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只是歼灭整74师?粟裕提前打掉了李天霞兵团,锁定淮海胜局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1 06:19:06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耀武奉命主鲁,行前请求带上自己的老部队第74军,遭到校长痛斥:“你这是军阀思想”!说来好笑,蒋军内部派系林立,非基本部队指挥起来难于登天,难道不都是军阀思想?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校长绝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反而提前葬送了第74军。

抗战中后期,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始终在王耀武的麾下,从第24集团军到第四方面军莫不如此,尽管王耀武的黄埔资历并不深,但是跟鬼子八年血战下来,各军、师长对王耀武还是比较服气的,哪怕是难缠的李天霞和施中诚。

然而校长脑洞大开,不允王耀武带74军到济南去,最后勉强拨给了第73军。到苏北战事爆发以后,再把整编第74师(原第74军)、整编第83师(原第100军),通通交给了第一兵团总司令汤恩伯,又将汤的基本部队第13军交给了杜聿明,玩得这叫制衡。

其实却是两头耽误,汤恩伯在作战行动中,很难节制原74军系统的骄兵悍将,更无力弹压张灵甫和李天霞之间的矛盾,终于酿成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而李天霞也被贴上了“千里救援”的趣味标签,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

恐怕当时没有人会注意到,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在1947年的覆亡,反而促成了一个杂牌将领的上位,那便是同在汤恩伯指挥之下的整编第25师师长黄百韬,如今也算是一个“网红”。

一、黄百韬因祸得福借机上位

说来也巧,在孟良崮战役之前,整74师原来隶属于汤兵团的李天霞第三纵队,怎奈张灵甫看见李天霞就烦,于是申请接受黄百韬的指挥,又跟整25师编成了第一纵队,这三名将领和三个整编师,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张灵甫兵败身亡后,李天霞被撤职查办,本来黄百韬也受到牵连,经过一番慷慨陈词和顾祝同的力保,最终轻描淡写给了个“撤职留任”的处分,这就意味着,黄百韬仍然可以率领整25师,与华野和中野相周旋。

整74师被歼后虽然重建,战力已沦为二流,而整83师自李天霞去职后,也基本是打酱油的角色,无形中造成了整25师的“一枝独秀”,从南麻、胶东再到大别山,黄百韬的部队,一度成为我军最凶悍的敌人。

1948年6月间,戴罪立功一年多的黄百韬,终于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官,率整25师、交警第2总队、第3快速纵队驰援豫东战场,并且还奇迹般死里逃生,没有被粟裕成建制吃掉。

尽管这个兵团只是临时性质的,但足以说明,黄百韬的军职和地位嗖嗖上去了,已然追平了胡琏、邱清泉、孙元良等嫡系“整编军长”。

杂牌出身的黄百韬能够迅速上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张灵甫和李天霞两个黄埔嫡系,之前已经死得死抓得抓,为黄百韬的晋升“主动让贤”,南京方面也只能矬子里面拔大个,重用这个非黄埔生。

第二,固然是黄百韬作战相当卖力气,战场表现积极,但要注意绝非主要因素;第三才是真正重要,即在“参谋总长”陈诚灰头土脸以后,“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一度成为蒋军在华东和中原战场的军事主帅。

哪怕是顾祝同后面离开了一线指挥岗位,也是回南京接替了陈诚的总长职务,而黄百韬恰恰是顾祝同的铁杆心腹,从抗战时期的第三战区一路带出来的,自然借光不少:论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第四应该是黄百韬资历较深,1943年便已晋升陆军中将衔,比什么张灵甫、李天霞、胡琏的陆军少将衔还早两年,人家肩膀上是货真价实的两颗星,晋升兵团司令在理论上是完全够条件的。

1948年8月底,黄百韬的临时兵团正式扩编为第七兵团,下辖第25军、第63和第64军,并且部分换装了美械,成为“徐州剿总”下辖的四大机动兵团之一,而另外三个兵团司令孙元良、邱清泉、李弥,那是一色的黄埔生。

