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啥电车都一个感觉?加速很快的电车,为什么没有油车的刺激感!

少数派报告Report 2025-04-17 05:12:28

前两天聊到一个话题,很多电车开起来的感觉,其实都很接近。

从几万的吉利星愿,到十几万的比亚迪海豹EV,甚至到20多万的蔚来ET5,这些电车开起来的风格,给人的感觉都一样。

它们的差距,大概率就是尺寸大小、底盘软硬,以及一些所谓智能驾驶辅助能力的强弱。

其实抛开这些,电车给人的“惊喜感”其实没有太大的差距,后来我想了想这件事儿,好像还真是这样。

电车的“门槛优势”非常明显,比如说天生噪音就更小,而且电车的加速普遍都快,几万块钱的电车,加速成绩都能做到8秒以内。

比如说AION UT,100kW的电机加速能做到7秒9,如果放在燃油车时代,7秒9加速的产品至少也得15万以上了。

电车都快,这必然会缩小体验感的差距。

这会给很多人带来一个明显的感受,好像开什么电车的感觉都一样,反正都很快了,而且买电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常使用起来更加省钱。

但放在油车时代,这种差距感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说,当年油车时代14万买的朗逸高配,和25万买的宝马3系,体验感就完全不一样,可以说简直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3系的加速更快、底盘更稳、噪音更小等等,都是优势。

但现在说直白点,14万买的比亚迪海豹EV和25万买的Model 3,本质上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好像都一样。

它们的区别无非就是底盘软硬的区别、充电速度的区别等等。

电车的差距都很小,这会给所有的企业带来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在这么内卷、品类众多的市场中,该怎么打出差异牌。

结果是打不出来,因为大多数车型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是那几家。

车企的造车思路也都是“殊途同归”,都是电机、电池、高压系统、雷达,一样的造车模式,所以我们看多了车企的发布会,都是讲几万转电机、几个雷达、多快的充电速度等等。

看多了这些发布会,真就觉得电车的技术储备,拉不开差距。因为用户的体验,有的时候不需要这些东西。

比如说电耗,车企宣传的“非常非常低”的10kWh电耗,可能别人家是12kWh,对于用户来说感知不强,只是打“嘴炮”而已。

100km的电耗只差了2kWh,成本上来说只有1块钱,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要跑空电池包,所以用户对电耗根本不敏感。

再比如说3万转的电机,的确很快,但其实日常使用,2万转的电机其实已经很强了,用户的感知更不明显。

和手机一样,现在的电车也在卷参数,参数越大产品实力就越强。手机是卷上亿的像素,但其实2000W像素就已经足够日常使用了,再卷下去,对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并不大。

油车之所以还能卷,是因为内燃机是有差异化的,几万块的油车,只能上1.5L排量的发动机,最多给你配个Turbo涡轮。

想要2.0T发动机?预算至少也得十几万。

但2.0T发动机又给不了性能,要性能就得上3.0T发动机,但价格直接奔着30万以上就去了,所以油车的差距非常大。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油车这种断层的差距有多好,而是说电车市场的种类繁多,真的没有在体验感上拉出内核差距。

所以,想买电车的人,听我一句劝买个便宜点的电车就已经能享受到很好的电动化生活了,一个是省钱方便,另一个是加速、操控真的还算不错。

1 阅读:92
少数派报告Report

少数派报告Report

懂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