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高级干部,妻子身体弱想搭他的车,他坚决不肯:都这样那成啥了

修为之 2024-03-25 22:24:47

1980年,新疆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阳焕生同志的妻子马素珍从石河子调到自治区农垦总局工作,老马身体较弱,并且患有多种疾病,于是她向丈夫提出上下班想搭他的车,再说也顺路。

阳焕生听后坚决不肯,他严肃地说:“这辆车是组织配给我的工作用车,要是家里人也跟着坐,那成什么样子。”妻子马素珍只好每天挤公共汽车到东风路农垦总局上班。

阳焕生,原名欧阳焕生,1920年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怀忠区炉溪乡阳家村。

祖父欧阳尊德是一位绅士,父亲欧阳乾寿是一位穷苦的手工业工人,母亲刘氏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

阳焕生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及父亲给阳焕生订下的童养媳王红贞。全家7口人仅有3亩水稻田、与别人共有的一头水牛及两间泥屋。

农忙时节,父母亲和家人在地里耕作,农闲时,父亲外出给人弹棉花取得报酬来养活一家人。少年时代的阳焕生就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贫困的生活,使阳焕生从小就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仇大恨。

为供阳焕生读书,全家人省吃俭用,将他送进了由当地财主出钱开办的私人学堂。但只上了半年,就因为无钱筹措学费,只好中途辍学。阳焕生愤愤地说:“为什么他们(指有钱人家的孩子)能够常年读书呢?难道他们的命比我们的好吗?”

红军时期

为此,他13岁参加了湘赣苏革命根据地的贫农团、反帝大同盟,懂得了穷人翻身求解放和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道理,并担任了儿童团长。带领着儿童团员白天在村头站岗放哨,批斗地主豪绅时维持秩序,夜晚配合大人在村外执勤。

1923年,阳焕生的二叔欧阳记、三叔欧阳洛、四叔欧阳月,因参加了当地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革命运动,并组织了游击队,与当地的反动军队抗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全部惨遭杀害。

阳焕生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当时尚在年幼时期的阳焕生从此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参加自己的队伍,为死去的亲人报仇,为天下的穷苦百姓讨还血债。

1933年4月,红军扩大队伍,阳焕生与本村的儿童一道报名参军。年仅 14岁的阳焕生当时又小又瘦,负责征兵的部队领导说啥也不同意,但他执意要参加红军队伍,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最终被批准入伍,成为红六军团一名小战士。

在永新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少共国际团后,他被编到第二营六连当勤务兵。但性情倔强的阳焕生坚决不服从命令,他请求一定要上前线,面对面地同敌人作战。在他再三恳求下,上级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将他分配到战斗连队里当战士,并给他发了枪,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就直接参加了战斗。

在第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这时,正值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进攻苏区,红军主力部队被迫做战略转移。阳焕生随红军医院分散转移到山上。

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食物和药品都十分缺乏,生存十分困难,常常吃不上一顿饱饭。阳焕生和其他伤病员、医护人员亲自体验到了“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艰难处境。

1934年,阳焕生伤愈出院,被分配到湘赣苏区红军学校第五期青年连学习,后随校上了井冈山。由于红军主力北上未归,敌人以数十倍于我们的兵力将井冈山团团围住,使山上的部队下不了山。红军战士在7天的时间里,没有吃上一颗粮食,只靠野菜野果充饥。

阳焕生和战友们相互鼓励没有产生灰心和动摇情绪,后来找到机会,杀出了重围。

1934年,红军主力撤离湘赣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打破敌人围追堵截的战斗中,阳焕生英勇杀敌,数次负伤。长征途中,阳焕生先后任红二军团5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到达湖南省新化县时,阳焕生任补充团土营四连指导员。

1936年,部队进入西康,与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阳焕生进入红二方面军教导团学习。1936年,红军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阳焕生先后任十六师政治部青年股股长、5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

193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六军团被改编为三五九旅,阳焕生被分配到该旅特务连,后到八路军战地工作团工作,主要担负救亡宣传和扩军工作。三个月后,阳焕生担任扩充团二营六连指导员。

