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8月的某一天,周总理心情非常好,今天是他未满十八岁的侄女下乡后首次回京探亲,接到消息后,周总理就一直在门外等待。
远处一个小姑娘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蒙古袍和马靴,脸颊上有苹果一样的高原红,信步走来。
周总理夫妇看到这样的打扮的侄女,非常高兴,关心起侄女的状况,特意叮嘱侄女:你先不要着急离开,等我回来,我想带你上天安门。
听到这话,周秉建非常的开心,盼望这一天快点到来。
然而没过多久,邓颖超找到她,用严肃的语言说:我已经听说了你的伯父要带你上天安门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我不同意。
周秉建经历过什么?邓颖超为什么不同意她上天安门?
深受总理影响周总理没有孩子,所以对于自己的侄子侄女视如己出,其中最小的侄女周秉建最受总理疼爱。
她是1952年10月出生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周总理亲自给她取名为“秉建”,希望她能成为中国的建设者。
年少的秉建非常安静听话,两三岁的时候就随父母去中南海西花厅,总能看到全国人民敬仰的总理。
但是她从来不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向周总理撒娇,伯母曾经认真地告诉她,总理不单单是她的伯父,而是国家的总理,肩负着国家事业的重担。
周秉建幼年在西花厅度过了很多时光,她父母就告诉她,这里是伯父办公的地方,要严肃一点。
秉建害怕打扰到伯父的工作,从来不吵不闹。
秉建住在西花厅的时候,总理经常熬夜处理工作,经常是吃完早饭后才看到总理走出办公室,每次总理工作的时候,她走路都是轻轻的,能天天看到伯父,她心里就很满足了。
进入小学后,父母更是要求她,在外面不能说出自己和总理的关系,更不允许打着伯父的名义搞特殊,小小年纪的秉建不懂得这么多道理,只是很崇拜伯父,所以一直谨记父母的家规。
周总理对孩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严禁家人搞特殊,他自己也以身作则。
有一年在国庆节前,周总理的一些亲戚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找到周总理说想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北京的氛围。但是当时国家有规定,特殊时期,干部外地家属都不能长期留在北京,没有人开过这个先河。
所以周总理就动员他们离开北京,他说道:以后有的是机会,眼下正是紧要时刻,我更不能带头违反规定了,那样还怎么管理人民?
在秉建的印象中,伯父心里第一位是国家和百姓,第二位才是家人。
从秉建记事起,就得到伯父伯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对于总理的高尚的品德,秉建一直深受影响。
周总理在西花厅办公一直居住了26年,应总理的要求,这里的陈设非常简单。
有一次,总理外出开会,他的一位秘书看到有些家具都旧了,于是擅自与修缮部门联系,打算把西花厅修整一下。
周总理从外地回来后,一推开门就发现屋内的陈设都变了,马上找到秘书询问怎么回事,狠狠地批评了秘书。
他说:“我身为总理,更要起好带头作用,如果带不好头,那么会影响底下一大片,我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
周总理就是这么一位正直节俭的人,于是他告诉秘书,什么时候把所有的旧家具找回来,把西花厅恢复成原来的老样子,他什么时候回来。
除此之外,他还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所有的维修费用。周秉建说,伯父内心是为了人民的,他反对奢靡之风和搞特殊,非常的俭朴。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心系人民的周总理立刻赶到了地震灾区,去看望受灾的群众。
当地的人民看到周总理不远万里地赶过来,纷纷包围周总理,端水请周总理喝,室外尘土飞扬,周总理毫不介意,端起碗就喝下去,然后继续和干部讨论灾情,了解情况。
到了晚上的时候,周总理批评某些干部:有些同志是不是忘了要时刻深入到群众中去?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老百姓给我们了多大的帮助,如今我们端起碗就忘记了?要是连群众给的水都不敢喝,那怎么得到群众的拥护?
无论是作为周总理的侄女,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秉建都被伯父以身作、清贫困苦的事情感动着,她时刻以周总理为榜样。
扎根内蒙古在周秉建还带着红领巾的时候,周总理就多次教导他们做普通百姓,为百姓办实事,要热爱劳动人民。
小小的周秉建看着辛劳的伯父,就会扬起脑袋说:我以后也要像伯父一样!
周总理笑呵呵地回到:对喽,就是要让你们深入到群众中去,长大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周总理的谆谆教导像一粒种子撒播在秉建心中。
1968年夏秋之交,在中南海的林荫路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连蹦带跳的,圆圆的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喜悦,她就是周秉建。
秉建深深记得伯伯的教诲,于是面对国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号召,她做出了重大的决定----上山下乡。
第二天她就要离开北京,去往内蒙古进行祖国的建设事业了,这次特意来和伯父伯母辞行。
秉建一进屋,周总理温暖的大手紧紧攥住她的小手,他最疼爱这个质朴的小侄女:秉建,看到你选择上山下乡的道路,我心里非常感慨,我是十分支持你的决定的,希望你能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永远走下去,绝对不能当逃兵。
兴奋染红了秉建的脸颊,她连声说:伯伯 您放心吧。
周总理又询问了秉建要去的地方,拉着她的手来到地图前,找出它的位置,详细地介绍哪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你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知道吗?那里条件不如这里,一定要多吃牛羊肉,锻炼好身体。”
秉建点了点头,在一旁的伯母邓颖超把话接过来,给秉建讲了红军长征的时候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
这个故事秉建从小已经听到很多次了,但这次听到却十分亲切,她将伯父伯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周总理慈祥地看着秉建说:你到内蒙古牧区,代表的可是北京的形象,一定要和那里的同志搞好团结,虚心向他们学习。
秉建乖巧的答应了,总理笑着说:明天你就要离开了,我来不及送你,今天请你吃毛主席的家乡菜!