淮海战役全面打响前,刘峙又将第100军划归第七兵团指挥(后又临时指挥第44军),这支部队正是恢复番号的整编第83师,换句话说,李天霞的老部队也被黄百韬收入囊中,只有重建以后的第74军,另划给了邱清泉第二兵团。

位置距离徐州最远的第七兵团,也成为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首要歼击对象,从1948年11月6日战役打响,至11月25日黄百韬兵败身亡,淮海初战告捷!敌营也因此陷入一片混乱,粟裕基本锁定淮海胜局。

黄百韬确实挺难啃,我军因此付出了4万余人的伤亡,但华野毕竟达成了战役目标,许多人应该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一年前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如果第七兵团不是杂牌将领统军,淮海战役的进程必将更为复杂!

二、“整编七十四军”组建计划的破灭

在1946年的蒋军整编前后,冒出来所谓“五大主力”的名号,所凭借的资本,是嫡系属性、装备水平、官兵素质、后勤保障形成的综合战斗力,说直白点,是那种有一定进攻能力、不易轻松垮掉、能跟解放军过过招的部队。

而在解放战争进入大兵团会战阶段后,敌人也是以这几个主力军(整编师)为基干,组建起“整编军”(或小型兵团),比如以整5师为核心的“整编第五军”、以整11师为核心的“整编第十八军”,以及东北战场上的郑洞国和廖耀湘兵团。

其中以新6军为核心,组建了廖耀湘的第四兵团(后来改称第九兵团),后又以新7军为核心,组建了郑洞国的第一兵团。说明一下,新1军的核心主力新38师已经调出,成为新7军的骨干,因此后来划入廖兵团的新1军,其实已经是“水货”。

如此在所谓的“五大主力”中,只有整74师由于过早被歼,未能扩编为整编军和兵团,而敌人对此是早有计划的,时间还在孟良崮战役爆发之前,最先提出这个计划的,便是第74军的老军长王耀武。

1947年2月22日,王耀武电请南京当局,建议组建“整编第七十四军”,作为华东战场的野战主力兵团,同时保举李天霞出任整编军长,电文中关于李天霞职务的一段原话是:“当此整军绥靖之际,恳以整编军长擢用,定有优异表现”。

第74军首任军长、军务局长俞济时在待办期间,也明确呈文提议:“窃以整83D最好与整74D整编为军,即以李天霞为军长,整83D内多整74D之老干部,如能合编,必更能协同适切,发扬威力,当否,乞核”。

校长准了,在呈文上批复:“待鲁中战役告一段落即可编军也”,然而仅仅三个月后,粟裕率领华野将士便在“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一举打掉了整编第74师,让敌人组建整编第七十四军的梦想彻底破灭,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当其冲的是重挫敌人的士气,一如整74师整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以后哀叹“能打的部队越来越少了”,试想解放军能够在野战中全歼“五大主力”之首,那还有哪支敌军是不能消灭的?震慑作用显而易见。

若非“孟良崮上鬼神嚎”,可以预见,如果“整七十四军”顺利得以组建,无论头目是王耀武还是李天霞(张灵甫是没有可能的),都将成为华野最难缠的对手,在整个1947年度,华东我军也不再有合适的机会,能够一口气吃掉5、6万人的这个精锐整编军。

那么在进入1948年8月以后,这个整编军必然会扩充为某个番号的大型机动兵团,我们姑且称之为“李天霞兵团”,期间关系恶劣的张灵甫一定会被调离,认真研读抗战史会得出结论:作为曾经的直接上级,李三期的能力和战功,都不是张四期所能比拟的。

另外,整74师和整83师更不会分拆使用,而这样的派系属性,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黄百韬来当司令官,即便是他后面得以晋升,大概率会跟冯治安等杂牌一样,弄到某个绥区当司令官,困守某个地区。

这是蒋军无法根治的顽疾,有俞济时、王耀武在后面撑腰,“整编七十四军”作为中央军嫡系,主官只能产生自74军系统,甚至黄百韬的基本部队整25师,在整七十四军扩编为大型机动兵团时,都有可能被吞并过去。

三、李兵团远比黄兵团危害更大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百韬兵团自11月10日被华野合围,顽抗到11月22日才全军覆灭,许多读者据此认为,第七兵团的凶顽程度,要排名“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之首,这只是个点,而非面。

