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正看透刘备的6位大将,3位被民间封神,1人让关羽认怂

超级吧品小芝麻官 2025-04-14 05:06:42

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被塑造成仁德之君的形象,他礼贤下士、爱民如子,甚至被后世尊称为“刘皇叔”。然而刘备终究是一代枭雄,他怎么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事实上,三国中至少有6个人看透了刘备的真面目,其中1个让关羽认怂,3个在死后被民间封神,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一、陈宫:宁随吕布而死,也不愿投靠刘备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最初辅佐曹操,但因不满曹操滥杀无辜而转投吕布。在吕布败亡之际,陈宫本有机会投降曹操或投奔刘备,但他最终选择慷慨赴死。而陈宫之所以宁愿跟随反复无常的吕布,也不愿归附刘备,正是因为他看透了刘备的虚伪本质。

陈宫深知,刘备表面上仁义道德,实则野心勃勃,假仁假义。吕布虽无谋略,但至少性情直率,而刘备则善于伪装,以“仁义”之名行权谋之实。在白门楼上,陈宫面对曹操的劝降,毅然选择死亡,也不愿投靠刘备,这足以说明他对刘备的不屑。陈宫的结局虽然悲壮,但他至死都坚守了自己的原则,不愿与刘备为伍。

二、赵云:后期看透刘备的虚伪

赵云是刘备麾下最忠诚的将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汉水之战勇冠三军,都展现了他的勇猛与忠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赵云逐渐看清了刘备的另一面。

刘备入主益州后,曾打算将成都的田宅分赐给诸将,但赵云却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怀,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刘备一些做法的不满。在关羽、张飞被害之后,他又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这更是他看透刘备野心和决策失误的表现。赵云深知伐吴之战并非明智之举,可能会给蜀汉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刘备却一意孤行。

赵云后期对刘备的清醒认识,让他在面对一些决策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他虽然依旧忠诚于蜀汉,但对刘备的某些行为不再盲目追随。赵云死后,在民间被封为“南宫辅佐真君”,这一封神之举,不仅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也反映了民间对他高尚品德和清醒认知的认可。他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在民间信仰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庞统:看破刘备的假仁假义

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刘备夺取益州的关键谋士。然而,庞统对刘备的真实性格早有洞察。在入川之战中,刘备因顾忌名声,迟迟不愿对刘璋下手,庞统则直言:“权变之时,不可固执一道。”他甚至讽刺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番话表面上是劝刘备果断行事,实则暗指刘备的“仁义”不过是虚伪的借口。

庞统最终在雒城之战中中箭身亡,但他的智慧与洞察力却流传后世。民间尊奉他为“白马显圣总督龙王”(俗称“白马爷”),认为他死后成了神,在继续护佑百姓。

四、吕布:临终指刘备是“小人”

吕布是三国时期最勇猛的武将,但他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让他饱受争议。在下邳之战被曹操擒获后,吕布曾试图求饶,但刘备却在一旁提醒曹操:“明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直接导致曹操下定决心处死吕布。临刑前,吕布怒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这小子最不可信!)这句话直指刘备的虚伪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吕布活着时,关羽对他极为忌惮,甚至可以说是“认怂”。吕布辕门射戟时,关羽不敢多言;吕布占据徐州时,关羽也只能忍气吞声。直到吕布死后,关羽才开始高傲起来,视颜良文丑如插标卖首之徒,可见吕布的威名对关羽的压制有多深。

五、周瑜:看透刘备的野心

周瑜是东吴的杰出统帅,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击败曹操。然而,周瑜对刘备的野心早有警惕。他曾建议孙权软禁刘备,以遏制其发展,但孙权未采纳。周瑜甚至直言:“刘备有枭雄之姿,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这句话精准预言了刘备日后割据一方的野心。

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未能彻底遏制刘备的崛起。但他在世时,始终对刘备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不惜设计谋害,可见他对刘备的本质看得极为透彻。

六、张鲁:宁投曹操,也不投刘备

张鲁是汉末五斗米道的领袖,割据汉中多年。在曹操征讨汉中时,张鲁本有机会投奔刘备,但他却选择归顺曹操。张鲁的弟弟张卫曾建议投靠刘备,但张鲁却说:“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他对刘备的不信任。

张鲁后来在曹魏受到优待,而他的选择也证明了他的眼光。张鲁死后,被民间尊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成为道教的重要神明之一。

结语

刘备能在乱世中崛起,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他的“仁义”形象也并非毫无瑕疵。陈宫、赵云、庞统、吕布、周瑜、张鲁这六人,都或早或晚的看透了刘备的本质。他们或拒绝合作,或直言劝谏,甚至临终怒斥,都揭示了刘备权谋与虚伪的一面。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六人中,赵云、庞统、张鲁死后在民间被奉为神明,冥冥之中,这恰似众人对刘备虚伪的无声评判。

0 阅读:3
超级吧品小芝麻官

超级吧品小芝麻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