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还有四人为何不敢动?

灵巧饭团 2025-02-21 11:05:48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啊,有这么一种现象常常出现,那就是很多朝代的功臣名将,往往都难以逃脱一种颇为凄惨的结局,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这明朝呢,其实也没有能避开这样的情况哦,和其他不少朝代一样,在对待功臣名将这件事上,也出现了类似让人感慨的状况呢。

经过相关统计可以得知,在朱元璋身边一直给予支持与助力,全心全意、不辞辛劳地为他效力,最终助力其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名将,数量多达三十四位呢。

然而,最终能够安然享受晚年生活的仅仅只有寥寥四人罢了。这就不禁让人疑惑了,朱元璋为什么不敢对他们动手呢?在这背后,是不是还存在着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

朱元璋的初期转变

在朱元璋起步的最初阶段,他这个人展现出了仁厚的品性呢。而且,他特别热衷于招贤纳士这件事,通过各种方式去吸引人才。也正因如此呢,当时确实有不少有才能的人纷纷汇聚到他的身边啦。

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知人善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出身草根的人才,他向来都秉持着十分开放包容的态度。只要发现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毫不犹豫地放手让其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让这些人才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大展拳脚呢。

朱元璋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而这种性格和暴虐且习性残暴的陈友谅,还有那做事优柔寡断的张士诚相比,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

当朱元璋刚刚加入起义队伍那会,他之前一直是个四处漂泊、形同“乞讨”的和尚呢。而就在加入起义队伍的这个契机下,他终于从中找寻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在军队里面,他从此就不用再为能不能吃饱饭、穿暖衣这些事儿发愁啦。这样一来呢,他就能够更加放开手脚,尽情地去施展自己的本领,把自身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啦。

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头领郭子兴的赏识呢。郭子兴对他十分看重,不但让他时刻跟随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差遣,而且还特意给他寻觅了一位漂亮的老婆,这位老婆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

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女子,虽说还没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马皇后”呢。这位马氏性格特别温柔,就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让人感觉格外舒服。而且,她还具备很不错的才学,能够读书写字呢,说起话来、做起事来那可都是知书达理的,很是得体,很是让人敬重。

在那段时期,可以说是朱元璋人生当中极为幸福的一段时光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各路起义军都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且在这个时候呢,既没有来自外部的忧患,比如说没有其他势力的侵扰啦,也不存在内部的那些让人头疼的矛盾纷争之类的问题,一切都显得相对平和安稳呢,所以对朱元璋来说,这真的算是特别美好的一段日子啦。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变故就悄然降临了。

要知道红巾军是存在五个不同派系的。随着起义军不断向外扩张发展,这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相当突出且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各方利益该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其严重程度愈发凸显出来了。

就这样,几个不同的派系之间矛盾激化,进而发展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在这混乱的冲突当中,情况十分惨烈,甚至有好几位将领都不幸惨遭毒手,被残忍地杀害了,整个场面可谓是一片混乱与血腥。

当面对那种极为错综复杂的派系纷争局面时,大家想一想,要是一味地在内部进行争斗,互相消耗,这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其实,倒不如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朝着外面去进行扩张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不断拓展,进而打造出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军队。这样做,或许才能在那样复杂的局势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呢。

话说朱元璋经过一番考量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招募起义兵。他想着,自己的老家怎么说也算是有一定人脉根基的地方,或许能在那里召集到不少愿意跟随自己干一番大事的人呢。当朱元璋真的回到老家之后,可真是让他又惊又喜。他这一号召,没想到乡亲们那是纷纷响应,大家伙儿都特别踊跃,一下子就聚集起了好多人。就这样,凭借着大家的这份热情和支持,朱元璋迅速地就组建起了一支实力颇为强大的红巾军队伍,为他后续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呢。

朱元璋率领着这一批来自家乡的伙伴,在与元军对抗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地去攻占、吞并元军的营地。随着每一次行动的成功,他们所掌控的地盘、拥有的兵力以及各类资源等都在持续增加,整体实力如同滚雪球一般,呈现出飞速扩张的态势。

与此同时,其名气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态势,而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人才纷纷朝着他所在的方向涌来。

首先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是李善长,就在李善长加入的这个时候呢,情况发生了变化哦。原本朱元璋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军头领罢了,不过从李善长加入这一刻起,他就慢慢地开始朝着正规军的方向发展啦,逐步走上了更为正规化的道路呢。

