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直播翻车,让我想到了这部《蜗居》,国产老剧写实的,时不时重温,还能忆苦思甜,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不要飘。
海萍海藻是十多年前的沪漂。
一贫如洗的阶段,一家人挤在老弄堂的一居室。
以前的国产剧,布景就很真切,不像现在,租房看着都是富丽堂皇的精装修,月薪三千可以住租金三万的房子里,悬浮幻象。
《蜗居》有很多柴米油盐镜头,就像小说《长恨歌》里的寻常人家日常,一根火柴是要划出三分热度的。
海萍很节省,自己的小家马上就要搭起来了,后面还要生娃,还有妹妹要拉扯。
那个年代,手机都是双向收费的,会过日子的人,都会把手机当成免费的来电提醒,然后换成座机打回去,打给对方的座机。
我看《蜗居》的时候,也刚刚上班,那会儿还有IC卡电话,那个年代,手机还分本地和长途,以及时代的眼泪“漫游费”。IC卡电话就很实惠,卡还能打折买,打长途的时候前面拨一串数字还能更便宜点。
那个年代的手机真的是“买得起养不起”,校园卡还好点,学校里费用都是一样的,步入社会,什么附加费都起来了,成本一下子升高了很多。
海萍喜欢记账,那年头还是带现金的,她有各种规划,大小计划,长短计划,都要按部就班去执行。
妹妹海藻毕业也被召唤到上海。
那个年代,来大城市打拼还是有红利的,首先房价那会儿还没有高不可攀,以及那会儿工作嘛,付出基本还是有回报,“卷”这个词是这几年才起来的,十多年前,上海确实机会多,只要有能力肯拼,找工作不难,慢慢骑驴找马,也能不断实现平台优化。
看到海萍苦口婆心给海藻画饼,仿佛回到了我们那会儿刚上班的场景。
拼劲很足,看到周围都是努力的人,也会逼迫自己努力点。
大城市的红利,不仅仅是基础建设,人文气质,还有那种进取心。
海萍一直主张海藻来大城市,待在小地方没前途。
十多年前或许还有大城市红利,如今看,不晓得上面这句话还是否成立。
最近热播的《父辈的荣耀》,陈兴杰从小地方考到了大城市,留校做教授,铁饭碗蛮好,没想到又跳槽去大公司,最后又回老家创业。
海萍很务实,她本身学化工的,来上海找工作,就不能眼高手低,只要能找到工作,她先从低做起,积累经验很重要,于是她做了文案。
想到林心如曾黎的那部《郎才女貌》,两个人都是历史专业的,毕业后还是去做了导游。
变通思维也挺重要的,面包牛奶很重要,先求有再求好。
海萍给海藻做求职培训,挺写实的,把初代沪漂的野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野心要贴地,竞争激烈的时候就不能挑肥拣瘦,先找一个过得去的工作,至少保证温饱问题,先攒经验,慢慢有了经验值就可以跳槽。
海萍那会儿压力挺大的,把省钱发挥到最大。
妹妹海藻过来挤着住,她还没有找到工作,最开始总要过度一下,日子嘛,都要有最开始的煎熬阶段,熬一熬,星火燎原也是可以实现的。
楼下邻居有意见,说大家水电要按人头平摊的。
海萍很硬气,该省的省,该花的花,但姿态要好。
她也毫不客气地怼了下邻居,自家女儿过来蹭住,大家没有多收人头费的。
漂泊在外,自我防御能力要有,适当的攻击也要有。
野蛮生长的人都具有攻守兼备,这是生存本能。
这也是给自己一种激励:一定要拼、奋发图强,不断实现自我升级,这样就能置换有分寸感的社交氛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