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首次北伐,三路失利,为何马谡成最大替罪羊?你是诸葛亮也斩他

灵巧饭团 2025-01-11 13:14:04

三国历史上,“马谡失街亭”堪称颇为经典的一幕场景。而与之相关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更是频繁地被众多的影视剧以及游戏拿来进行呈现与演绎,不断展现在大众眼前。

诸葛亮事先拟定了“当道下寨”的方案,然而马谡却擅自更改,临时决定“屯兵于山”。就因为马谡的这一变动,使得蜀军遭遇大败的结局,如此一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只能无奈地提前画上句号了。

此战告终后,诸葛亮只能无奈地挥泪下达斩杀马谡的命令,如此一来,蜀国便痛失了一位极有希望传承诸葛亮衣钵的能臣干将,这对蜀国而言,无疑是一大损失呢。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就在马谡丢掉街亭之际,赵云于褒斜道出兵作战同样进展不顺,遭到曹真击退。如此一来,曹真得以腾出兵力,率领军队向北进发,去攻打已经投降蜀汉的安定郡,进而迫使蜀国的北伐大军不得不进行战略上的撤退。

然而,赵云所受到的处罚仅仅只是官阶下降了一级而已。

在第一次北伐结束之际,诸葛亮于呈递给刘禅的奏书中如此表述:“臣未能严谨地制定并宣明法令规章,面临诸多事务时心存畏惧,以至于出现了像街亭那里违抗军令的重大过错,以及箕谷之地因戒备不足而产生的失误啊。”

“街亭违令”以及“箕谷戒备不严”这两件事均被视作重大失误且被并列看待,就其严重程度而言,二者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

同样是经历了作战方面的失利情况,可为何赵云未曾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惩处,然而马谡却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生命代价呢?这当中的差异究竟是因何而起?

街亭能守住吗?

有人觉得没派遣魏延、吴懿等老将出征,就是想给马谡一个锻炼且能镀金的契机。一旦马谡经此试炼,就有望得到重用和擢升。那马谡守住街亭的概率高不高呢?他究竟会被委以重任,还是沦为去当炮灰的命运呢?

想要明确到底是被予以重用了,还是遭到了PUA,那就得瞧瞧马谡手里拿到的究竟是怎样的牌才行。

其一,就兵力情况来看,双方存在着极为悬殊的差距。一方在兵力数量等方面占据着极大优势,而另一方与之相较,差距可谓十分巨大,这种差距在整体局势当中是极为明显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街亭之战里,有关魏军的人数情况,《资治通鉴》有着这样的记载:“(魏明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从这一记载能够明确得知,张郃所率领的那支部队,其兵马数量是达到了5万之众的。

在蜀军这边,由诸葛亮统领的整个北伐军兵力大约仅有6万上下。据《三国志》记载,马谡分给副将王平1000多人让其驻扎在别的地方,即“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如此依照蜀军的军制来推断,身为部队主将的马谡,手中所掌控的兵力极有可能连1万人都达不到。

五万魏军去对抗仅仅一万蜀军,这显然就是一种降维打击。在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魏军在人数上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相较而言,蜀军则处于明显的劣势,这情形可不就如同是从高维度向低维度发起冲击一般嘛,魏军的优势不言而喻。

其二,就地形这一方面来讲,呈现出的态势是易于展开进攻行动,然而在防守方面却存在诸多困难,处于一种易被攻克却不易坚守的状况。

经考证得知,在街亭地区,其所称的“当道”之处,实则是处于两山之间的山口位置。而这里是一片面积颇为广大的冲积平原,其形状极为类似“一把折扇的扇柄”,此说法源自徐日辉所著的《“陈仓渭水道”与街亭战役考》。

可想而知,要让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这儿挡住以骑兵为主的魏军,而且时间至少得持续十天,这其中的难度该有多大。

街亭存在一座旧城,只是由于长时间未曾修缮,已然破败到无法使用的地步。马谡抵达街亭没过多久,张郃便随之而来,如此一来,汉军根本没时间开展土工作业。因而,汉军在街亭是缺乏完备工事用以依靠的。

