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芒星的忠诚护卫:“哈加纳”

奈何桥等你 2024-09-09 08:46:31

哈加纳”(Haganah),希伯来语中意为“防卫”。或许,在人们眼中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希伯来语单词。但对于以色列和犹太民族而言,这个词语在百年之前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作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手中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同时也作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在动荡的巴勒斯坦政局中成为了保护犹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后盾和犹太复国主义者“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底气所在。

如今,黄沙漫卷百年历史,吹尽狂沙,回眸中东大地,“哈加纳”正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证明了犹太人应得的军事荣誉。

目录(一)“哈加纳”的组建与集权化、正规化(二)二战犹太人武装力量的发展与行动(三)战后“哈加纳”的扩张与战争准备(四)战争前夕“哈加纳”的作战与以色列国防军的诞生

(一)哈加纳的组建与集权化、正规化

1920年春,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大批阿拉伯武装分子发动了首次反对犹太移民的“内比穆萨”暴动。阿拉伯人大肆破坏了耶路撒冷的犹太传统聚居区,巴勒斯坦北部的大批“基布兹”(Kibbutz,希伯来语意为“聚集”,即犹太集体农庄)也遭遇了袭击,大批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被杀。鉴于巴勒斯坦严峻的民族矛盾形势,建立一支属于犹太人的武装组织势在必行。1920年6月,各犹太复国组织召开会议并决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防卫组织。12月,这个名为“哈加纳”的准军事组织正式成立。

“哈加纳”标志

在“哈加纳”成立之初,其仅仅只是一个松散的地下组织,成员主要由不脱产的志愿者构成。“哈加纳”在巴勒斯坦境内依"基布兹”分布划分责任,各“基布兹”内的“哈加纳”成员结成“野战连队”(FOSH),自主负责各区警备。但从当时情况来看。由于自身结构性质和武器的获取难度。“哈加纳”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形成战斗力。

1929年再次爆发的希布伦屠杀事件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形势。阿拉伯人开始有计划地屠杀犹太人,而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却无能为力。直至从埃及和约旦紧急调动的军警赶到弹压后,事态才逐渐平息。英国当局“中立”和无能为力的态度迫使“哈加纳”必须加快形成战力,以期面对阿拉伯人暴行时得以自卫。作为形放战力的最重要步骤:合力内开始将各“基布兹”内成员分散的指挥权收归整体,但此时的集权行为尚未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机构或组织。除了组织结构上的细微变化,“哈加纳”还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如自外国偷运、贮藏武器并小规模自制手榴弹、子弹等军火,借以充实“哈加纳”战力.

但在“哈加纳”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成分和指导思想不同,“哈加纳”组织内部发生了分裂。1931年春,以雅博廷斯基为首的约100名右贤“修正派”成员因对左翼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掌控“哈加纳”指挥权以及“哈加纳”面对暴动采取的“克制政策”(Havlagah)不满而脱离“哈加纳”,转而重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准军事组织“哈加纳B派”。“哈加纳B派”的组织结构与“哈加纳”类似,领导人为前“哈加纳”耶路撒冷小组长亚伯拉罕·特霍米。但其成员战斗意志和纪律较松散的“哈加纳”更优。“哈加纳B派”不仅招收右翼成员,还吸纳了大学生和宗教人士,到1937年已发展约3000名成员。在特霍米带领其中约一半返回“哈加纳”后,雅博廷斯基于当年4月将其改组为一个新的组织,即“伊尔贡·兹瓦伊·卢米”(Irgun Zvei Leumi,希伯来语意为“民族军事组织”),简称“伊尔贡”或“伊兹尔”,领导人选定为摩西·罗森博格。伊尔贡组织内部不讲究阶级成分,并且有更严格的战斗纪律,作战形式也迥异于更多地作为负责警备的民兵性质武装的“哈加纳”。“伊尔贡”在实质上是一个恐怖组织,其时常主动向阿拉伯人定居点发动攻击。不过,由于伊尔贡最初的成员中包含大量来自波兰的犹太人,通过他们的联系,反犹的右翼波兰政府与伊尔贡形成秘密的交换关系。波兰向“伊尔贡”提供武器和军事训练。但作为交换,更多的波兰犹太人将会被送出波兰。因此,“伊尔贡”成员数量和军事素养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波兰犹太人也占了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伊尔贡”标志

