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做正骨的北大毕业生回应质疑,称1万元是单次价格而非5分钟

星洲的趣事 2025-03-27 09:44:46

他一个北大公卫毕业的,本来就上不了临床。自己凭着名校光环干正骨拿着超行业水准收入,结果又是说从自己三甲离职干正骨,又是隐射北大同学歧视,这叫放下饭碗就骂娘。 话说回来,正骨跟公卫的关系近,还是和中医的关系近?群主这是搞“歧视”,还是在“排雷”?

一位北大医学部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消息引发全网讨论。 有人纠结单次收费 1 万元是否合理,有人质疑名校毕业生为何选择 "体力劳动",更多人开始思考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的深层命题。

抛开标签和噱头,这个案例背后折射出的职场逻辑和行业真相,值得每个职场人冷静思考。 先说定价问题。 很多人被 "五分钟收费一万元" 的标题党带偏了节奏,实际情况是按次收费而非计时收费。 从最初 580 元到现在的万元价位,本质上是市场供需关系的自然调节 —— 当预约排到三个月之后,当客户主动要求加价插队,价格杠杆自然发生作用。

至于张乐超为什么会被踢出群聊,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那个群并不是班级群,而是跟医院工作有关的群,大家毕业后都在公立医院工作,会聊一些工作上的事儿,把他踢走是因为觉得不在一个行业了,就没必要待在这个群里了。

如果是被班级群踢走,我觉得最可能的原因还是西医出身的人,对于中医的偏见,中西医之争,和转基因等话题都是著名的火药桶话题,在群聊里一句话不对付被踢走,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被踢就被踢了,反正大家观念不同,又何必强迫在一起呢!

我们继续分析张乐超的商业头脑。

他最初以低价吸引客户,迅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口碑的传播,他逐渐提高价格。

最开始定价580,后来因为人实在太多了,就改到880,然后发现没有任何的变化,该排几个月还是排几个月,还有很多人要求加钱来加塞插队。最后定在了单次1万元。”

他懂得如何利用价格杠杆+,在不同阶段吸引不同层次的客户,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此外

用不同的价格吸引不同层次的客户,来扩大市场份额。一位正骨师,竟然连经济学的价格杠杆都懂,你说是不是不简单。

职场上,我们经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张乐超没有这样想。

他原本凭借精湛的正骨技术,5分钟便可轻松赚取一万元。但他并未满足于个人的高收入,而是选择将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职场上,做人就做张乐超。他会干、能干、懂得奉献,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选择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职业,才是我最大的追求。

有人嘲讽 "读书无用",有人抨击 "收费暴利",却选择性忽视三个关键事实:服务价格经市场检验存在真实需求,专业技术创造的价值应该获得合理回报,职业选择自由本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我们在讨论 "北大毕业生该不该做正骨师" 时,本质上是在讨论要不要打破职业偏见,敢不敢正视服务价值,能不能接受多元成功的标准。

这个案例给职场人的启示远比表面更深刻:其一,职业尊严来自专业价值而非岗位标签,任何领域做到顶尖都能获得市场认可;其二,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区间,但持续价值需要技术沉淀和模式创新;其三,转型创业不是逃避内卷,而是将个人技能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勇敢尝试。

当 35 岁焦虑弥漫职场时,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跳出既定轨道、重新定义价值的勇气。 站在行业发展角度,正骨按摩这类传统手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值得鼓励。 张乐超将现代医学理论融入正骨手法,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这种 "老手艺 + 新思维" 的改造模式,正是传统服务业破局的关键。 比起争议定价,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建立行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厘清服务边界,这才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行业发展的根本。

说到底,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和价值评判的包容度,丈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当快递小哥在国际赛事中斩获大奖,当家政阿姨登上大学讲台,当正骨师培养出百人技术团队,这些打破刻板印象的故事,都在拓宽人们对 "体面工作" 的认知边界。 或许某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学历标签或职业光环,而是他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了多少价值 —— 那才是真正健康的职场生态。

0 阅读:0
星洲的趣事

星洲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