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里的出租屋看着好写实,如今依然有这种质朴无华的出租屋。
外面风大雨大,回到出租屋,也是自己的避风港。
海藻和小贝的穷游式逛街,只看不买,也是很多人的逛街日常。
尤其这段哈根达斯门口的徘徊,10多年前的哈根达斯确实有种小奢华的感觉,那会儿新出来的DQ感觉更有亲和力,对于刚入职场的我们来说,那个年代吃DQ更有底气。
只是如今哈根达斯好像没有那种高贵光环了,如今大家都主打健康无糖,冰激凌这种吧,锦上添花,不是消费刚需,加上现在这个赛道很卷,有很多选择。
海藻的省钱方式,估计和海萍是一脉相承的。
《蜗居》热播的时候,Esprit还是当红品牌,海藻属于新款上市的时候先过个瘾,柜台多试,时不时去看有没有打折,等到打五折的时候立马拿下。
如今都是网购时代了,基本上没有人逛服装实体店了,但十多年前,逛实体店就是这点斗智斗勇的乐趣。
更何况,海藻买一件衣服,是姐妹两轮着穿,这么看真的很省钱。
每周末,海藻跑去姐姐家打牙祭,顺便把衣服都带过来,两个人轮着换,确实物美价廉,衣服嘛,穿几年都要淘汰的。细水长流过日子嘛,这种服装共享很好,十多年后,还有服装租赁服务呢。
小贝那会儿也很会省钱,他目标明确,就是要攒钱买房,那时候房价还在萌芽的初始阶段。
没钱的时候,手拉手逛街,吐槽各种花里胡哨的名字,打嘴仗是过瘾的,是一种情绪发泄,发泄完,估计也能与购买欲有个对等的持平。
现在小年轻的省钱式逛街,估计也是如此,现在马路上有趣的小店更多了,很多都可以只看不买,主打一个手机拍照合影,就相当于买过了,你看那天花乱坠的盲盒店,好家伙,东西这么多,而且盲盒真的是价格刺客,并不妨碍盲盒生意巨好。
会过日子的小年轻一直都在,前仆后继,一代接一代,有一种传帮带的仪式感。
海萍家也一直很会省钱,首先她头脑清晰,把过日子的劲头钻研到极致,把自己名牌大学的技术含量继续发光发热。
比如乘车路线,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地图,全靠提前在电脑上搜好路线。海萍估计是自学成才,各种路线都刻在脑子里,随时能几点连线。
我记得那个年代还有人工客服,是专门负责帮你查路线的,还要付费。
那个年代手机都是双向收费,座机打长途也贵,海萍在家打电话给老家,听听女儿声音,被老公严格掐时间算秒数,3分钟以内最好,不然每天3分钟,长途电话费也是白花花银子。
有时候呢,海萍也会速战速决用公司电话,打个私人电话,眼观六路,然后几秒钟把重点传递清楚,秒挂,反正和海藻打电话,这种高效对话模式,心照不宣。
《蜗居》有太多精打细算的场景的,如今国产剧是看不到了。
楼下邻居偷用自家色拉油,海萍是记在小本本里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要是主动挑战了嘛,我是要翻你黑历史的。
隔壁徐阿姨嘛,小便宜占了,还要道德绑架,小市民气质呢,都是真实的人性。
这部剧的群像特别饱满,包括徐阿姨,还有这位老太太,都搭配了写实的故事线。
万家灯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缺陷以及真实。
神剧嘛,任何时候看都不过时。咱们下次再继续解读这部《蜗居》,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