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在短短几年内平定天下,为何曹操始终无法一统天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4-11-27 22:31:47

前209年十月,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始创业。

6年后,前202年正月,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

191年,曹操入据东郡,开始创业。

此后,直到220年他去世,曹公东征西战,拼杀了30年,但是···始终不能一统天下。

高祖刘邦自然是帝王之才,魏武曹操也是雄才大略之人,为何刘邦短短几年能做到的事情,曹公一辈子也完成不了呢?

难度1:大势,及对大势的把握

决定功业大小的,首先是历史大势,以及英雄人物对历史大势的把握。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秦末与汉末,天下大势的走向是截然相反的。

一、秦末。

1、秦末大势。

秦末时,天下有两个大势,一个是真大势,一个是假大势,两个大势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

先说真大势。

秦一统天下前,春秋战国已经乱了500多年。

秦统一天下后,“书同文,车同轨”,大大加强了天下统一的基础,但由于操作不当,还来不及享受统一的红利就二世而亡,整个过程不过10多年。

因此,渴望尽快结束战乱,是天下的普遍愿望!

再说很有迷惑性的假大势!

在秦统一之前,楚、齐、燕有超过800年的历史,而魏、韩、赵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所以,到秦末时,有几百年历史的六国不过才灭亡了10多年,历史的惯性依然影响强烈,人们对故国仍然怀有浓厚的情感。

因此,秦末大乱时,很多英雄认为秦制走不通,主张“立六国后人”,恢复到战国诸侯分立的时代!

但是,这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假大势!

人们所反抗的,是秦的暴政,而不是秦制!

人们拥护“复六国之后”,只不过是借六国的号召力来进行反秦斗争的组织而已!

相反,六国的割据条件,其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早就被秦所摧毁了!

借六国的名号,反秦是没问题的,但要重新回头搞诸侯割据,实际上没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

两种大势,相互矛盾,一真一假,谁能把握真大势,谁就能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成就大业。

2、唯有刘邦把握了真大势!

自陈胜吴广开始,到项羽等人,天下英雄大多以恢复诸侯分立为大势。

因此,陈胜称王,又派人立赵、魏、燕等诸侯。

项羽也以“西楚霸王”自居,分封十八路诸侯。

然而,他们所把握的,是“假大势”。

诸侯分立,并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分封,也完全没有当年周天子时代的法理优势!

陈胜、项羽分封的诸侯,不但不能起到“屏藩”的作用,反而是为自己树敌!

而被分封的诸侯,表面上称王一方,但其实毫无事实根基,完全没有对抗项羽、刘邦,从而真正立国的基础!

唯有刘邦,认识到了本质,真正把握了大势!

人们的真实需求,是安定的生活,是仁政的沐浴!

刘邦入秦,“约法三章”,结果,老秦国的人民反而成为楚将刘邦的坚定拥护者!

这就说明:人们所渴望的,是善政、仁政,只要能给人民带来好的生活,人们并不在意你是楚人、魏人,还是秦人!

值得一说的是:刘邦也曾想要“立六国后人”,但在张良的提醒下及时停止了错误!可见,“假大势”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要识破他需要真正的智慧!

由于唯有刘邦把握了真正的大势,因此,刘邦处于劣势时,但总是能源源不断获得支持,最后取胜!而当刘邦有利时,他又能以极高的效率平定天下!

二、汉末。

1、汉末大势。

经两汉400多年的统治,天下安定了很久,也逐渐滋生了地方割据的条件。

东汉时,庄园经济发展迅速,地主豪强掌握了大量的人口、土地,甚至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支配者!

这些豪强大族,口头上一口一个汉室,但实际上却又渴望“择主而事”,获取更大的特权,提高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可以说,地方割据势力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形成了强大力量!早在汉末天下大乱之前,他们实行武装割据的条件就已经具备,只是因为中央集权没有进一步削弱和瓦解才没有公开割据罢了!

