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在欧阳修看来,国家的兴衰和人事的任用有着极大的关联,此言不差。左传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人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继承人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皇帝在继承人上,选用不当,产生动荡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高祖李渊,选择太子李建成而导致玄武门之变,明太祖朱元璋,选择朱允文,最终诱发靖难之役,非常幸运的是,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靖难之役,最终上台的君主,他们能力非凡,依然维持了着国家的强盛。但以上的例子毕竟只是少数,在历史上对于继承人选择不当导致国家衰落,才是多数。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西汉宣帝刘病已,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西汉在他统治下,延续了汉武帝时强盛。他和上一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共同缔造了昭宣中兴。但刘病已在继承人选择上仍然犯了非常大的错误,致使汉朝由盛转衰。
在汉武帝时期爆发了巫蛊之祸,刘病已的祖父刘据被杀,刘病已也因此流落民间。由于生长于民间,他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即位之后实行仁政,缓解了汉武帝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记事起,他就失去了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所以刘病已也十分重视感情。
在刘病已一生中,最深爱的女人,应当就是许平君了,为此还留下了故剑情深的佳话,19岁的刘病已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霍光权倾一时,为了更好,强化与皇帝的联系希望刘病已能够册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汉宣帝即位后,他下了一道非常奇怪的诏书,他说我在平危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是十分的想念,他众爱卿有没有办法能帮我把它找回来呢?大臣们听懂了皇帝的意思,于是。请奏立许平君为皇后,霍成君为婕妤。
然而可惜的是霍光的夫人一直想让女儿霍成君当皇后。因此,她对许平君一直怀恨在心,本始三年许平君再次怀孕,随后生下一小女孩,在许皇后坐月子的期间,霍光的妻子指使御医在许皇后的滋补汤中下毒,许皇后因而中毒身亡。
汉宣帝是一位非常英明的皇帝,但是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上,却被感情左右了。刘奭在做皇太子时,曾建议刘病已重用儒生,用儒家的学说治理国家,汉宣帝听完非常生气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说完之后汉宣帝长叹一声说:日后败坏我大汉天下的就是这太子了。可见,汉宣帝,早就看出来太子不适宜治理国家。
汉宣帝也有一个理想中的接班人,就是淮阳王刘钦。他本想废掉刘奭,改立刘钦,但正当他打算这么做点时候,忽然想起了许平君,想起了当年,尚在民间时,他抱着刚刚出生的刘奭,陪伴在许平君身边的场景,而许平君的死也让汉宣帝一直抱有愧疚,而这份愧疚已经无法再弥补给许平君,最终刘奭因为他死去的母亲保住了地位。
二:圣质如初
有人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把两晋时期的司马氏家族的智慧全都贷完了,导致后面的司马懿君主没有一个称得上是圣明之主。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大,比如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也算比较可以。首先他继承祖宗基业,成功完成了晋魏革鼎,其次,他令杜预,王濬等人讨伐东吴,统一全国。之后又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历史上叫做太康之治。
就晋武帝司马炎本人来说,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算不错,北宋的司马光评价他:“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李世民也说他:“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虽然在治国上,晋武帝司马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所以李世民后面又评价他:“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
晋武帝的皇后姓杨,杨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司马轨,年仅两岁就夭折了,后面又生了两个儿子,二儿子叫司马衷,小儿子叫司马东。晋惠帝司马衷生下来脑子就不太灵光,一般的皇子三四岁就开蒙,但晋惠帝司马衷到七八岁还不认识字,皇帝的儿子,请的老师都是当世的大儒,就这样的老师,也教不会晋惠帝司马衷读书,但是啊,做娘的总是疼较为弱势的孩子,孩子越没有用,老娘就越心疼他,所以杨皇后一直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总是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要求册封司马衷为太子
晋武帝司马炎最开始也不太愿意,但他心想孩子现在还小,说不定长大后就能聪明起来。但是朝中的大臣就纷纷劝说晋武帝司马炎,另选太子。有一个叫和峤的大臣就劝谏,晋武帝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儿,既是多为,恐不了陛下家事。