1938年,扩充团归入三五九旅建制,阳焕生先后任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和灵邱县游击队政委。

1939年,719团奉命调到河北冀南接受新任务,游击队成为保卫抗日政权的主要力量。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军、土匪相互勾结,合力进攻抗日武装组织,形势十分紧张。游击队在当地民众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并在战斗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力量,部队由原来不足百人发展成为600余人的队伍。

后奉命改编为雁北游击队大队,阳焕生担任游击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王五九旅调回陕甘宁边区后,为坚持雁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雁北支队在灵邱、广灵、浑源等县边界山区坚持了一年多的游击战争,配合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不久雁北游击队在雁北与察西游击队合并,编为雁北支队,下辖三个营,阳焕生担任教导营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

从1946年,党中央决定从三五九旅抽调一批干部去山东老解放区组建一个旅,再返回西北参战。

同年12月,张仲瀚、曾涤等同志奉命带领300多名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战士,过同蒲县,越太行山,到达山东渤海地区。当时渤海地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了土地后,打倒蒋介石,保卫胜利果实的热情特别高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部队的组建十分顺利,部队被命名为渤海教导旅,阳焕生担任该旅三团副政委。

1947年12月,渤海教导旅经过10个月的军事训练后在攻打运城和安邑守敌的战斗中首战告捷,以极小的代价俘敌千余人,缴获步枪481支,轻重机枪106挺,各种火炮33门。

1948年3月1日,在瓦子街战斗中,阳焕生率领18团的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英勇作战、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协同四旅攻占了两个制高点,阳焕生同志冲在战斗的最前线。这一仗,18团三营八连连长傅育才率队冲下南山,与二营五连直插敌军司令部。战斗中,战士们冲到哪里,阳焕生同志就出现在哪里。

5月6日,为掩护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向东转移,教导旅与敌整编三十六师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六旅旅长张仲瀚指挥16团、18团坚守阵地并不断发起反攻,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激战持续了一天,到黄昏完成了掩护主力和野战军司令部东移任务。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司令员来到六旅,对18团指战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全团参战人员记功一次。

11月26日,部队进攻永丰镇,17团、18团担任主攻任务,在地形对我极为不利的情况下,17团、18团攻入城中与守敌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团指挥所临时设在寨墙边的一个小小的掩蔽部里,敌人在做垂死挣扎,向着突破口发起了一次次的疯狂的反扑。

18团战士无比顽强,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阵地前摆满了敌人的尸体。在突破口即将被敌人攻占的干钧一发之际,17团团长金忠藩、18团团长于侠、政委阳焕生带领一队共产党员冲向敌阵,占领了突破口两处的围墙,敌人的反扑又一次被打退了。

这一仗历时三天三夜,到28日10时,战斗胜利结束。敌七十六军全部被歼,敌军长李日基、参谋长高宪岗成了俘虏,永丰镇战役后,18团军威大震,在西北战场上所向披,无坚不摧。

1949年9月,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陶峙岳通电全国,宣布新疆和平起义。在此之前,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攻克西北重镇兰州。胡宗南、马步芳余部如丧家之犬,纷纷向青海和甘肃河西走廊溃逃。

挺进青海的解放大军为和马匪彪悍的骑兵周旋,按照纵队命令,各师选派精兵强将,轻装徒步,以日行120余里的速度攻取临安,直捣马步芳老窝--青海首府西宁。

为了拦截乌鞘岭、武威一带溃逃的胡、马残部,9月6日,二军所属五师、六师,以150华里的速度向风雪覆盖、空气稀薄的祁连山挺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张掖,切断了妄图逃窜新疆之敌的退路,迫使敌西北长官公署的国民党军队4万余人起义投降。

