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
为纪念周恩来100周年诞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推出12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珠海出版社于1998年2月出版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一书。
在书中,第九集《心忧神州》里简略地提到周恩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
现据所知,提供以下材料。
1969年春 开始抓“环保”
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并发表就职演说。
经陈伯达、张春桥授意,《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以评论员的名义,写了一篇《走投无路的自供状——评尼克松的“就职演说”和苏修叛徒集团的无耻捧场》的文章。
毛泽东认为可用,但指示应同时发表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
这样,196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在第5版下转第6版下方,刊载了《一篇绝妙的反面教材——美帝新头目尼克松的“就职演说”》。
尼克松的就职演说不长,关于国内任务只有以下一段:
为了实现我们的充分就业、改善住房和良好教育的目标,为了改建我们的城市和改进我们的农村地区,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了所有这些和更多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赶紧奋力前进。
周恩来阅读文件书报时,一向十分认真,遇有不明白的词句,就要有关人员迅速查告。
周恩来不清楚尼克松就职演说中的“保护环境”是什么意思,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了解,而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技单位、大专院校工作陷于停顿,不便查询。
为此,他指示中共中央调查部研究局从近年的国外书报杂志中,选择有关材料,进行整理编辑,内容包括:
环境保护的意义,形成污染(日本称为“公害”)的原因,污染造成的危害,西方学者对污染问题的看法,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准备采取的对策等,并附有从日本杂志上剪辑的几十张彩色图片。
从中可以看到:
工厂排出的浓烟对天空的污染,被污染了的富士山、琵琶湖,因污染而死亡的鸟类和鱼类,“酸雨”破坏的森林,“水俣病”造成的身体畸形等。
周恩来当时就说:
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等到污染成灾再去治理,必须及时治理,抓紧治理;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治理,而要综合治理,变“废”为“宝”。
不仅要治理污染,而且要防止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国家必须为保护环境花一笔钱,更要注意提高各个地方、各个工厂企业的积极性,发动群众,自力更生。
针对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减少污染,必须减少工业”的论点,周恩来说:
我们必须发展工业,同时,又要防治污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能够实现没有污染的工业化。
工业环境保护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周恩来亲自抓环保工作,很快就取得巨大成绩。国内传媒未做太多宣传,在国外则得到高度评价。
例如,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1971年7月11日(上午版)第38页刊载下述电讯:
瑞典《快报》说中国是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9日电]瑞典《快报》9日刊登该报记者博·贡纳尔森发自东京的一则消息,说中国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
消息说:
今年秋天,联合国大会第二十二次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问题。
如果中国进入联合国,自然就会被邀请参加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保护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的科学家将有许多东西可讲,并会起决定作用。
消息还说:
西方世界对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怎样进行环境保护了解极少。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废物利用方面是“世界冠军”。
如果中国是像美国一样的消费社会,那么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要被垃圾、工厂的烟和废气窒息而死。
消息援引日本研究人员的话说:
“中国解决了工业国家正在与之斗争的许多环境保护问题。”
“没有中国参加的环境保护会议,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大家必须向中国学习。”
在这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几篇介绍两年多来个别地方或个别工厂环保工作的情况。
比如,该报1971年8月17日第3版刊载《抚顺石油三厂发动群众大搞综合利用》的报道。
报道中说:
“抚顺石油三厂革委会广泛发动群众,大搞废渣、废液、废气的综合利用,变‘三害’为‘三利’。
两年多来,他们从‘三废’中回收提炼出19种化工产品和贵重金属,价值达480多万元,同时还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环境卫生,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报道还说:
“抚顺石油三厂是一个老炼油厂,它排出的‘三废’有炉灰渣、废油渣、废碱液、废酸液、高压洗涤水、硫化氢、石油尾气等三十多种,数量也很大,每天排出的废渣一百多吨,废液两万多吨,废气十多万立方米。
过去,……‘废气’放空,‘废液’随水流逝,‘废渣’填坑铺道,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而且污染空气,毒化河水,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工农业生产。”
这则报道,同时介绍了该厂大搞综合利用的主要办法。
1971年秋,北京市负责人报告周恩来:
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污水处理工程。
周总理非常高兴,指示北京市指导该厂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10月6日至13日,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访华。在同周总理会谈时,他提到无法解决工厂的污水这一问题。
10月9日,周总理陪同埃皇到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参观,由该厂接待人员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工程。这些内容都拍入电影纪录片。
工业污水处理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周总理得悉该厂接待人员对污水处理工程的介绍言过其实,即向北京市和该厂负责人提出严肃批评,要求从准备赠送埃皇的纪录片中,剪掉那些镜头,并嘱我驻埃大使返任后,当面向埃皇说明和道歉。
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再次来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作具体安排。
基辛格向周总理提出讨论中美科技文化交流问题,并说:
美方主谈人为“国务院亚洲共产党事务司”司长艾尔弗雷德·詹金斯(简称詹),助手为“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约翰·霍尔德里奇(简称霍),记录为朱利恩·皮诺。
周总理临时指定我方主谈人为熊向晖(简称熊),助手为外交部欧美司处级干部钱大镛,译员沈若芸,记录员马杰先。
事后,外交部印发了《熊向晖同詹金斯会谈记录》。
(据詹说,美方记录存国务院)。
会谈时,我做了笔记,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詹:
刚才,我提到你们在治疗大面积烧伤和断肢再植技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现在,我要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在科技前列的另一领域。
我们注意到,周恩来总理关心环境保护和地球自然生态学的问题。这是当今许多国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美国深刻认识到,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负有特殊的责任来尽力减少公害,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熊:
我记得尼克松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就提到保护环境。
