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海萍是那个年代沪漂妈妈缩影,省吃俭用把女儿接到身边

一直风和日丽的风和君 2023-09-19 15:32:09

郭海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过日子,就想着苦一点熬一点,能早点买房上车。

女儿生出来放老家养着,她拨打长途电话都要被老公掐表计算,否则电话费又能抵得上一平方米了。

十多年前,上海内环小户型,还能争取到100万左右的时代红利好车。

郭海萍过节回了趟老家,立马决定赶紧买房上车,刻不容缓。

她错过了女儿的成长期,如今女儿三四岁了,她还在用婴儿期的沟通方式,因为母亲错过了孩子这个阶段的成长,她需要自我安慰式地自我弥补。

所以她很贪恋这种天伦之乐,哪怕女儿反应不强烈。

女儿和她是生疏的,妈妈是坐票回来的,一到家就欢笑雀跃地去看女儿,却得到了女儿冷淡的回应。

这种生疏对海萍是一种刺痛,海萍是多要强的人呀,她是一定要坚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一个很讲究性价比和回报率的人。

看到女儿偷偷从自己包里拿钱,她怒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做好亲子沟通。

这里她也看到了隔代教育的问题,外婆喜欢用恐吓式教育,先批评,再恐吓。

海萍是要坚决杜绝这种过时、不科学的育儿方式。

她很耐心地和女儿沟通,严肃里带着温柔,先说事实:不能偷妈妈的钱,这个不好。

外婆这时候是补充的“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这就是一种主观上的预判,对小朋友是不公平的。这也是一种过时的育儿思维,大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用恐吓、用威慑力去压制小孩思想。小时候的不当行为,可以适当引导,毕竟人的初级成长阶段都会犯错。一个小娃娃犯错,就预判其长大后的罪行,显然是不公允的。

海萍赏罚分明,先好好说道理,然后还是要有惩罚措施,给了女儿几个选项,让她知道犯错是要承担后果的,并且会与自己的兴趣点做关联,让她心中有个警醒感。

女儿最后选择了:妈妈抱我。

海萍震惊了,她绝望了,女儿竟然把“妈妈抱我”等同于“不能吃糖果”、“不能去骑电动马”......

她觉得自己刚刚的循循善诱式育儿方式全部打水漂了,再这么母女两地分开,以后这段母女情就是说没就没的。

海萍原本是计划了一个过渡期,女儿丢给老家父母养,生活费给足,自己可以腾出精力赚钱、省钱,熬一段暗黑期,总能游上岸。

那时候房价虽然没有疯涨,100万还是能在上海内环买一套两居室老公房的,但那时候钱更值钱呀。

我记得08年延安西路地铁站附近的雪菜肉丝面才4块钱一碗,如今都直奔20块一碗了,当然和房价涨幅比,雪菜肉丝面不算啥。

海萍也在算钱,小两口存款不多,算上公积金,一共才8万,那一年海萍月薪4千。

再问双方父母要点首付款支持,再把海藻的结婚钱先挪过来,首付就差不多了。

沪漂妈妈是辛苦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记得10年那会儿,我们HR也是沪漂妈妈,她住在合肥,每天是坐高铁来上海通勤,坚持了很久,后面也是不断奋斗在上海买了房,就把全家接了过来。

我们也有同事家住苏州的,每天开车通勤上下班,也是坚持了好多年。

这种跨城通勤的打工人,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工作日上下班都要卯足劲,都要拿出比别人更拼的劲头出头。

《蜗居》还是很值得不断重温的,咱们下次再继续解读这部《蜗居》,敬请期待。

0 阅读:18

一直风和日丽的风和君

简介:不一样的娱乐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