我骨子里喜欢冒险,这就不太匹配。简单来说,谈恋爱时看“软件”,走到相亲市场看“硬件”。

为什么家庭这个事很重要,是因为它属于硬件,这个事没办法达成一致,势必会影响到软件。对于硬件,要做的就是画叉,看什么是不行的。软件要做的是打勾,勾越多越匹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