秉建好奇地看着桌上的这盘菜,拿起筷子尝了一下,瞬时苦的皱起了眉头。
周总理解释道:这是苦瓜,毛主席最爱吃这道菜了
秉建心里明白,这是伯伯的良苦用心,用这种方式告诉她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想到这里,周秉建暗下决心,一定不让伯伯失望,于是又多吃了几块。
很快,周秉建就带着总理的殷切希望,坚定地踏上了去往内蒙古大草原的路途。
初到内蒙古的时候,周秉建面对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的等一系列难题,为此她始终和牧民待在一起,最终活脱脱变成一个地道的“蒙古族人”。
对于侄女的进步,周总理心里十分高兴,经常写信鼓励秉建,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耍孩子脾气,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进步。
1970年,周秉建已经在牧区锻炼了两年半了,周秉建想要报名参军,这是她从小的愿望,于是通过当地的正常手续入伍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周秉建高高兴兴地去中南海看望伯父伯母,周总理一见到她就严肃地说:
“秉建,在内蒙古干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去参军了,伯父希望你能回到内蒙古去。”
秉建听完一脸茫然,这可是她的夙愿呀,反应过来的秉建眼眶蓄满泪花。
周总理看着这个宠爱的侄女,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伯父心狠,只是你的身份摆在这里,难免别人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才通过的,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影响不好。
秉建听完思索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听从伯伯的话,就答应了。
周总理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拉起她的手问起了在内蒙古的事情。
秉建兴奋地诉说在内蒙古的趣事,她告诉总理,这两年的时间里,秉建学会了骑马、放羊等,连衣服也穿上了牧民的服饰。
秉建从一个文静的小姑娘成长为懂事、有能力的青年,看到侄女的转变,周总理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一辈子的遗憾秉建谨记着总理的教诲,准备再次奔赴内蒙古。
这天,周总理工作需要去开会,临走前,特意询问侄女什么时候动身,得知还有一段时间时,就提醒她说,先不要着急回去,在家里多待几天,一定要等等他。
秉建虽然很疑惑,但还是答应了。等总理开完会回来后,找到秉建说:今年国庆节,我想着带你到天安门上看看。
周秉建听完后激动地跳了起来,那可是她日思夜想的天安门啊!她一把抓着总理的手:谢谢伯伯,我太激动了,谢谢您!
从这天后,她就开始掰着指头过日子,期盼着国庆节能快点到来。
但是她没能如愿,两天后,伯母邓颖超找到她进行了一番谈话,原来伯母已经找到周总理要带秉建上天安门的事情了。
伯母说:对这件事我是不同意的,我也已经和恩来同志聊过这件事了,其他的哥哥姐姐从来没有去过天安门,别人家的孩子我管不着,自家的孩子一定不能搞特殊。
听到这里,秉建的脑袋垂了下来,心情跌落谷底,一时有点小脾气,话说出口就后悔了:那我还不如提前回去呢。
谁知,伯母听了觉得也行,秉建不免有些失落。
结果返程前一天,秉建突发奇想,既然不能去天安门了,那么要一张和伯父的合影也是好的。
于是她跟总理的卫士张叔叔说,能不能问一下伯父,在她回去之前和她拍一张合影。
说完,她心里也很忐忑,不知道伯父会不会同意。没想到,过了两天就得到了同意。
于是在西花厅,秉建和伯父拍下了唯一一张合影,伯父说,秉建是知青,为了鼓励她才同意的,希望她能在内蒙古干出一番事业。
秉建每次看到这张合影就会思绪万千,没想到,这张合影成为了周总理生前最后一张影像。
作为总理夫人,邓颖超不仅严格要求别人,也严格要求自己。
国庆纪念日的时候,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份登上天安门的人员的名单,这份名单里就有邓颖超的名字,而周总理看到名单后,就将邓颖超的名字划掉了。
1974年,周总理病倒在工作的岗位上,听说这个消息的秉建,立刻跟大队请假,想要去看望伯父。
可是伯母邓颖超告诉秉建,中央是有严格规定的,就算去探望也要有时间限制,她是共产党员,更要遵守规定纪律。
秉建知晓伯父伯母的想法,不论怎么说都没用,只能干着急,请求伯母代为转达她的关心和问候。
几天后,伯母告诉秉建,可以等伯父身体好点的时候和秉建通一个电话。在电话中,秉建和总理说了自己想要进修学习的想法,周总理马上鼓励秉建:有这份学习的心是好的,这样才有利于工作…
秉建听着电话里伯父虚弱的声音,难免一阵悲伤,连连答应。
虽然伯父不在身边,但是秉建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教诲,继续为内蒙古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