雅博廷斯基

亚伯拉罕·特霍米

1933年起,随着希特勒政府上台及其反犹政策的推行,大量中的犹太人被迫开始逃亡。由于世界各国禁止犹太移民入境,而委任统治书中规突巴勒斯坦向犹太人开放。于是,犹太人只剩下了上海公共租界和巴勒斯坦两个选择。因而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入境数激增,1935年已达破纪录的6.5万人。作为回应,1936年起,阿拉伯人发动了长达4年的大暴动。以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成立的“阿拉伯全国最高委员会”为首,巴勒斯坦全境成立了大量“阿拉伯全国委员会”进行反犹活动。侯赛尼甚至发动了全国总罢工并以武装团体袭击平民、警察哨所、“基布兹”,破坏电话线、输油管道和铁路等基建设施。

但应对这般危机形势。“伊舒夫”(Yishuv,希伯来语意为“定居”,即犹太人社团)领导人本-古里安却向“哈加纳”下令,继续保持“克制政策”,不得进行报复行动。同时要求犹太企业要完全使用犹太工人并设立犹太港口以保护出口和移民,并敦促委任统治当局出面结束总罢工。

大卫·本-古里安

由于“哈加纳”在冲突中严守自卫,冲突并未演变为阿犹两族间的战争,而“哈加纳”却因为本-古里安这一明智决定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扩张机会。由于英国警力不足而基建设施频频遇袭,“哈如纳”由地下转入地上,成为委任统治当局的合作辅助警察“犹太护卫队”(Notrim),负责保护公路、铁路和输油管道等设施。哈加纳借此机会得以招募了3000余名编外成员。随着第一波暴动因英国驻加利利专员于9月被杀而于10月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武装镇压,委任统治当局要求“哈加纳”遣散其编外成员并交还武器。但正当“哈加纳”与英国人交涉时,新一波暴动于1937年爆发。截至1938年夏,又有415名犹太人被杀,而委任统治当局也一度失去了对巴勒斯坦农村的控制。在此情况下,“哈加纳”不仅继续得以以辅警身份展开警备和哨戒,而且扩充编外人员近2万人,委任统治当局也配发了武装。这时的“哈加纳”已经拥有了2万名正式成员和差不多等同的编外人员。1939年,“哈加纳”更是摇身一变,被委任统治当局组建为“犹太人定居点警备部队”,成为一个正规的且发展健全的准军事武装。

羽翼渐丰的“哈加纳”开始逐渐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虽然早在1929年起“哈加纳”就逐渐试图形成统一的集权领导,但此后10年间,各“基布兹”内的“哈加纳”成员依旧是各自为战。1939年9月,"哈加纳”在特拉维夫的犹大人社团内正式设立了“哈加纳”总司令部,由雅科夫·多利任总司令。不过由于多利的体弱多病,“哈加纳”实际的战斗指挥由作战部长伊加尔·亚丁代为负责。总司令部下辖技术、计划编成教育训练和指挥共4个组。除总司令部外,“哈加纳”还设置了隶属司令部的作战、侦察等职能部门。

雅科夫·多利

伊加尔·亚丁

除了指挥体系的改变,“哈加纳”组织内部也开始形成一些新的体系。1936年暴动后,“哈加纳”开始组建脱产的常备警备部队。首先组建的是伊扎克·萨德于耶路撒冷建立的“机动警备队”,其约为营级编制,下设连、排、班三个级别单位。1937年起,拓荒地区的犹太定居点和各“基布兹”共同组建了自卫团。1937年12月,由于规模逐渐壮大,“哈加纳”解散了原有的“野战连队”编制,扩充为约为营级的新的“野战部队”(HISH)编制。同时,“哈加纳”开始在周末和暑假对13~25岁的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1936年,热忱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者、英国陆军情报军官奥德·温盖特上尉调驻巴勒斯坦担任军事参谋。在观察了各“基布兹”的顽强的自卫战斗后,他认为“哈加纳”应当主动出击,尤其是在夜间。温盖特说服了驻巴勒斯坦英军总司令珀西瓦尔·韦维尔少将,由“哈加纳”成员和英国军人混编组建了一支“夜间别动队”用于“在夜间保护输油管道”。这支部队由温盖特负责训练。其训练强调机动性和快速性并重视情报和侦察。战术上,夜间别动队采取突袭、伏击以及快速脱离的游击战术。到1939年5月温盖特调往非洲之际,夜间别动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其战术思想和作战技巧。而到此时,“哈加纳”下属常备军单位,即机动警备队、自卫团和夜间别动队总兵力已达2000余人。

