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少女9岁辍学,11岁投河自尽,重组家庭的孩子如何安身?

千灯的畔 2024-10-10 14:01:14

2023年10月26日的早晨,一名11岁的少女,选择死去。

少女名叫小杨,出生于商丘。

2021年,9岁的她,被接到了父亲再婚的新家,来到了杜集镇上学、生活。

半年不到,她便辍学在家干活。

这两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会让一位少女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上,在送完继妹上学之后,选择了投河结束生命。

这个疑问,引起了无数网友的揣测。甚至有网友说自己是他们的邻居,看到孩子常常被继母虐待,身上到处都是伤痕。甚至还被安排到工厂打零工,常常吃不饱,在厂里吃饭,狼吞虎咽的。事后,她的父亲在回应媒体时澄清,继母待她视如己出,不存在虐待的问题。这就令人费解了,谁家的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关怀,还会这么想不开?这不符合常理和逻辑,网友们根本不买账,要求相关部门查个水落石出,还孩子一个公道。纵使无法得知真相,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他人的不幸故事中,获取教训,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少女和往常一样,在别人家孩子还在鼾甜的睡梦中时,她便早早地起了床。她给继母帮忙,做好了早餐,叫弟弟妹妹起床,一起用餐。一想到爸爸和奶奶都在外辛辛苦苦地工作,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也没敢吃太多。饿肚子,成了常事。她心想,能快点长大就好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他们减轻负担。收拾好碗筷,继母带着弟弟去上幼儿园,她负责送妹妹去上小学。在别人还在学骑自行车的年纪,她却熟稔地骑上了小电驴。因为妹妹的学校离家里有一段距离,走路要40分钟,骑电车只要15分钟。她没有想过是否危险这件事情,只知道,早去早回,节约时间,能给家里多干点活。听说在大城市里,小孩子是不能骑电车的。但在这个小县城里,众人早习以为常,没有人会管你。

到了学校,她把妹妹放下,便想快点离开。她不想碰到以前的同学,更不想碰到老师。她对学校,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她也想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有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送着上学,她也想好好学习,成为家人引以为傲、可以向他人炫耀的孩子。但她不能,她只是一个会拖累人、没人要的孩子。这就是现实。如果我不在了,少养我一个,爸爸和奶奶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就会好起来了?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刚好路过每天必经的桥。她鬼使神差地掉了头,回到了桥上。看着哗哗地流水,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平静,竟觉得比起那个没有她容身之地的家,这里更像自己的归处。她脱下身上的衣服,这是他们花了钱给她买的,她不能弄脏了。爬上了护栏,她纵身一跃。坠落那一刻,她许了个愿:愿没有她的世界,会更好。

小杨的父亲在接到女儿投河身亡的电话时,脑子出现了一瞬间的空白。他不明白,那个昨晚还在跟他视频聊天,说一切都好的孩子,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就像他不明白当初她为什么要辍学那样。2017年的时候,他就和小杨的妈妈离了婚,孩子归他。可是,他一个粗枝大叶的老爷们儿,哪里能一边工作又照顾好闺女呢?所以,他把孩子交给了乡下的老母亲带。那时候虽然也苦,却从来没有听老师跟他说过孩子厌学,上课不专心,甚至还打瞌睡这种事情。直到2019年,他再婚了。对方和他一样,也是离异带着一个三岁的女儿。他想,她能够对孩子不离不弃,至少是一个很不错的、善良的女人。他虽然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原生家庭,但还是想尽力填补缺失。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好了,把小杨接了过来一起生活,在这边念书。而且,现在妻子也有了身孕,孩子过来了,还能互相有个照应,老母亲也能出来做点事儿,帮着补贴一些家用。毕竟,以他微薄的薪水,要照料一大家子,还是很吃力的。

原以为这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决定。不曾想,仅半年时间,就接到了老师的投诉,说孩子无心上学。小杨也说了,她不想上学,但她没说为什么不想。为此,他和妻子还为此苦恼了好久,苦口婆心地劝了她一段时间。奈何,孩子还是坚决地选择了辍学。那孩子不想上学,他能有什么办法呢?还能逼着她去上不成?反正女孩子最后都是要嫁人的,读太多书也没用。久而久之,一家人便习以为常,不再提起这件事情。但他真的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辍学、为什么自尽吗?他隐约知道答案,但他不敢去往里深想,更不敢承认。于是,他跟大家说,都怪自己给孩子的关心不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我们很难从继母的角度去推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像章子怡这样善解人意、和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的后妈,也有像《白雪公主》中,给白雪公主投喂毒苹果的后妈。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无法得知小杨的继母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个离异带娃的女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哪怕是为了再次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更好的生活,她也是必须重新组建家庭的。在网上,有一位重组家庭的妈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离异后带着一个儿子,和另一位离异后孩子归前妻的男士重组了家庭。刚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再婚的丈夫是个不错的人。虽然他没能常常去看望自己的女儿,但至少每个月都按时给抚养费。而且,对方也承诺,一定会对她的儿子,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一开始,他确实是这么表现的。直到属于他们两人的亲生女儿出生。他觉得她对自己的儿子更偏心,对他们的女儿不够上心。于是他提出,让她把儿子交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来养育,寒暑假可以偶尔带过来住一段时间。尤其,当女儿渐渐长大,男方考虑到孩子上学问题,建议她把原本打算给儿子的房子卖了,给女儿买个学区房。为了这事儿,他们愈吵愈烈,最终再次以离婚收场。小杨的继母,或许一开始也像上面这位继父一样,认为自己有能力把一碗水端平。奈何人心都能偏左,在时间与人性面前,她最初的想法不堪一击。

在离婚率越来越高,重组家庭也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像小杨这样重组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个来自重组家庭的朋友说:小时候,哪怕做了一桌子菜,她也不敢多吃,因为那不是给你做的;家里摆了零食和水果,她动都不敢动,因为生怕那不是给你买的;人人都夸她非常懂事,因为她根本没有可以撒娇任性的底气。如何让重组家庭的孩子更有信心和底气,弱化他们被父母婚姻的影响,身心更健康地向上生长,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应只是停留在脑子里、口头上,而应具体到我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上。爱是没有标准的,如果有,那就是当我们在对孩子说出那句“都是为了你,我才如何如何”之前,请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这是孩子想要的吗?在知乎上有一个引起众议的话题:打算重组家庭时,父母需要给孩子做怎样的心理建设?有个答主回答说,在做孩子的心理建设之前,父母更应该做好的是自己的心理建设。

正如小杨的爸爸和继母,他们在重建家庭时,是否会预想过孩子有可能会出现不适应、心理问题等情况呢?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和功夫去想这些精神层面的事情。他们的脑子早已被下一顿饭、下个月的房租和孩子的学费等现实问题充斥得满满当当的,无暇顾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生活的条件都没建设好的情况下,谈何精神、心理建设?难道问题到这里就无解了吗?难道没有条件我们就只能牺牲孩子的感受了吗?很多时候,我们活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而忘了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是社会的一份子。当我们真的遇到超出自己认知与能力范围内的困难时,应当向外、向上去寻求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学校、村委、妇联、公益组织等,都是我们可以求助的对象。只要我们对孩子的关注与爱足够强烈,只要我们的求助信号足够真诚,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的。最后,也希望社会与公益组织能够给到这些群体更多的关怀与帮助,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愿世上的孩子,不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都能够自由、健康、幸福地成长。

0 阅读:0

千灯的畔

简介:有用有趣有关,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