屯垦戍边、建设新疆

新疆解放后,阳焕生由18团政委升任为二军步兵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兼任库尔勒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51年,他又兼任库尔勒地区减反霸工作团团长。他深入农村、牧区,住在农牧民家里,访贫问苦,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及贫下中农中的土改积极分子。在他的领导下,库尔勒地区第一批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第一个农会在他的启发引导下建立起来了。他参加领导了库尔勒、焉者地区的建党建政工作,还从六师选派了200余名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干部转业到地方领导党政工作,帮助南疆各县建立了县、区、乡村党组织和人民政权。

在阳焕生担任步兵六师副政委期间,正是部队将经过战争考验的大批干部送往各军兵种院校学习深造,还有大批干部被调往空军、海军、炮兵等军兵种的领导岗位的时期,在这次大规模的调动中,阳焕生处处为别人打算,在他的同级以及下级陆续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时,他仍然担任着留守处主任的职务。

驻疆部队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开展。1950年9月,18团进驻库尔勒、轮台草湖地区垦荒。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阳焕生带领全团官兵,用肩挑、用掀挖,到年底,完成了从龙口到大墩子30公里长的渠道工程,为发展屯垦成边事业和社会主义大农业、新疆社会主义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党中央、毛主席下达整编命令,新疆军区部队分为国防军和生产军。驻疆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和五军的大部、二十二兵团的全部,共10万多官兵集体转业,编为新疆军区生产部队。

1954年10月7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正式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阳焕生担任农二师政委。

1956年,阳焕生担任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军分区第一政委,同时担任农二师政委。为发展巴州经济,阳焕生和党委一班人认真分析了州政治经济形势,讨论制定了巴州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他首先抓了农业生产,积极兴修水利,并亲临生产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的足迹踏遍了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1957年,农二师所属的几个老团场的水利建设、开荒造田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尉犁第一农场、乌什塔尔农场和博客西湖农场,全师开荒面积达52万亩,耕地和播种面积 34 万亩。

1958 年,“大跃进”运动中,阳焕生以师政委和州委书记的身份同库尔勒地区和尉犁县政府共同协商本着两利原则,把农二师已开垦有10万亩耕地的尉型第一农场与不足2万亩的铁干里克地区进行了搬迁对换。

经过全师干部战士1年的苦战,农二师在塔里木的水土开发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建成了大西海子水库、卡拉水库,开挖了铁干里克干渠和卡拉干渠,开垦荒地60万亩,建成了9个农场。由于塔里木的开发,农二师全师累计开荒面积扩大到137万亩,耕地面积达到109万亩,从而形成了农二师焉者垦区、库尔勒垦区和塔里木3大垦区。

农二师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是有名的重盐碱窝,很多农场土壤盐碱含量在10%左右。土地的水位很高翻浆期可浸出地表。翻浆期一过,即形成一层坚硬的碱壳栽种下去的种子,根本就发不了芽。因此,虽然建场初期挖了一些排水渠,但前挖后淤,不久就又变成了浅水沟。

国内外土壤、水利专家多次到现场勘察,认为“这是世界上罕见重盐碱土壤,根本无法根治”。对此,很多干部对农二师的前途发生了怀疑,不少人喊着要农二师搬迁。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阳焕生以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思想武器,教育鼓励广大干部职工要以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绝不能向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低头。

他从实际出发所提出的方向和办法,使大家从“根治盐碱”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开始走向改良、利用重盐碱土壤来改造条田的路子。

农二师从50年代开始挖排碱渠、改造条田,多次将五六百米的大条田一分为二。在阳焕生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思想指导下,终于达到了农二师团场的重盐碱区的条田水旱作物连年高产稳产的目的,使“秃子田”变成了千斤田,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从而使农二师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特殊时期,为瓦解农二师领导班子,丁盛等要造反派在农二师“打谢”(高忠)“保阳”(焕生)“看赵”(干卿)。对此,阳焕生沉着冷静,及时地识破了这伙人的阴谋诡计,他宁愿自己被造反派批斗,也绝不授人以柄,卖身投靠。

当有“造反派”组织以批斗、游街、打倒要挟,要他表态支持其中的一派“造反”组织去压制另一派“造反”组织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了拒绝。他因此遭到了“造反派”揪斗和游街的“惩罚”。

当丁盛等人公开叫嚣,“兵团十七年执行的是从贺龙、王震、张仲瀚直到连队又粗又长的黑线!”是“黑线专政”,是“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时,在批判唯生产力论甚器尘上的时候,阳焕生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他说:“我们十七年来开荒种地,变沙漠为良田,倒成了一大罪状,再让良田重新沙漠化,这大概就是最彻底的革命?”