其三,就将领层面而言,双方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实力差距。一方或许在军事指挥才能、作战经验以及对局势的把控等诸多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而另一方与之相较,在这些关键要素上则明显处于劣势,由此形成了双方将领实力上悬殊的状况。

魏军的主将张郃,乃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其战斗力极为出众。据《三国志》记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意思就是张郃能洞悉事物的变化,擅长安排驻军列阵之事,对于地形以及战场形势的预料,每每都精准无误,蜀国这边从诸葛亮到诸多将领,都对他心存忌惮。

那马谡与王平的实力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马谡有着超出常人的才能与气量,平日里热衷于谈论军中各类大事,可实际上并未真正经历过实战,在战争方面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至于王平,虽说后期实力不容小觑,但在当时还处于考察时期。九年前,他随曹操攻汉中,被刘备打败后归降蜀国,之后长时间疏离军队,直至北伐前夕才被临时启用。

就部队的战斗素养来讲,蜀军存在明显不足。当把部队驻扎在山上,处于险地之后,其表现令人迷惑,正如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意思是马谡舍弃水源让部队驻扎山上,且部队在分支调配等方面极为混乱。很明显,这支蜀军并不具备发起“破釜沉舟”或是“背水一战”那样战斗的能力。

由此能够知晓,马谡所拿到的牌面简直糟糕透顶,手中权力微弱,可肩负的责任却极为沉重。

然而,诸葛亮却执意力排众人的不同意见,选择派马谡去驻守街亭,而非魏延、吴懿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安排马谡守街亭之时,诸葛亮还另外下令让魏延、高翔率领部队在侧翼做好接应的准备工作。

——瞧这布局,正面安排的力量薄弱得像只弱鸡,可两翼部署的却都是精兵强将。如此情形,明摆着就是设置了一个诱敌深入的口袋阵嘛,意图很是明显呢。

不难看出,马谡所承担的使命,实质就是充当被舍弃的炮灰。让他带着所谓的天兵部队去当作诱饵,以此吸引张郃前来进攻,接着要不顾一切地坚守住,一直等到张郃那边人困马乏了,这时魏延、高翔再瞅准时机从侧翼展开进攻,来个包饺子战术。

当然了,要是张郃的实力实在过于强大的话,那马谡全力以赴、打起十二分精神去拼死坚守个几天,即便到最后把所带的军队都拼光了,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可以算是完成任务了吧。

唯有如此,诸葛亮方能够借助这极为宝贵的一段窗口期,把兵力集中起来,赶在魏军抵达之前,成功地将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陇西之地给拿下。

这原本就是一盘堪称完美至极的大棋。一切仿佛都在精心的谋划布局之中,各个环节、各种安排都恰到好处,就如同经过了极为精妙的设计,方方面面都配合得相当默契,真的是一盘非常完美的棋局呢。

然而事情就坏在马谡这儿了,他可不愿只当个诱饵,非要给自己加戏。马谡琢磨着带兵登上南边的高山,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打造一场能和韩信背水一战相媲美的经典战役呢。但没料到张郃竟直接来了个釜底抽薪,断了蜀军的水源,致使蜀军不战自乱起来。

那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街亭阻击战”,最终也只能无奈地草草结束。而原本打算凭借此战去攻占陇西的计划,也就这样跟着化为泡影,彻底没能实现,只能夭折在了谋划的途中。

显然,马谡肩负的任务并非是必须要死守街亭,也不是非要战胜前来进犯的敌军,关键在于要不计一切代价,把张郃所率的部队给拖住才行。然而,马谡却把这件事办得一塌糊涂,完全搞砸了。

赵云的失败有多严重?