朱元璋身上原本存在不少坏习惯,好在有李善长在一旁帮忙纠正。而且啊,在当时的情况下,各个将领之间矛盾重重,这可不利于整体发展,李善长呢就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将这些将领之间的矛盾都妥善地处理好了。经过他的一番努力,把整个团队的建设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呢。

在那之后,开国之时有一位谋士名叫朱升,他为当时的领导者精心制定了一套建国方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高筑墙”“广积粮”以及“缓称王”。这几条方针在当时对于整个建国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朱元璋身边既有顶级谋士出谋划策,又有超级武将冲锋陷阵,凭借着这样强大的阵容,他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然彻底成为了一方霸主。在这之后,他更是乘胜追击,没过多久便成功攻下了应天府。这应天府可不简单呐,它就是现如今的南京呢。

在成功占据南京之后,朱元璋便着手开展了一项重要举措,那就是广泛招揽贤能之士。为了能更好地吸引这些贤士前来,并且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之所,朱元璋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呢。他特地命人修建了专门供谋士们居住的场馆,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为周到地接待这些前来投奔的贤才。

朱元璋是从农民起义军当中一路走过来的。在他的麾下,武将那是数量众多,一点都不缺。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臣谋士就显得极为稀缺了,这方面的人才是他最为缺乏的呢。

在这一时期,那可是朱元璋对待文臣谋士最为友善、最为优待的一段日子呢。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给予文臣谋士们的待遇、态度等各方面,相较于其他时期而言,都是很不错的,可以说就是他对这些文臣谋士最好的一个阶段啦。

当时啊,朱元璋给予了一种特别的礼遇,而这样的礼遇最后可是得到了回报哟。怎么回事呢?原来,那时候有个被大家誉为天下第一谋士的人,就是刘伯温啦,他被朱元璋所做出的那些行为给深深地打动了呢。

刘伯温这个人可不得了,他的能力非常出众呢。要是有了刘伯温在身边给予支持和助力的话,那就好比当年刘备成功请来了诸葛亮那般啊。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对刘备建立蜀汉基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刘伯温对于相关的事业发展来说,其重要性也差不多能与之相比拟啦,有了他的加持,就如同刘备得到诸葛亮辅佐一样意义重大。

要知道,倘若想要创建一个全新的王朝,那可是得具备能文能武的本事才行,这两方面绝对不可以出现偏科的情况呢。也就是说,在文的方面要有足够的学识、谋略,能够处理好诸多政务,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等等;在武的方面呢,得有过硬的军事才能,懂得排兵布阵,有能力带领军队征战四方,保卫疆土或者开疆拓土。只有文和武这两方面都兼顾好了,才有可能去创建一个新的王朝。

朱元璋十分幸运,恰好将这两种堪称顶级的人才都汇聚到了自己身边。也正因如此,在随后展开的一系列战争当中,他的军队可谓是势如破竹,每一场战斗都能取得胜利,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的挫折,真可谓是无往不利、战无不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令人瞩目的历程。朱元璋,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仅仅历经短短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过人的谋略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步将中原地区纳入麾下,实现了统一大业。之后,他成功登上皇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朝代,在历史上被称作大明王朝,这一王朝的建立,也从此在华夏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身上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

他本是农民起义军出身,在那漫长的奋斗历程当中,一路上可谓是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呢。要知道,每一个夜晚对他来说,都可能充斥着担惊受怕,时刻得提防着各种未知的危险与变故。就这样,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与忐忑之后,他才最终得以登上皇位。

他既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可以依靠,也不存在能够为他遮风挡雨的靠山,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够凭借的就只有他自己啦。

并且他心里十分清楚,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自己是比不上常遇春、蓝玉的;说到出谋划策呢,又远不如李善长、刘伯温。不过,他最为拿手的本事那可就是用人啦,这一点他自己心里是很有数的。

可人心毕竟隔着肚皮,谁也看不透。今天觉得这个人能用,能派上用场,可明天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谁能说得准。而且后天呢,更是未知数啦,说不定到时候就出现各种变故,没法再依靠这个人了呢。

在过去处于打仗的时期,是能够凭借“荣华富贵”这样的条件来作为一种诱导手段的。通过向一些人许下能够给予他们荣华富贵的承诺,从而让这些人愿意听从安排,为自己效力,为达成自身的相关目的所用。

如今仗已经打完了,功劳也都分配好了,那么他们接下来又打算谋划些什么事儿呢?

