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28岁的晓雯第17次刷完《爱在黎明破晓前》;
她拿起手机,看着刚刚匹配到的相亲对象发呆。
对话框里那句“我觉得我们之间有灵魂共振”让她心跳加速,就像三年前遇见初恋时一样。
这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悸动,是否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
现代科学正在揭开这个浪漫概念背后的残酷真相。
-01
灵魂伴侣:人类最浪漫的思维陷阱
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实验室,进行过一场实验。
受试者观看伴侣照片时,大脑奖赏回路的活跃度比看到陌生人高出300%;
这种剧烈的神经化学反应,被我们诗意地称为“灵魂共鸣”。
但是,牛津大学在2019年的研究证实,所谓灵魂契合的体验,80%来自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的协同作用。
换句话说:你以为遇见灵魂伴侣所产生的悸动,更多是你体内激素组合分泌后,对你的情绪造成的不同程度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托芬在《会饮篇》中,描绘了一个“被劈开分成两半,降落人间变成男人和女人”的神话,经过两千年演化,似乎成为了当代人追寻灵魂伴侣的精神依照。
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指出:
“寻找灵魂伴侣的执念,本质是大脑为延续基因所编造出来的完美谎言。”
-02
多巴胺分泌:让你产生命中注定的幻觉
当我们遇见"对的人",大脑会启动精密的多巴胺奖励机制。
多巴胺负责什么?
负责让你上瘾,期待,产生执念的那部分,但不确定你能得到最终的快乐。
数据显示,热恋期情侣的多巴胺分泌量可媲美吸毒者的快感体验;
就像深爱过的情侣分手,大脑和心脏产生的疼痛感,跟“戒毒者”大脑产生痛苦的地方是同一个区域。
这种生理反应制造的认知偏差,让人误将化学物质的分泌,当作灵魂的共鸣。
更值得警惕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团队跟踪调查发现,越是遭遇阻碍的恋情,多巴胺分泌越旺盛。
那些“灵魂伴侣注定要冲破阻碍”的悲壮叙事,不过是大脑制造的错觉。
从科学角度看,灵魂伴侣似乎并不存在;
但在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当中,灵魂伴侣无处不在。
毕竟,人们期待灵魂伴侣,也是对自己情感缺失的一种期待和补偿;
有期待,总归是好的,人总会有希望的。
-03
镜像神经元:负责操纵你的“共情能力”
斯坦福大学2017年的fMRI实验揭示,当人们感觉与伴侣“心灵相通”时,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跃度提升42%。
这种进化赋予的共情能力,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促进群体生存,却被浪漫主义包装成灵魂契合的证据。
婚恋咨询师林薇从业12年的案例显示,85%自认找到灵魂伴侣的夫妻,在婚后第3年出现严重认知偏差。
“他们把初期的神经同步当作永恒承诺,当荷尔蒙消退时,就认为爱情消失了。”
实际上,所有的爱情都会消失,因为构成爱情的要素之一是激情,而激情的存在又是有保质期的。
爱情会转变成亲情,变成超越友情的存在,但爱的部分却逐渐减少。
-04
如何保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哥伦比亚大学亲密关系实验室追踪500对夫妻15年,发现维系感情的关键因素与灵魂共鸣无关
排名前3的要素分别是:
冲突解决能力(37%)、价值目标一致性(28%)、日常互动质量(25%)。
塔尼亚·露西尔提出“爱情三阶段理论”:
激情期(0-2年)依赖多巴胺,亲密期(2-7年)需要催产素,承诺期(7年以上)依靠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决策。
刻意追求永恒的灵魂共鸣,反而违背了大脑的进化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灵魂伴侣的存在,其实是“反人性的”。
人性的本质是自私,是唯我,是优先满足自我的一些需求;
当完全满足了自我之后,才会去考虑灵魂伴侣。
日本“钻石婚”夫妻调研显示,92%的受访者否认灵魂伴侣存在。
“觉得对方不可替代的瞬间”和“想离婚的冲动”平均每年交替出现3.8次;
这种动态平衡,才是真实的情感状态。
有一段话好像是这样:
“再相爱的情侣,也会有无数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可回家的路上,又买回了对方爱吃的东西。”
一边相爱,一边相互折磨;
一边理解,一边痛苦,一边互相疗愈。
这样的状态,才构成了最真实的亲密关系。
而想要升华成所谓的“灵魂伴侣”,其实就看你们经营感情的深度和方法。
比如可以尝试一下维系关系的“3×3法则”:
每天3次积极互动,每3个月重新评估关系需求,每3年共同制定新的人生目标。
这种具有确定性的,可以共同参与的维系关系的方法,要远远超过“美化和想象出来”的灵魂伴侣关系。
就算对方完全懂你,与你共鸣又如何?
无法跟你吃到一起,睡到一起,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依旧是一地鸡毛。
话题:你对灵魂伴侣保持理智还是完全相信的态度?作者亦开怀:
关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两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等知识~
我提供能量反应
大脑是制造幻境的神级高手[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