詹:
对这个问题,我们两国领导人都公开表示关注。我们知道,周总理多次讲过这个问题。
熊:
日本的环境不比美国好,公害更严重。
霍:
严重得多。
熊:
日本很多有名的湖,例如琵琶湖,湖里的鱼都没有了。据说,在欧洲,多瑙河的鱼也不多了。
霍:
这是许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口众多,工业集中。这是社会问题。
熊:
我认为,这是社会制度问题,但我不想同你争论这个。
詹:
我们同意不争论,但我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回收和利用废料方面——包括回收和利用工业废料,以及社会上的生活废料,已为其他国家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熊:
我们提倡利用“三废”——废气、废水、废料。
詹:
我读过你们的一些文章,有很深的印象。
防止空气和水的污染,回收和利用废料,这些问题和公共卫生工程同等重要。我们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
我们相信,你们在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希望可以互相帮助,我们准备向你们提供美国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广度的资料。
我们两国都有很长的海岸线,美国在海洋科学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
熊:
美国两边都是大洋,海岸线比我们的长得多。
詹:
但你们捕的鱼比我们多。
熊:
那是由于你们有公害。
詹:
希望你们帮助我们治理公害。我们西海岸的三个著名海洋研究所准备接待中国海洋学家和海洋科学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周恩来对比当时中、美环保问题说的两句话
1971年10月26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
毛主席、周总理批准组成出席该届联大的中国代表团,我被任命为代表之一。
行前,周总理嘱我相机了解美国的环保情况。
我随代表团于11月9日离京,11日到纽约,大会结束后于12月22日回到北京。
在纽约期间,我从《纽约时报》上剪辑有关美国主要社会问题的一些材料,归整后译出,以《美国社会剪影》为题印发。
其中,关于美国环保工作的情况,周总理最注意的是以下两篇:
一、密西西比河:污染的通路(摘译)
美国人正在摧毁他们伟大的河流。
“河流之父”和“老人河”——这些称号曾很自然地用于伟大的密西西比河。
但是,现在,密西西比河却成了排污纳毒的壕沟。它现在是如此之脏,以致几乎不可能在其中游泳或捕鱼了。
人们通常认为,密西西比河水系灌溉着美国大陆41%的土地,它是那样的宏伟,是不可能被污染所破坏的。它在新奥尔良大桥下的流量平均每秒为50万立方英尺。
这样巨大的流量和水中夹带的物质,本来是墨西哥湾水生物最大的养料来源。但是,密西西比河现在却成了墨西哥湾最大的人造毒物来源。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任何一级政府部门关心过倾泻于密西西比河水系的废料对人类、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在密西西比河南段,已经建立的工厂,用氰化物、碳酸、砒霜、铅、赛白铝、铜、铬、水银和锌,污染着密西西比河,危害着人和水生物的生命。
密西西比河大概再也不会像马克·吐温所知道的那样干净了。但是,花足够的钱去纠正过去的错误,它也许不会变成一条臭阴沟。
(原载1971年12月8日《纽约时报》)
二、州长说,“不可能”(摘译)
洛克菲勒州长今天说,参议院通过的在1985年以前停止向全国水道倾倒污染的物质的法案,其目标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这位纽约州州长在众议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上做证说,要在纽约州做到这一点,需花费二千三百亿美元。要在全国做到这一点,需花费二万亿到三万亿美元。
洛克菲勒先生解释说,“在纽约州,一提到经费问题,我们就有点害怕。”
洛克菲勒在防止水流污染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上是与尼克松政府的看法一致的。政府负责环境问题的官员在12月7日公共工程委员会上做证说,1985年前使污染物质“不再排入”水道的目标,只能引起人们的期望,但不会实现。
(原载1971年12月10日《纽约时报》)
看了上面两篇报道后,周总理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绝不让我们的长江变成密西西比!一句是:治理污染要花钱,但是光靠钱治理不了污染!
周恩来关于环保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6月1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发言。
这个发言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写成并由他亲自审定的,其中表达了周恩来关于“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是:
“我国政府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正在有计划地开始预防和消除工业废气、废液、废渣污染环境的工作。
多年来,我们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加强土壤改造,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搞好老城市的改造,有计划地进行新工矿区的建设,等等,来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事实说明,只要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只要政府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政府是关心人民利益的,发展工业就能造福人民,工业发展中带来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人类环境问题上,任何消极的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各国政府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也完全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劳动人民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
环境保护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发言,还阐述了周恩来对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看法,指出:
我们不同意“那种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造成贫穷和落后的观点”。
同时强调:
“这绝不意味我们赞成人口的盲目增长。我国政府历来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经过多年来的宣传教育和必要的措施,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成效”。
这个发言的结束语,体现了周恩来的谦虚、求是的态度: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我们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还缺乏经验,还要继续做更大的努力。
我们愿意学习世界各国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的一切好经验。”
把周恩来开创的中国环保事业推向前进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周恩来指导下,国务院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但是,“四人帮”控制下的传媒对此只字不提,他们正忙于“评法批儒”,批“现代大儒”,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周恩来病重住院,中国的环保工作开始滑坡。到90年代,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而中国却沦为“污染大国”。
过去,人家要学习中国的经验;现在,人家却要汲取中国的教训了。
令人高兴的是:
199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江泽民回顾了近几年的成绩,指出了当前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措施,强调“要认真实施国家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防治污染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江泽民指出:
“治理淮河污染的经验表明,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加强监督,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我们相信,按照江泽民的这一讲话去做,就能把周恩来开创的中国环保工作推向前进。
“到下世纪中叶,在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大部分地区做到山川秀美,江河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