朱元璋的四次杀戮

要知道,“守天下”跟“打天下”那可完全是两码事。在打天下的战场上,军令如山,是绝对不允许违背的,一切行动都得听指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可到了治理国家的时候呢,情况就大不一样啦。这时候,皇帝往往会处处受到臣子们的制约,臣子们还总是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这么做,让皇帝在很多决策和行动上不能那么顺畅地进行,这和战场上那种军令一下、令行禁止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朱元璋向来习惯直来直去的行事风格,而眼前发生的这件事,却让他心里头十分地不满意。

朱元璋在战场上那可是摆弄真刀真枪的行家,和在朝堂上经历的那些事儿比起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可要出色多了。朝堂之上呢,到处都是勾心斗角的情况,那些朝臣们成天就知道侃侃而谈。而朱元璋对这种状况,是越来越厌烦了,毕竟比起这种耍嘴皮子、搞权谋争斗的场面,他还是更习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去拼杀、去较量呢。

大家知道吗?在唐宋时期,宰相制度可是制衡君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呢。那个时候,每当遇到很多重大的决策事宜,丞相所提出的意见那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哦。

然而,朱元璋对这样的制度是无法予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便开启了第一次的杀戮行动。

胡惟庸这个人,是由开国丞相李善长给推荐出来的呢。这李善长和胡惟庸呢,他们俩可都是淮西那个地方的人哦。想当初,他们就跟着朱元璋,一路摸爬滚打,在这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往上攀升,逐渐在官场中站稳了脚跟呢。

正因为其根基极为深厚,所以在朝堂之上那可是能够肆意独断专行的,根本就没人敢去招惹他呢。

有好几桩涉及朝廷的命案,皆是由他独自负责办理的,在整个办理过程当中,他压根就没有向朱元璋进行过请示。

时间没过多久,又有一位在明朝开国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地位的人物,此人便是刘伯温,说他是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也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著、谋略非凡的人,却因为和胡惟庸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不和,最后竟被胡惟庸给毒死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这件事情已然触碰到了朱元璋所能容忍的底线,于是呢,朱元璋便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手段,将与之相关的整个党派成员几乎全部诛杀干净,一个都没放过,可谓是毫不留情地将其党派彻底铲除殆尽了呢。

胡惟庸属于淮西勋贵这一群体哦,他所在的这个党派里,大部分成员那可都是曾经跟着朱元璋一同打天下、建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在这些人当中呢,除了胡惟庸、李善长这两位丞相以及他们各自的宗族人员之外,还有像陆仲亨、唐胜宗等这样一批赫赫有名的开国名将呢。

你所描述的内容与史实存在较大偏差,朱元璋确实在明初进行了一些政治整肃活动,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但这些举措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目的,并非是无端的滥杀,并且所涉及人数也并非如你所说这般简单笼统的表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面对新政权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为了巩固统治、惩治贪腐、加强中央集权等,对一些违法乱纪、妄图篡权等危害统治根基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像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其行径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以及朝廷的正常运转,朱元璋最终将其拿下并彻查相关人员,此案持续多年,前后牵连不少官员,但这也是为了清理官场、确保政权稳定的必要之举。蓝玉同样居功自傲,违法乱纪之事众多,朱元璋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对其也进行了处置并追查相关人员。这些大案虽然牵连范围较广,但都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下,朱元璋从整个国家统治层面考虑而采取的行动,不能简单片面地归结为滥杀。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事件应该秉持客观、全面、深入的态度,依据可靠史料准确分析其背后的因果和影响。

在胡惟庸案发生之后,丞相制便彻底从历史的长河里销声匿迹了。这一案件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关键节点,在此之后,丞相这一存在了许久的制度就再也没有延续下去,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曾经与之相关的种种记载供后人去了解、去探究。

接下来要说的是明朝时期的两起大案,其中第二次发生的大案是“空印案”,再有就是第三次发生的“郭桓案”啦。这两起案子,它们引发的原因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贪污枉法”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这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呢。