因此,如果有英雄人物,能够获得这些豪强势力的支持,就能迅速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

而这样的割据势力,在当时拥有巩固的经济基础,是很不容易动摇的!

2、天下英雄对大势的把握。

而当时天下英雄,多数都一起把握住了天下大势!

天下大乱前,刘焉就确立了据益州割据的方略。

袁绍在反董卓时,就确立了“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方略。

刘表入荆州,就确立了“坐保江汉间,以观天下成败”的割据方略。

孙策起兵时,就确立了“荆、扬可一”、“据长江之险”的方略。

可以说,这些英雄,皆把握住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早早确立了方略,实现了具有稳固根基的割据势力!

虽然他们没有如秦末魏豹、张耳、陈余等人一般称王,但其基础却远远胜过秦末群雄!

这个情况下,曹操要扫灭群雄,一统天下,难度是要远远超过刘邦的!

对手

要统一天下,就要击败所有的对手。

因此,对手的素质,也决定着统一的难度和效率。

1、刘邦的对手。

咱们前面说到,秦末群雄,大多没有稳固的割据基础。

所以,魏豹、张耳、陈余及一般诸侯,实际上根本不构成威胁。

一开始,刘邦还采取争取、联合的方式,结果,彭城之战,联军被项羽迅速击破!

所以,刘邦认识到:这些一般诸侯“无足以计天下事”,不但没有争雄的能力,就连影响天下格局的能力都微乎其微!

刘邦唯一的对手,只有项羽!

项羽的特点,史书说过很多,咱们不多说了。

一句话来概括:项羽是无敌的指挥官,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他在战略、政治、经济上,皆严重缺乏能力!

所以,刘邦充分发挥自己的用人之能,在战略上采纳张良的方略,在军事上借重韩信,在经济上依靠萧何,在阴谋上重用陈平,他就能击败项羽,从而实现天下一统了!

2、曹操的对手。

曹操的对手,单论指挥之能,恐怕仍然没有人比得上项羽。

但是,从军阀割据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比项羽难对付得多!

(1)、多能获取地方的广泛支持!

袁绍为政宽仁,袁绍去世时,河北百姓无不流泪,可见他之得人心。

而且,袁绍是在长期维持大规模军队和连续作战的基础上做到这一点的,其内政能力可见一斑1

孙策、孙权,则是逐步化解与江东大族的敌意,最终与江东大族结成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刘备,则更是收买人心的顶级高手!

(2)、多拥有强大、忠诚的人才团队!

刘备集团的关羽、张飞、黄忠,皆是一时虎将;诸葛亮、法正、庞统,皆是顶级谋略家。

孙权集团的周瑜、吕蒙、陆逊,皆是足以位列武庙的统帅之才,张昭、顾雍等人皆是善理内政的佳人。

与“奋其私智”的项羽不同,孙权、刘备之下,人才多各尽其才!

他们的人才团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皆不如曹操团队,因此,不能逆天改命,灭掉曹操,但是,要割据一方,鼎足而立,曹操也是奈何不得的!

技术、战术变革

同时,汉末时,技术、战术都与秦末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汉灭楚,主要战场,全部在中原地区,往南也不过到淮河流域。而且,决战一般都在平原地区。

一旦在黄河、淮河流域取胜,剩下的部分,胜者几乎可以“传檄而定”!

然而,东汉时,随着技术和战术的变革,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造船技术的进步,战略水军的出现。

东汉之前,水军尚没有发展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力量。

东汉时,造船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

楼船、艨艟、冒突、斗舰、赤马船等各类船只,各有分工,使水军的作战力量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因此,长江以南的割据势力,也就有了依靠水军之利“划江而治”的军事基础!

2、山地战战术的发展。

东汉以前,山地间战斗已经频繁出现,但基本上是利用山地良好的隐蔽性来伏击、袭击,而以山地作依托,进行攻防作战的却极少见,然而,这一禁例在东汉时期被打破了。——《中国战术史》

尤其是在汉羌战争期间,汉军与羌人,长期在陇进行漫长的山地攻防,使山地攻防的水准有了极大的提高!

