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崩溃是西晋走向灭亡的开始

子玉史院吖 2024-09-19 18:44:56

文 / 子玉任何一个王朝的崩溃除了财政是致命性的,其次就是军事,尤其是保卫中枢的禁军。一般来说,总结西晋灭亡教训,人们总是会往贵族奢侈、清谈、务虚等这些显性因素上去靠,但实际上,和许多王朝一样,西晋的灭亡,也是因为中央禁军的崩溃。

西晋的军事制度也是在复制汉魏制度的基础之上加以细化。晋朝初年,宿卫之兵分为七军、五校、翊军、积弩、积射等营,合称为中军。

其中,七军由右卫、左卫、前军、后军、左军、右军、骁骑组成:右卫是司马师所置,有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命中、虎贲、羽林、上骑、异力为五督;前卫和右卫情况一样;前军是两汉的旧制;后军是晋武帝所置;左军是魏明帝所置;右军是晋武帝所置;骁骑是晋武帝伐吴时所置。

七军各置将军一员,最初由中军将军进行统领,后来由领军将军或者中领军统领。其中,左、右将军专掌禁卫,城外其他各军,由护军将军统领。

五校为长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各置校尉一员,领千兵为营,在城内典宿卫。

翊军是在兼并东吴之后所置,领梁、益二州所省之兵。

至于积弩、积射二营,则各领二千五百人,由专职将军统领,都是精锐,其职责也是典宿卫。

和曹魏相比,西晋的禁军制度显然更加细化,这其实和西晋政权之所出有很大关系。西晋和曹魏之间的更迭是司马氏以权臣的身份用了两代三人才完成了对曹魏旧势力的清洗,最终成就了司马炎代魏建晋。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氏为了压制曹魏旧势力,加强手中的军事砝码,所以就以军制为突破口创建直属于司马氏的军事力量,比如,司马昭在任相国期间,在相国府设置中卫军,司马炎建立晋王朝之后,分中卫为左右二卫,分别设将军统领营兵,这就是七军中的左右二卫。

史书记载,“多选精兵,自为营卫”。

当然,出于统一的需要,武帝还在伐吴时特意设置了骁骑营。

西晋的禁军组织大体如此。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西晋是门第社会,清谈成为社会风气,世族及其部曲都巧妙地逃避了兵役,所以,西晋并无成熟的兵役制度,一般来说,其兵源来源主要有这几种途径:招募、强迫征发、世族豪门的部曲兵、发奴为兵、发犯罪者为兵、抓捕隐匿户口和逃亡者为兵,只要一入军籍,就会永世为兵。

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故而晋朝的军事主调也是一条下行线。

至于地方郡国兵,武帝在平吴之后,为了防止东汉末年州郡割据冲击朝廷的事重演,于是就果断裁撤了州郡的武备,大郡仅配置百人,小郡只有五十人。

说实话,就这些武力还不足以防备盗贼,西晋的地方军事体系彻底被抽空。当然,武帝这也是为了防止以世族为主体的地方大员搞割据的事重演,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

但是,地方同样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武力,尤其是军事重镇,必须派兵防守。武帝的方案是,大封司马氏为王:以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

武帝是以禅让的手段代魏建晋,所以就必然接手了曹魏的政治资源,而曹魏的政治资源又是自东汉以来就成长起来的世族门阀,所以西晋的基本盘也是世族,司马氏只不过是作为世族群体的头部以第一家族的身份代表门阀的利益而已。

为了制衡门阀,防止司马氏的皇权被颠覆,武帝就抽空了州郡的武备,让司马氏诸王承担起了拱卫江山、皇室的重任。

277年,武帝还对诸王的封地进行了调整:琅琊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镇守邺城;汝阴王司马骏改封扶风王,镇守关中...目的是为了使诸王的封地和其督军之地重合。

最初,司马氏诸王是在京师做官辅助皇室,此次让他们就国是为了实现在军事上对全天下的控制。

既然宗王是皇室所倚重的最重要力量,武帝也给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兵力:诸王以郡为国,二万户为大国,设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万户为次国,设置上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设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县王领兵一千一百人。

诸王之外,公、侯之国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军队:郡公的兵力和宗王的小国一样,为一千五百人;郡侯为一千一百人。

等于是,世族垄断了政治资源、诸王垄断了军事资源,完了武帝再引入外戚力量作为制衡,在宗王、世族、外戚三方势力之间维持脆弱的平衡。

晋武帝在三方势力之间搞平衡

图源/剧照

在杨氏外戚崛起之后,武帝又于289年进一步加强诸王对地方的控制:以汝南王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治许昌;徙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徙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徙濮阳王司马允为淮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