就在街亭失守的同一时刻,蜀军于褒斜道上同样经历了一回极为惨重的失败。

亲自统领主力部队从祁山出发去攻打魏国,并且吩咐赵云与邓芝带领一支侧翼部队充作疑兵,由褒斜道朝着斜谷口行进,以此来吸引魏国的主力部队。但最终的结果是赵云所率的军队被曹真率领的大批魏军给打退了,就如记载中所说“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那样。

褒斜道战役的重要性,与街亭战役是等同的,二者都在整个局势当中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它们对于相关战事的走向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在重要程度上可谓是不分伯仲。

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制定了兵分三路的作战策略。其一,安排马谡镇守街亭;其二,派遣赵云于褒斜道展开佯攻行动,以此吸引魏军的主要兵力;其三,诸葛亮则亲率主力部队,旨在夺取整个陇右地区,进而将其作为据点,再慢慢图谋魏国的关中之地。

倘若曹真在成功击败赵云之后进一步挥师进军,那么汉中郡的战略要地南郑便会遭受威胁。一旦褒中与南郑这两座城被魏军所占据,由巴蜀通往北伐前线的粮道就会被截断,如此一来,整个北伐军就会陷入断粮的严峻困境之中。

由此可见,这三路军队实则为一个整体,一旦其中任何一路遭受挫折,那么整个北伐行动便极有可能陷入失败的境地,如此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依照原路撤退回汉中了。

在曹真成功击退赵云之后,他便有了余力,能够迅速朝着张郃所在的方向聚集过去。一旦这两人达成配合,形成联动之势,那么诸葛亮所率领的正在围攻陇西的部队,将会承受比之前更为庞大且难以应对的压力。

相较于马谡而言,赵云所获的处罚明显轻了许多。在退军之后,赵云的官职出现了变动,由正二品的镇东将军被降为正三品的镇军将军。

诸葛亮曾提及相关情况。在《三国志》里有这样的记载:“云、芝所率之兵相对敌强而言较为弱小,于箕谷作战失利,不过他们能够收拢众人坚守,所以没有遭遇大败。”诸葛亮觉得,相较于街亭那里的军队溃不成军而言,赵云能把军队从箕谷近乎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无疑是一项功绩。

赵云在褒斜道的作战指挥究竟得不得当呢?

在公元229年的时候,距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仅仅过去了一年,便迎来了第二次北伐。而在此次北伐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陈仓攻防战。在这场战役里,魏国的将军郝昭仅仅凭借着一千人的兵力,就成功地抵御住了诸葛亮所率领的数万蜀军的猛烈进攻。

但不管指挥是否得当,赵云都把诸葛亮的要求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到位了。也就是说,无论指挥的情况怎样,赵云在落实诸葛亮所提要求这方面,确实是做到了严格执行,没有丝毫的懈怠与偏差,完全依照要求完成了任务。

《三国志》里记载了诸葛亮的相关要求之事:诸葛亮出兵之时,对外宣称要从斜谷道进军,曹真派遣众多兵力前去抵挡。随后诸葛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前往抵御曹真的军队,而他自己则率军去攻打祁山。

北伐动身前,诸葛亮便对外宣称,此次出兵主力会选择由褒斜道展开进攻。而魏军听闻此消息后,竟真的上了当,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更是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前往褒斜道,意图迎击诸葛亮的大军。

赵云虽在最后以败退收场,不过却成功完成了几项任务。其一,有效牵制住了魏军的主力部队,这便使得诸葛亮能够抽出精力出兵陇西。其二,值得庆幸的是,曹真在察觉到赵云所率并非蜀军主力后,未进行穷追猛打,如此一来,赵云幸运地保全了自身名节并全身而退,也为蜀军留存下了有生力量。

马谡之败,危及诸葛亮的权威

看到此处,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街亭的失守以及褒斜道的撤退,这二者可都算是对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失误。然而,赵云仅仅是官阶被降了一级,可马谡却极为倒霉地丢了性命。诸葛亮如此这般处置,到底是基于何种考量呢?