所谓空印案,从其名称就能大概知晓它的情况啦。就是先在空白的那种官方批文上面把官印给盖上,至于批文里其余的具体内容嘛,那就可以根据后续的需要随意去填写啦。

在当时那个时期,赋税大多是以“钱粮”的形式来征收的。这其中的钱财呢,相对来说还好处理一些。可粮食就不一样啦,在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路途颠簸啦、搬运碰撞啦等各种情况,出现一些撒落之类的情况;而在储存的时候呢,又有可能因为受潮、虫蛀等问题,产生一定的损耗。就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损耗存在,所以常常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上缴上去的粮食数额,和最后验收的时候所得到的数额对不上来呢。

各层级的官员们出于方便行事的考虑,采取了这样一种做法:每次在相关文件或材料上进行处理时,仅仅只是盖上印章,而并不填写具体的数额。就这样一直持续操作,直到最后阶段,才会把所空缺的数据完整地补充上去。

在相关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它竟然给众多官员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因为按照这种操作流程,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将数据完整无误地落实到位,而是到最后阶段才去把数据补齐就行。于是呢,在这中间环节就出现了层层克扣的不良现象,那些官员们借此把本应正常用于相关事务的钱财据为己有,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秩序。

在这件事被曝光出来以后,郭桓,这位身为掌管着全国钱财的户部侍郎,一下子就成为了被调查的对象。而锦衣卫呢,针对此事也展开了所谓的“全力调查”行动。

空印案和郭桓案这两起案件是分开进行调查处理的。在这一系列举措实施之后,最终有七八万人因此丢掉了性命,其影响和涉及的范围不可谓不广,所带来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

朱元璋最后一次动了杀心,便是蓝玉案。在朱元璋的统治历程中,诸多事件不断发生,而蓝玉案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萌生了那种要大开杀戒的心思。这次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脉络以及深远影响,它标志着朱元璋在其统治后期采取的一种极为严厉的手段,以此来处理他所认为的潜在威胁,而这一切都聚焦在了蓝玉案之上,它也就成了朱元璋最后一次起杀心的标志性事件。

蓝玉可是一位开国名将,在那平定天下的过程当中,那可是立下了极大的功劳,功劳簿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呢。而且呢,他还是太子朱标的心腹之人,和朱标关系极为紧密,深受朱标的信任。

朱元璋原本给儿子留下了一位极为厉害的武将人才。可谁能想到呢,朱标居然突然生了重病,而且一下子就去世了。这么一来,原本是隶属于太子集团的那股军事力量,一下子就失去了管控,变得不受约束啦。

那时的朱元璋已然步入花甲之龄,他心里清楚,自己剩下的日子怕是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一步稳固朱家子孙后代的地位,让朱家的江山可以稳稳地传承下去,他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且残酷的决定,那就是再次举起了屠刀,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人借着“造反”的名义,对蓝玉以及常遇春这一派势力展开了行动,把他们全部都抓起来,然后送去审问并斩首。这一番举动的影响极大,几乎将明朝当时所剩的最后一批武将都给杀光了,使得明朝的武将力量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颇为狠辣的举措,先是废除了丞相这一重要官职,接着对诸多文臣痛下杀手,那些在朝堂上各有立场、形成不同党派的文臣们,不少都惨遭屠戮。不仅如此,就连那些为他打天下、战功赫赫的武将们,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到了杀戮。经过这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几乎把开国之初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给杀光了。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诛杀功臣名将,那经过这一番折腾之后,究竟还能有谁存活下来呢?

安享晚年的四人

朱元璋出身十分低微,可以说是草根阶层。在元朝那个时期,统治已经非常腐朽了,百姓们深受其压迫,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这种腐朽的压迫之下,历经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也正因如此,他内心深处对那些“腐朽的统治阶级”怀着极为深切的痛恨之情,这种痛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的程度。

在古代,皇帝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对朝中的臣子们进行监管,于是就设立了一个机构,而这个机构就是最早出现的那类具有特殊职能的“特务机构”,它便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

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锦衣卫的存在对于官场来说,那可就像是一种降维打击呢。怎么说呢,锦衣卫有着特殊的职责和权力,他们负责严密监视着官场中的各类臣子。在他们如此严格的监视之下,还能够安然无恙存活下来的那些臣子,可都不是一般人哦,个个都有着不寻常之处。