其实黄兵团最终覆亡,除了黄百韬自身的问题之外(比如傻等44军、没有架浮桥等等),主要是敌军战役协同太差,大兵团会战绝不是靠“孤勇”来获胜的,而协同差极的根源,还是黄百韬的出身。

黄埔生是特喜欢搞小圈子的,其中也少不了校长的纵容,因此对杂牌将领有着本能的排斥,比如邱清泉豫东战后遭到训斥,又眼见黄百韬立功受奖,早就看这个“老广”不顺眼,至于鬼精的李弥,这方面也好不到哪去。

先是黄兵团接近碾庄时,原来在此驻防的李弥兵团不接应不等待,拿着刘峙的糊涂命令匆忙跑路,两个兵团非但不能交替掩护,反而形成了相互脱节,遂使华野迅速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割裂和包围,归根到底,还是黄埔生不待见杂牌。

然后是黄百韬被彻底包围后,李弥兵团奉令又得掉过头来,配合邱清泉兵团实施救援,这不是自己拉屎自己吃又是什么?并且在救援过程中,邱、李两兵团虽然架式摆得挺足,很难说是真卖了力气的。

黄百韬毙命的消息传到南京,校长曾经发出训令大骂徐州的东进兵团:“此次徐州会战,我东进各兵团行动迟缓,未能彻底奉行命令,致陷友军之覆灭,有乖军人武德,刘总司令、杜副总司令,邱、李两司令官及依次各将领不能辞其咎”!

训令中充斥着校长怒气不争的哀鸣,指出东进两个兵团在作战中,消耗炮弹数量居然高达12万余发,然而“每日进展尚不及一公里,如此消耗浪费,不计战效,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

华野阻援部队固然死战不退,坚决不让两坨敌人合流,攻坚部队不怕牺牲,誓要消灭黄百韬,这是主因,但是黄、邱、李三个兵团之间的糟糕配合,也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敌人遭到失败的重要因素。

问题来了,如果被包围在碾庄的是李天霞兵团,华野的困难定会更大,一方面,第74军、第100军(可能还会有第73军、第25军等)均为中央军嫡系部队,装备、补给、空援、战力都要优于黄百韬兵团,顽抗程度只会更强。

须知张灵甫前一年兵败孟良崮,一定程度是受到山地作战的限制,步了三国马谡的后尘,比如崮上很难构筑工事、炮兵主力没有随军、缺水缺粮缺弹等等,包括黄百韬和李天霞的救援,也颇受山地困扰。

而这些不利条件,在地处徐东平原地带的碾庄圩是不存在的,有李弥留下的现成工事,有不间断的空投,更不缺水源,包括这几个军的自动火器数量、整体顽固程度,均在黄兵团之上。

关于这一层,不妨参看下歼灭黄维兵团的艰难,老实说,第18军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如第74军的,结果中野全军外加华野五个纵队的援军,整整耗时18天,才将第十二兵团全部干掉,总体伤亡也超过了碾庄围歼战。

尤为关键的是,如果被包围的是李天霞兵团,同为黄埔嫡系和中央军部队,邱清泉、李弥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这俩货心知肚明,第74军那是校长的“心头肉”,不予认真配合作战,或者不能拼死救援,战后绝没有好果子吃。

也许李弥就不会单独跑路,也许邱、李就会玩命东来,再加上李天霞的负隅顽抗,华野的战场压力势必更大。某种意义上,粟裕将军选择黄百韬兵团为首歼对象,除了该敌较为孤立外,也是考虑到了敌人内部的矛盾。

是故孟良崮一役,陈粟率领英勇华野将士们,打掉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整编第74师,而是提前整整一年,消灭了敌人一个大型机动兵团的“种子队伍”,更使我军在1948年的晚些时候,少了一个比黄百韬更难对付的劲敌。

此役还打掉了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为济南战役的实施扫清了障碍,同时打掉了李天霞成为兵团司令的机会,迫使敌人在华东战场的三个主力军,从此各自为战,可谓是一举数得,因此回头认真复盘孟良崮战役,无论给出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0 阅读:36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