1969年至1974的7年时间里,在长期的劳动改造和无休止的批斗当中,在东湖“五七”干校监督改造的岁月里,他拖着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身体,每天俯在地上打土坯。但他始终坚持正义,立场坚定,从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不说一句违背良心和党性的话。

一些他过去的战友和同志前去看望他时,见他已经被折磨得皮包骨头,瘦骨嶙峋,不成人样不禁潜然泪下。为人朴实善良的阳焕生,当时一个劲地埋怨他们不该大老远地跑来看他,他生怕此行会给这些探望他的同志和战友带来麻烦。就是身处逆境,他也永远考虑着别人,丝毫没有他自己。

1975年,阳焕生同志重新恢复工作以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兵团体制改变后,先后任中共石河子地区委员会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兼新疆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后,阳焕生同志任兵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此后,他还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大、十二大代表,1985年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革命者的胸怀

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阳焕生同志忠于党、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事事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考虑过个人得失。

在担任库尔勒县委书记和巴州党委书记时,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这些同志都成了自治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不少人还成为自治区部门的负责干部。但他在正师职的职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从无怨言。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从不替个人打算。在他任职期间,从未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安排过一个亲戚,即使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阳焕生同志顾全大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求同存异,他心胸宽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谦和诚恳。在他担任巴州党委书记期间,地区多年政治稳定,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生产蒸蒸日上,党群、干群、军民关系融洽和睦。

“文革’结束后,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他在运动中深受其害,但能够保持平常心境,完全超脱个人的恩怨,不受任何派别的影响,秉公持正,不徇私情,在纠正、落实被颠倒的干部政策和清查“三种人”,处理冤、假、错案的工作中,经阳焕生处理过的不下千百人,他们至今对他公正大度和高尚无私的品质心悦诚服。

在自治区和兵团领导岗位上的许多干部,都是他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是他从未凭借手中的权力安排过任何和他有裙带关系的人。在生活上他从来是艰苦朴素,洁身自好,从未贪图过任何享受。三年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阳焕生同志将自己一件穿了多年的旧军用棉衣拆洗干净,又自己动手将它缝好,继续穿用。

他深入基层时,从不事先给下面打招呼,走到哪里碰到啥就吃啥,不允许下面单位和基层同志做特殊准备。

1983年,组织上考虑他和夫人的年龄都大了,想把他俩的小儿子从石河子调回兵团机关,以此照顾两个人的生活阳焕生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对办理调动的工作人员说“领导干部要做廉洁从政的模范,孩子有自己的道路,不能老系在父母的腰带上。”并亲自将儿子的名字从上调人员的名单中划去。

阳焕生一生为革命、为人民出生入死,他身上有多处伤痕,胯骨有严重的残疾,平时连穿衣服都很困难,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可他坚决要求降为三等甲级。几十年来,他拖着伤残的身体,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勤奋地工作着。

1980年底,一股上海支边青年返城风在南疆部分团场骤然刮起。得到这一消息后,阳焕生焦急万分,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决定亲自到南疆去做劝阻工作。

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为让从南疆过来的支青有地方吃住,他亲自同铁路部门协调,为他们联系食宿,他苦口婆心地做这一部分上海支青的思想工作,直到说服大部分人返回原单位为止。

阳焕生同志非常重视基层的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注重考察领导班子各方面的情况。对那些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好干部,他给予充分地表扬和鼓励,对个别一问三不知,讲排场、图享受的干部,他绝不姑息迁就,问题严重的他还建议调换职务。