因此,西南地区的政权,也就有了依靠秦岭,与中原相抗衡的战术条件!

总之,随着技术和战术的进步,汉末时,依靠长江、秦岭作为战略区隔的条件,变得空前有利了!

这些变化,都使曹操要统一天下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而对曹操来说,同样严重的问题是:他是第一个需要应对这种问题的“中原之主”。

所以,曹操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基本上就是靠自己摸索!

曹操曾写信劝降孙权,指出:你不就依靠长江吗?你难道不记得当年韩信声东击西渡过黄河的例子了吗?长江如此之长,你觉得我过不去吗?

显然,即使在赤壁之战吃过亏以后,曹操依然对战略水军缺乏足够的认识,难怪屡屡去濡须征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效果不大。

曹操又常常感叹汉中的“五百里石窟”,对山地一筹莫展···

显然,曹操还没有找到应对战略水军和战略性山地防御的有效方法。

如此,在军事上要解决问题,也就实在不可能了!

曹操的失误1:杀伐暴虐

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周瑜、刘备,皆指出:曹操的暴虐、诡诈,是其关键弱点,也是他们能坚持与曹操对抗下去的信心。

周瑜、刘备的眼光是准确的!

曹操在战争中,确实是残忍好杀。

征陶谦时,他大肆屠杀,泗水为之不流;征吕布时,又再屠彭城;官渡破袁绍,有屠俘七万···

此外,曹操手下的夏侯渊、曹仁,也都有过屠城的纪录!

曹操甚至还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将屠杀制度化了!

曹操这些做法,企图在天下扰乱之际示威于天下,但实为滥杀无辜,暴虐无道!

因此,在他拥有“挟天子”的政治优势,拥有绝对优势力量的前提下,抗曹的力量仍然能获得广泛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

曹公不能平定天下,这是一个关键原因!

曹操的失误2:关键的决策失误

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普通人,重大机遇只有那么几次,一旦没有把握好,往往有严重后果!

曹操不能一统天下,还在于他在两次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第一次,是赤壁之战之前。

当时,刘琮不战而降,曹操不但与江东“共长江之险”,又掌握了上游之势,还直接掌握了曾与江东抗衡数年而不倒的荆州水师。

当时,益州刘璋已经有归顺之意,天下大势已十分有利!

此时,贾诩提出了“休战养民”之策,巩固优势,再图江东。

其实,如果采纳贾诩之策,曹操纵然不能速灭江东,也能巩固在荆州的占领,掌握平定天下的主动!

然而,此时志得意满的曹操听不下去,仓促发起对孙刘的进攻,结果一败涂地,荆州水军灰飞烟灭,曹操退出长江流域···

此后,曹操只有望江兴叹···

第二次,是破张鲁后。

当时,刘备初定西川,人心未服,而且,刘备大军还东下与孙权争夺南三郡。

刘晔、司马懿皆劝曹操趁机速下西川!

然而,曹操再次拒绝了!

坦率地说,即便曹操采纳刘晔、司马懿之策,也未必能一举平定西川!

但是,无论如何,那是曹操距离平定西川最近的一次!

曹操不能就此时尝试夺取西川,使刘备缓过气来,后来丢失汉中,再无图川之力了!

当年,楚汉议和,项羽东去,如果刘邦不采纳张良、陈平之策,迅速发起战略追击,那么,如张良所言,放虎归山,遗祸无穷,刘邦再要灭项羽,不知又要等多久了···

在关键时刻对机遇的把握上,曹操确实与刘邦是有不小差距的!

比之刘邦,曹操在功业上确实有差距。

这其中,有曹操的失误之处,但更多的是二人所处时代的不同。

将不同时代的二人来对比功业,说到底,还是有一些“关公战秦琼”,并不恰当。

1 阅读:218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