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两宋有热血的帝王,在位不过十五年,却打出了汉唐气象 - 今日头条
《——【·前言·】——》
宋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十岁亲政,二十五岁驾崩。
短短十五年在位期间,他支持变法,整顿吏治,对外用兵,一展雄心。
宋哲宗赵煦,这位年轻的帝王,为何能在如此短暂的岁月里,打出了让人惊叹的汉唐气象?
少年天子登基1077年,赵煦出生在汴京的皇宫里,这是一个锦绣繁华的时代,赵煦的父亲宋神宗,正致力于推动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让北宋这个积弱的王朝,重新振作起来。
赵煦是神宗第六子,皇室里子嗣众多,赵煦天性聪慧,深得父亲的宠爱。
母亲朱太妃性格温和,从小教育赵煦要谦逊低调,不争不抢。
赵煦的童年看似无忧无虑,在他成长的同时,朝堂上的风云,始终动荡不安。
宋神宗一意支持变法,朝廷内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改革政策,引发了大臣们的极大争议,一边是想要强国的热血,一边是忧心民生的保守力量,这些斗争赵煦虽年幼,却都看在眼里。
1085年,宋神宗病重,年仅九岁的赵煦被立为太子,同年,宋神宗驾崩,赵煦即位,成为宋朝第七位皇帝,年号元祐。
赵煦小小年纪登基,站在满朝文武面前,表面镇定,心里却忍不住发慌,真正掌握朝政的是他的祖母高太后。
高太后是个强势的女人,崇尚稳健保守,她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神宗的变法政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大力推行“元祐更化”。
这是一场回归保守路线的政策调整,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被逐一废除,改革派大臣被贬黜。
年幼的赵煦,对这一切没有发言权,坐在龙椅上,看着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心里却无比清楚,父亲留下的变法事业,就这样被打回了原点。
他忍着,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只是在心底默默发誓:“等有一天,我掌握了大权,一定要把属于父皇的东西拿回来。”
亲政后的改革与军事行动
1093年,高太后去世,年仅16岁的赵煦,终于摆脱了“傀儡皇帝”的束缚,正式开始亲政。
接管朝政的第一天,就在大殿上发布了一道诏书:“收回祖制,恢复父皇改革之法。”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响,震动朝堂。
赵煦随即召回了一批,被高太后贬斥的改革派大臣,包括章惇、曾布等人。
这些人当年是变法的骨干力量,得知皇帝重新启用他们,个个激动万分。
章惇对赵煦说:“陛下愿重拾新法,是国家的幸事”,赵煦却平静地回答:“这是父皇未竟的事业,我只是接着做而已。”
改革再次提上日程,青苗法、免役法等逐渐恢复,这让一些保守派大臣心里很不舒服。
赵煦不在意朝廷内部的争议,坚定地推动着每一项变法措施。
常常亲自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有时还会在深夜,召集改革派骨干,商议具体执行细节,章惇曾感慨:“陛下年纪虽轻,却心思细腻,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除了改革,赵煦还把目光投向了西北,当时的西夏,凭借地理优势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占领了几处重要的军事据点。
宋神宗在世时,迫于形势,与西夏签订了和议。
这让北宋的边疆安全,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也留下了积怨。
赵煦对西夏的敌意由来已久,他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亲自召见边疆将领,部署反击西夏的计划。
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宋军连续取得胜利,收复了西夏占据的几座重要据点,包括永乐城、兰州等地,百姓对赵煦的称赞声不绝于耳,有人写诗夸他“年少雄心,壮哉壮哉”。
内外挑战与应对赵煦的改革和军事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朝堂内部,保守派的阻挠,始终是他的一大难题,高太后执政时期,保守派大臣,占据了大量关键职位,他们对赵煦的“绍述”政策,多有不满,有人公开质疑,年轻皇帝的决策能力。
章惇、曾布等改革派虽获得重用,他们在推行新法时,面临的压力比想象中更大。
一次朝会上,一位保守派大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对新法,言辞激烈:“变法劳民伤财,不如维持现状,方能安天下。”
赵煦听完后冷冷一笑,说:“天下若能安,父皇又何必费尽心力?我今天的路,正是为了将来不再动荡。”一句话堵得对方无言以对。
朝堂上的斗争并未让赵煦退缩,他更加坚定地推动新法。
新的挑战很快从外部接踵而来,西夏再次集结军队,试图收复此前失去的据点。
面对西夏的进攻,赵煦表现出少有的果断,立刻调集兵力,命令边疆将领“寸土不让”。
在一次战役中,宋军巧妙运用地形优势,将西夏军队重重包围,最终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这一战让西夏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敢再度来犯。
除了西夏,北宋还面临来自辽国的威胁,辽国一直对北宋虎视眈眈,时不时派兵骚扰边境。
与辽国的正面冲突,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战争,他也不愿轻易退让。
赵煦指示边疆将领,加强防御,同时通过外交手段,与辽国周旋,宋辽之间的关系紧张,在赵煦的稳健策略下,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
边疆的胜利,让赵煦的声望大涨,可他的对手,未因此,停止对他的攻击。
在京城,有人开始散布谣言,说赵煦“急于求成”“年轻气盛”,甚至有人说他用兵过多,给百姓增加了负担。
赵煦没有理会这些流言,把精力放在,继续推动变法上,坚信只要国力强盛,百姓的日子,才能真正好起来。
一次,他在殿上与章惇闲谈,提到“强宋之路”,说:“北宋这棵大树,枝叶看似茂密,根却太浅。若不施肥加固,再茂盛的枝叶也挡不住风雨。”
章惇听后深表赞同,这也让他,更加尽心辅佐年轻的皇帝。
短暂而辉煌的统治赵煦在位的十五年,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难得的热血时代。
他通过恢复变法、用兵边疆,让积弱的北宋,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他的身体,却逐渐拖累了他宏伟的计划。
赵煦从小身体虚弱,这在他少年时,就已经显露出来。
可他始终,废寝忘食地处理朝政,有时连太医的劝告,都置若罔闻,他说:“我多做一件事,国家就少一点隐患。”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方式,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100年,年仅24岁的赵煦病逝,留下了一个刚刚开始转变的王朝。
他的去世,让朝堂内外一片震动,有人说,他是“为国事操劳而亡”,也有人感慨,赵煦的离去,让北宋失去了,最后一个真正热血的皇帝。
赵煦去世后,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
与赵煦不同,宋徽宗更注重享乐和文艺,执政期间北宋国力迅速衰弱。
后人常常把赵煦和赵佶对比,感叹若赵煦能再多活几年,北宋或许不会那么快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