他鼓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安心兵团,扎根团场,为屯垦成边伟大事业作出贡献。他的一个知识分子亲戚已经在内地的一个单位联系好了工作,想调回内地时,他晚上到那位亲戚家里,谈兵团党委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和关心,谈科技人员在新疆和兵团的远大前程,他的谈话,情真意切,他的那位亲戚打消了调回口内的念头。

从1985年开始,他就到南北疆的兵团师团调研,所到之处,对团场兴办家庭农场问题,做了认真地调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并对国营农场的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规划。

在南疆调研的日日夜夜里,阳焕生同志走遍了兵团的3个师、26个团场、11个工交建商企业、水利单位和所有的劳改农场,对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他调查得十分仔细,不但口问手记,还到农田、果园、畜群、猪场查看;他还到农工的家庭,看他们的住房条件、家里的摆设、有时还揭开职工的锅盖,看看职工的伙食怎么样。

看到职工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很多职工都住上了一砖到顶、宽敞明亮的房子,他的情绪十分高涨。在职工的家里和田间地头,他还认真听取了团场干部职工对团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对团场的经济发展模式,他指出既要重视种植业,也要重视二三产业。在种植业上,他特别强调粮食要稳定增产增收,为自治区的农业生产作出贡献。

在养殖业上,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多养猪,减少自治区外调猪肉的压力。他还特别叮嘱农二师的领导,要他们测算一下粮食转化为肉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对比效益,对库尔勒香梨、棉花和粮食的效益进行比较,找到一条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他从南疆回来后立刻写出了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兵团党委常委的高度评价。

阳焕生同志一生转战南北,积劳成疾。1985年8月,他仍然拖着重病的身体,在南北疆农牧团场调研,直到他在农十师病倒,躺在医院里,仍然不忘未竟的事业,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还在询问着团场的生产发展情况……

1985年11月29日,阳焕生同志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终年66岁。

本文来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与追寻》一书。作者李大龙为。(图片选自网络)

李大龙简介:1956年9月出生于一个国民党起义军人家庭。

1964年在兵团工交部通用机械厂子女学校上小学1970年,随父母下放到石河子农八师147团三营24连1971-1975年,在147团三营中学上学。

1975年11月被分配到新疆南疆铁路工程指挥部五团青年连当工人。

1978年被委派到新疆铁路工程局师范学校学习。

1980年在新疆铁路工程局五团艾维尔沟子女学校,任中学语文教师。后调到新疆化肥厂子校任教。

1982年,被保送到新疆大学中文系进修学习。

1985年调克拉玛依白碱滩工一师五团子校任教,不久调到石河子工一师五团政治处宣传科任理论干事。

1987年在兵团工一师四团当教师。先当小学教师,而后被调到团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兼任高二班级班主任。

1989年调四团党委办公室任新闻干事。

1991年6月,被借调到兵团史志办帮助工作。期间撰写兵团人物传记 10万余字,编辑《兵团人物志》一书,约 30万字。撰写的人物传记刊登在《新疆烈士传通讯》杂志上。

1994年5月2日,正式调入兵团史志办公室。

1995年9月,在兵团驻广州办事处工作。

1998年,调到兵团纪委监察局编辑部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职务。主编兵团纪委监察局机关《兵团纪检监察》刊物。

2004年3月在兵团党委巡视组工作,任副处级巡视员。

2005年7月任兵团党委巡视组正处级巡视员。

2010年5月任兵团党委巡视组正处级巡视专员至今。

有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特写、通讯,论文分别在区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刊登、播发。

多篇特写、通讯获区内好新闻奖项。其中,在中央级报刊刊发长篇特写2篇。在担任兵团纪检监察刊物副主编期间,撰写各类文字30余万,编辑刊物文字达700余万字。曾受自治区纪委教育室邀请,为乌鲁木齐市纪检监察系统干部和写作爱好者作纪检监察案件题材文章辅导讲座。兵团作家协会会员。

从1993年至2009年,连续多年被兵团直属党工委、兵团党委办公厅、兵团纪委监察局授予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现居乌市。

欢迎关注。

0 阅读:0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