和峤口中的淳朴之风当然不是在夸太子司马衷。他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委婉的说法,意思就是太子司马中像古人一样单纯,说白了就是愚蠢。虽然大臣不看好太子,但是晋武帝司马炎却不这么认为,过了几天,晋武帝司马炎对和峤说。太子这段时间好像有了进步,你再去东宫看一看?于是和桥就去东宫看了看太子,看完之后晋武帝司马炎问怎么样啦?和峤于是便如实禀报说道皇太子:圣至如初。大白话就是,皇太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愚蠢。
除了人们熟悉的:“何不食肉糜”以外,在《晋书》里面记载了一则小故事,晋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里,听见蛤蟆在叫,于是就问身边的人,蛤蟆是为公事叫的还是为私事叫的?身边的侍从担心如果回答为私事,皇帝说不定命令他们去捉蛤蟆,于是就回答他:为公事叫的。没想到晋惠帝司马衷居然说,那应当给蛤蟆提供一份公粮。
虽然晋惠帝傻是傻了点,但是从人品上来说,他和他父亲司马懿算得上是司马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厚道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有一个儿子叫嵇绍,他曾担任司马衷的侍中。在八王之乱中,嵇绍为了保护司马衷被乱刀砍死鲜血溅到了司马衷的衣服上,等到时局平定,宫人看到司马衷衣服上染了鲜血就要拿去清洗干净,没想到一向呆傻的司马衷却捏紧了自己的衣服说道:“此嵇侍中血,勿去”。意思是,这是嵇侍中(忠臣)的血,请你们不要洗去它。这里可以看出晋惠帝司马衷虽然并不聪明,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但是治理一个国家,不是单纯依靠道德就能治理好的。晋武帝司马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了巨大失误,导致西晋由盛转衰,酿成了八王之乱以及后面的永嘉丧乱等天下大乱的局面。
三: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北宋有很多皇帝,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开创基业的宋太祖,有文化昌盛时的宋仁宗,和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等,这么多皇帝中有一个少年天子,就是宋哲宗。
宋哲宗不像之前的几位皇帝名气那么大,但他却是一位少年英主,在他亲政之后,罢免了旧党,启用新党恢复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对外上,宋哲宗改变之前的保守策略,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行动,军事上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得西夏臣服。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使得北宋的面积得到扩张。但很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英年之主,同样也是英年早逝。有人说如果宋哲宗不死,可能靖康之耻就不会发生,他的早逝是对宋朝的巨大损失。
不同于前面所讲的汉宣帝与晋武帝,作为皇帝本人在选择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其实宋哲宗由于死的太过于突然,他并没有留下明确的继承人人选,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个女人,即向太后,正是在向太后极力的干涉下,最终立了宋神宗的儿子,夜色宋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虽然向太后在,宋哲宗驾崩后,心里,早有盘算要,立端王赵佶,但他仍然向章惇等大臣询问:“先帝无子,当立谁?”章惇认为应当立哲宗同母弟赵似。向太后不答应,章惇又说,若依长幼顺序应该立申王赵佖,向太后仍然不答应,便提出让端王赵佶继位,章惇不肯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是向太后以先帝已留下的遗言,让端王即位为理由,逼迫章敦等人退步,最终还是让宋徽宗上了位,这也使得北宋王朝滑入了深渊。
宋徽宗个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艺术天赋的皇帝,他在书法绘画和诗词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瘦金体就是宋徽宗所创造的。但是宋徽宗作为一个皇帝是极其不合格的,他贪图享乐,搜刮民脂民膏。在对外上与金国结盟,联合女真人攻打辽国,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倘若向太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能听从大臣的意见,可能北宋将会是另一番局面中国的历史也有可能会被改写。
参考:
《被遗忘的传奇 汉宣大帝》 (令狐马著)
《正说司马家3孙子司马炎》(张朝炬)
《宋帝列传:宋哲宗 》(王菡)
用户10xxx90
宋朝小地盘苟活
宵夜
其实李世民和杨广一个路子,弑兄,欺父,淫乱……只不过唐太宗笑到了最后!
用户60xxx69 回复 01-24 18:26
经过几十年乱世,皇家和世家都打累了,平民也没多少潜力可挖了,所以,就互相忍让着,凑乎着过吧。把李世民换到杨广的位置,其实也差不多。
宵夜 回复 01-24 14:15
看清楚我说的再发言
无天
立贤最好,立长次之,立爱完蛋!
苍狼之鹿 回复 01-26 14:30
贤这个太主观了啊!都说自己贤!
2-20个字符
闭关锁国应该排第一,小编肯定是满清余孽
日月俱辉
“虽然晋惠帝傻是傻了点,但是从人品上来说,他和他父亲司马懿算得上是司马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厚道人”,小编,你脑子被驴踢了吗?“洛水之誓”和“高平陵之变”都是司马懿的名场面,司马懿还算老实人?
平静ASO
以历史为教训,所以当代中国继承人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啊,要不然贻害无穷[笑着哭]
高阳
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事,谈不上重大失误,汉晋时的引胡族内附才是要命的,整体历史轨迹为之一变。
何以笙
后唐庄宗若再造大唐之盛,传世十余,则后唐当可与东汉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