诸葛亮此举实乃迫不得已。其之所以如此行事,主要是基于对两个关键因素的斟酌考量,那便是怎样去划分失败的责任,以及如何有效维护自身的权威。

其一,失地所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一旦出现失地的情况,将会引发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后,生活保障面临巨大挑战;生态环境也可能因土地用途改变等因素遭受破坏,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陇右五郡原本已然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可谁知因接二连三的失误,致使这到嘴的肥肉硬是给弄丢了,整个战役一番辛苦全白费,那这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最后,马谡就成了为此背锅的冤大头,被推出来当了“替罪羊”。

对于蜀国来说,第一次北伐原本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窗口期。在当时的局势下,这一时期有着特殊的战略契机,若能好好把握,或许会对蜀国的发展产生极为关键的影响,可惜的是,最终结果却未能如理想中那般顺遂。

公元228年伊始,江淮之地,魏国同吴国间的战事骤然爆发。彼时,像司马懿、曹休这般在魏国堪称重量级的将领,皆亲率魏军的主要兵力,在东边的战场上,与吴军展开了激烈且持久的鏖战。

彼时在魏国,众人皆觉得刘备离世不过短短几年的光景。想那蜀国经历了夷陵一役后,军中的精锐力量已然消耗殆尽,照此情形,蜀国应是再没能力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于是,魏国方面对蜀国也就没有布置过多的防范举措。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己方虽有困难,但敌人面临的困难只会更多。此刻魏与吴正在交战,魏国对蜀的防备必然有所疏漏,倒不如趁此良机,来一招黑虎掏心,以偷袭之策从中获利,一举占据陇右五郡。要晓得,陇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并且还是极为重要的战马产地呢。一旦拿下这等战略要地,它就能成为蜀国日后进击关中的稳固根据地。

就这样,第一次北伐拉开了帷幕。

赵云、邓芝奉蜀国之命从箕谷出兵,他们选择沿着斜谷道向魏国的郿城发起进攻,此番行动成功地将魏国曹真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吸引了过来。

诸葛亮挥师兵出祁山,其目标乃是攻取陇右五郡。在出兵之后的不长时间里,诸葛亮成功拿下了陇右五郡之中的安定、南安、天水这三郡,而余下的广魏、陇西两郡,其抵抗态势颇为激烈,致使诸葛亮一时难以将其顺利拿下。

魏国上下大为震惊,魏明帝曹叡竟亲自前往长安进行坐镇督战。与此同时,张郃奉命率领着多达五万的魏军精锐,火速开赴陇右地区增援,以应对当下的局势,其阵仗可谓不小,足见魏国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赵云在前期作战中着实出色,成功吸引了曹真的主力部队,此任务完成得极为漂亮。不过到了后期,他被曹真所击退,未能把曹真封堵于褒斜道内,这致使蜀军进攻陇西的主力面临一定压力。但从整体来看,赵云也算是大致完成了任务。而且,他还能毫发无损地将部队完整带回,在保存蜀军有生力量上功绩斐然。

与之相较的话,马谡所承担的任务完成得实在是太差劲了。

首先得说,他压根就没把张郃的部队给拖住。要是马谡能本本分分地拼上自己,领着那帮蜀军如天兵般紧紧缠住张郃,凭借那聊有总比没有好的街亭城寨,是完全有希望把张郃堵住好些天的。要是运气够好,被侧翼的魏延、高翔瞅见战机,趁张郃没防备来个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把张郃击退也并非没可能呢。

谁能料到呢,马谡居然突发奇思,把部队带到山上安营驻扎,这可是险地。就因为如此,原本好好的一场阻击战,硬是被他弄成了全面溃退的局面。不得不说,马谡在完成这次任务的表现上,实在是太差劲了。

除此之外,马谡所率的军队差不多全被张郃打得惨败,几乎是全军覆没,最后就只剩下王平带领的那一千多人还留存了下来,其余的基本都已折损殆尽,可谓损失惨重。

原本这是个类似偷家的游戏情境,可到了马谡这儿,却搞成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局面。任务没完成不说,连老本都赔了个精光,结果就使得诸葛亮没办法,只能放弃陇西等地方,最后仅仅带着西县的一千多人口灰溜溜地返回汉中去了。