下面要提到的这几位可是相当难得,要知道在明朝那多达34位的开国元勋当中呢,只有四位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而接下来要说的这几位,恰恰就是这唯四的能安享晚年之人呐。

在诸多人物当中,名气最为响亮的要数信国公汤和了。

汤和,他跟朱元璋可是老乡呢。在刚开始揭竿起来造反的那个时候,汤和就已经投身到郭子兴的队伍当中去啦,并且还就此开始和朱元璋一块儿共事了哦。

自那时起,这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进而成为了至交好友。而后,他们一路相伴,这份情谊也始终稳固。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明朝成功建立之时呢。

汤和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做出留在京师去尽情享受那荣华富贵的选择。相反,他依旧如往常一般,长时间在外地四处征战,全力以赴地为明朝去平定各类叛乱,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丝毫没有因为已经取得的功绩而懈怠,始终坚守在保国安民的一线。

汤和一直到了62岁的年纪,才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很多人或许会想着留在繁华富饶的都城南京安享晚年,毕竟都城有着诸多的便利和优越条件。可汤和却没有做这样的选择,他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老家凤阳去养老,在那片熟悉的故土度过自己的余生呢。

他这一生始终秉持着任劳任怨的态度,在其所处的位置上,从未随意地去插手干预朝政方面的事务。他就这么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妥妥当当的,从这一点来讲,那可真的完全能够被称作是“劳模”的典型代表呢。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那里安安稳稳地度过了八年的时光。一直到七十岁的时候,他十分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完了自己这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一生呐。

还有徐达也活了下来,他同样是农民出身呢。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加入到朱元璋的起义军当中啦。要是拿现在的情况来打比方的话,他这就好比是拿到了原始股,在最初的时候就参与其中了呢。

在早期的时候,徐达就一直追随着朱元璋四处去征战,那可是历经了不少的战事呢。后来呢,明朝建都在了南京,这时候有个情况很值得一说,汤和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就特意选择远离南京。然而徐达却和汤和不一样,他并没有采取这样避嫌的做法哦。

徐达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有着其他复杂的经历,恰恰相反,他是一直留守在京都的。在京都的日子里,他始终秉持着兢兢业业的态度,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自己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相关事务。就这样,一直到最后,徐达在南京因病离世,结束了他恪尽职守的一生。

剩下的两个人,一个是养子沐英,另一个则是大舅子郭英。

沐英在小时候,其身世情况和朱元璋有着相似之处呢。后来,他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当他才十二三岁这般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投身到战场上,去和敌人拼杀作战了。

沐英是个极为重情重义之人呐。想当年马皇后离世的时候,他那悲伤之情简直难以抑制,竟然哭得厉害到都咳出了血。这还不算完呢,后来兄长朱标也去世了,这对沐英来说无疑是又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为此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整个人都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儿一样。也正因这份过度的哀伤,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竟然染上了重病,最终不治身亡啦。

郭英这一生始终都极为谨慎。要知道,他可是有着皇亲国戚这样尊贵的身份呢,按常理来说,很容易就会仗着这份宠爱而变得骄纵起来。然而,郭英却并非如此,他不但没有丝毫的恃宠而骄的表现,反倒主动连年坚守在条件极为苦寒的边疆之地。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他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来都未曾吐露过一句怨言。

在其晚年的时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弹劾。然而呢,那些大臣即便费尽心思去查找,可最终依旧没能抓到他任何把柄。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得出来,他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是极为谨慎的,行事小心周到,所以才让那些试图找他问题的大臣们无功而返呐。

朱元璋的早年经历十分苦难,这样的身世对他影响很大。在他成功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对待权贵采取了极为狠厉的打压手段。他的这一生啊,有功也有过。不过呢,无论如何,他最终还是为大明王朝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根基,在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呢。

在历朝历代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名将们,往往都很难逃脱“功高盖主”这样一种状况所带来的困扰,甚至会因此而被安上相关的罪名。不管是哪个朝代,只要臣子的功绩太过显著,威望过高,超越了君主,似乎就容易陷入这般境地呢。

有这样四个人,他们在经历诸多事情后幸运地活了下来。这四人身上都有着各自突出的优点,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优点,他们成功赢得了朱元璋的尊重呢。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得到皇帝的尊重可不容易,而他们做到了,并且因此得以安享晚年,度过了相对安稳平和的余生。

0 阅读:9
灵巧饭团

灵巧饭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