此次调整是为了实现司马氏诸王对中原、关中、荆州、扬州等要害之地的控制,以重兵辅弼太子司马衷。

可见,西晋还继承了曹魏以来已经成熟的都督诸军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魏文帝设置都督诸州军事,西晋代魏之后,以都督诸军为上,监军次之,督诸军为下,其权力等级也分为三级:一为使持节,次为持节,三为假节:使持节有杀二千石以下官吏的权力;持节可以杀无官位之人,但在军事领域拥有和使持节一样的权力;假节只有在军事领域诛杀违反军令的人。

西晋完成统一之后,总共有司、豫、兖、冀、青、徐、幽、并、雍、凉、荆、扬、交、广、梁、宁、秦、平、江十九州,分为八个都督区:

关中都督,曹魏时称雍凉,西晋改称关中,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幽州都督,曹魏时称河北,西晋改称幽州,治所在蓟(今河北大兴县);荆州都督,晋朝将曹魏的荆豫都督区分为三部,沔汉以南置荆州都督,治所在襄阳;沔北都督,曹魏荆豫都督区所分,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县);豫州都督,曹魏荆豫都督区所分,治所在许昌;冀州都督,原为都督邺城的守军,镇邺城(今河南临漳县),后来改称冀州,镇信都(今河北冀县);青徐都督,曹魏时所置,镇下邳(今江苏邳县);扬州都督,曹魏时所置,镇寿春(今安徽寿县)。

当然,这些都督的主体也是司马氏诸王。司马氏诸王不仅拥有独立的封地,还是各都督区的实际控制者,全面垄断了地方军队。

可以看出,西晋的军事设计是有弊端的,随着宗王和皇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之后,其必然会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一样,挑战朝廷的权威。

同时,西晋地方还存在势力庞大的豪强势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后,地方豪强势力趁机扩张,深度影响着魏蜀吴三方的政局。武帝虽然完成了一统大业,但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存在,是朝廷的重大威胁。

尤其是江南的世族和豪强,由于其对晋朝并没有什么认同感,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再次复制东吴割据江南的旧事。

江南势力随时准备复制东吴的割据之势

图源/剧照

另外,地方还存在没有被消化的蛮夷势力。

武帝在时,可以指挥诸王对门阀、豪强、蛮夷势力进行打击,如果西晋失去雄主坐镇,诸王参与朝廷夺权,则这些势力肯定会趁机在地方大肆扩张,实现割据地方的目的。

另外,武帝一旦驾崩,西晋脆弱的政治平衡肯定不能再继续维持,诸王肯定会入局朝廷政治,攫取中枢权力,这是政治规律,尤其是在朝廷禁军衰弱的情况下。

西晋除了诸王拥有武力之外,外戚重臣也配备了一定的武力,外戚杨骏被任命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后就设置了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兵千人。

杨骏宿卫殿中时,又有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千人,殿中都司马十人归杨骏调遣。

这些被分割给重臣的武力都是禁军。

太康十年(289),诸王离开京师出镇时朝廷又分割精兵器仗相送,多者千余家,少者数十家。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禁军外散,皇室的直属力量减弱,外重内轻。再加上武帝后期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享乐上,导致朝廷的力量持续走下坡路。

按照历史规律,外重内轻的格局在无雄主坐镇的情况下必然会冲击中枢,所以,八王之乱事实上已经注定。

而贾南风为什么会失败,本质原因还是朝廷的禁军不是诸王的对手,从而被诸王诛杀,攫取了中枢权力。

对比西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什么能扑灭诸王造反的烈火,本质原因就是朝廷有强大的禁军力量。而西晋在禁军势力衰弱之后就必然要面对藩镇的武力冲击。

八王之乱,随着诸王轮流执政,为了掌控朝政,诸王就以王国之兵对朝廷禁军进行换血,导致禁军实力加速衰弱。比如,成都王司马颖执政时,以兵五万屯十二城门,东海王司马越执政时,以东海国之兵代替宿卫。

随着诸王对禁军的不断洗牌而诸王又不断出局,朝廷禁军已经名存实亡,根本无力应对五胡骑兵的冲击。当太尉王衍率领的禁军被石勒团灭之后,西晋在失去直属禁军之后只剩灭亡。

同时,地方州郡、豪强势力也趁机在朝廷和诸王的厮杀乱局中疯狂扩张势力,西晋末年,各地都督凭借手中的军权和州刺史的政权完全垄断了地方的军政刑权力,在事实上形成了割据之势。

元帝司马睿在渡江之后,由于没有直属禁军,所以就只能向地方势力妥协,东晋、南朝历史本质上是地方势力不断冲击中枢取而代之的循环。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西晋,在晋武帝。

总结起来就是,西晋为了制衡世族、防止地方势力割据抽空了地方武备,同时赋予宗王兵权,在失去雄主、禁军势力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宗王就以武力挑战中枢权威,完了地方势力又抓住朝廷和诸王厮杀之机疯狂扩张,再加上胡人势力的入局,西晋的大厦只剩崩塌。

西晋面对的是一个死局,很难破解。

0 阅读:0

子玉史院吖

简介: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