眼瞅着即将到手的战略要地就这么没了,最后仅仅带回寥寥数人。此次可是碰上魏国防守极为空虚的难得时机,只是这一回错过了,往后还能再有如此绝佳的机会吗?真的很难说呐。

往严重了来讲,此次北伐未能成功,这就好比是把大好的红利期给白白浪费掉了,其结果和丢失土地没啥两样呢。这么严重的战略上的失误,光靠诸葛亮一个人那是担待不起的,所以只能大家来分摊这份责任啦。可要是就随随便便地让几个人把官职降个几级了事,那这事儿不就跟闹着玩儿似的嘛。这么一来,马谡就不幸沦为了最倒霉的替罪羊咯。

其二,对诸葛亮的权威产生了影响。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物的正常运转、有序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与规范。大到国家社会的治理,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规矩就如同那隐形的框架,保障着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了它可不行呢。

在诸葛亮看来,法度无疑是带好队伍极为有力的工具。至于那场北伐战争,它对于诸葛亮而言意义非凡,乃是其用来树立朝廷权威以及自身威望的重要举措,是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远征行动。

彼时的蜀国存在着三大利益集团,它们依次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以及蜀地集团。这三个集团在蜀国当时的局势当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地位与影响力,在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共同构成了蜀国较为复杂的利益格局。

最初,蜀国握有荆州与益州之地,彼时三方势力各占一方,倒也相安无扰。然而随后蜀国厄运连连,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荆州集团的诸多将领如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纷纷殒命。由此,原本占据主导的荆州集团渐趋衰落,蜀地集团却未受损伤且日益壮大,东州集团则持观望态度。三方力量此长彼消,矛盾也愈发尖锐起来。

诸葛亮之所以发动北伐,其目的在于把内部矛盾转化为针对魏国的外部矛盾。要是能够成功占据西北方向的陇西等地区,那就能够将利益蛋糕进一步做大,以此来缓和三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能助力蜀汉突破四川盆地的局限,进而拥有在中原一争高下的可能。

然而,上述所提及的这所有种种,皆存在一个共通的前提条件,那便是要全力维护朝廷的权威。务必做到令行禁止,让所有的行动都听从指挥安排,如此才能确保各项事宜得以有序开展。

在整个北伐战争期间,存在着这样一条红线,它是绝对不可被触碰的。这条红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贯穿于北伐战争的全程,始终发挥着一种界定、约束的作用,任何人、任何情况都不能对其有所触犯。

倘若三大集团在争斗过程中越发不听从指挥,愈发难以进行管控,那么北伐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便算是彻底化为泡影了。

相较而言,赵云虽有失误,但其全程都严格依照诸葛亮的命令行事,所造成的损失也并不大,所以尚在可接受范围。然而马谡就不同了,且不说他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单是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擅自行动这一点,就已然越过了不可饶恕的界限,其错误实在难以原谅。

事后,蒋琬便向诸葛亮劝说道,当今天下尚未平定,正值急需用人之时,就这么把颇有智谋的人才给杀了,实在是太可惜啦。然而,诸葛亮的态度却极为坚决,他讲道:“昔日孙武之所以能够在天下取胜,靠的就是法令严明。如今四方纷争不断,战事才刚刚开始,要是此时废弃法令,又拿什么去讨伐贼寇呢?”

一旦规矩被破坏,诸葛亮的权威将会荡然无存。到那个时候,别说是去讨伐贼寇了,就连这支队伍能不能继续被带领下去,都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量,那就非得树立起一个典型不可,通过惩处这个典型来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就如同杀鸡给猴看一般,以此来告诫其余人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让大家都能有所忌惮,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

就这样,马谡迎来了被斩杀的结局,已然无法改变,其命运就此被定格,再也没有了转圜的余地,被斩杀一事终究是无可避免、不可挽回了。

0 阅读:2
灵巧饭团

灵巧饭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