奥德·温盖特

珀西瓦尔·韦唯尔

除了武装部队外,“哈加纳”于1937年9月设立了情报部队”沙伊"(希伯来语意为“情报”)。其利用协助英国间谍破获阿拉伯暴动信息的机会学习谍报技术,几个月时间内发展了数千名成员。“沙伊”同时对英国人和阿拉伯人展开监视、监听,后来又专门增设了对“伊尔贡”的情报机构。1939年4月,“哈加纳”和“沙伊”以及部分各“基布兹”招募的成员组建了秘密移民机构“摩萨德-阿里亚-B”(希伯来语意为“B类移民机构”),简称“摩萨德”、其最初从事秘密的犹太移民活动,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间谍机构。

1939年9月,随着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陆爆发。而犹大人则在这动荡的世界时局之下走向不同的结局。在欧洲犹太人遭受无尽苦难之际,“哈如纳”又何去何以呢?

(二)二战犹太人武装力量的发展与行动

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如今早已是人尽皆知。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者而言,纳粹的暴行已经严重威胁了犹太人的生存。因此,他们暂时放下了因《麦克唐纳白皮书》而造成的与英国政府的嫌隙并希望与英国共同抗击纳粹。战争爆发之初,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发布声明,声称其将在战争中全力支持英国。就连已经展开反英恐袭活动的“伊尔贡”也发布声明,三年内将同英国当局拉保持停战状态。

除了政治上的表态,太批犹太青壮年开始报名加入英军。到1939年底的3个月中,登记报名的犹太人已达13万人,约占巴勒斯坦成年犹太男子的1/3。但英国人对于接收他们显得有些犹豫。1940年,英军甚至开始采取行动,搜捕犹太地下武装人员并收缴犹太人的武器。但由于隆美尔“非洲军团”攻势之下英军的节节败退,英军不得不放开限制。到战争结束前,大约3万名犹太人加入了英军,另有2万余人加入了定居点警备部队。

除了加入英国正规军的犹大人,“哈加纳”也开始积蓄力量。1941年,伊扎克·萨德以夜间别动队和机动警备队为骨干,加入部分“野战部队”中挑选中出的优秀者组成了新的“帕尔马赫”(希伯来语意为“突击队”)部队。“帕尔马赫”成立之初,其下辖约2000人,共编为6个连。指挥官为萨德,伊戈尔·阿隆担任他的副手。虽然帕尔马赫仍隶属“哈加纳”,但“帕尔马赫”与“哈加纳”不同,其是一支进攻性的战斗力量,并不坚持静态自卫式防御。“帕尔马赫”仍没有军衔、制服,也没有报酬。“帕尔马赫”的成员生存由“哈加纳”和各“基布兹”负责。不过,“帕尔马赫”成员的思想较为统一,基本由左翼社会主义者构成。

“帕尔马赫”标志

除了“帕尔马赫”,英国特种行动执行局(SOE)还直接挑选了一批犹太人空投至欧陆敌后战场参与情报和破袭行动。“帕尔马赫”成立后,他们立即投入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行动。“帕尔马赫”先于盟军打入两国收集情报并展开破袭,甚至爆破了的黎波里的炼油设施,还抓回多名维希法国俘虏。随后,盟军得以顺利进占两国。但此之后,英国人却过河拆桥,准备遣散“帕尔马赫”。但萨德通过将部队改组为一支兼职部队人而逃避了裁撤。

随着隆美尔的攻势,英国人重新扶持了“帕尔马赫”,由特种行动执行局提供武器和500人的经费。不过,“帕尔马赫”的实际规模已扩张到3500余人,分成9个连。“帕尔马赫”队员们没有报酬,只收取象征性的津贴,其来源则是英国当局配发的500人的经费。到1942年,几乎全部“哈加纳“优秀成员都加入了“帕尔马赫”。

“帕尔马赫”B连成员正在接受训练

在托布鲁克战役到阿拉曼战役的近1年时间里,“哈加纳”全体部队都处于紧张状态。英国政府原本建议犹太武装力量在德军攻入巴勒斯坦后转入地下,但“哈加纳”提出了“卡尔迈勒”计划。“哈加纳”准备在德军入侵前将巴勒斯坦犹大人全部转入以卡尔迈勒山、海法和阿克之间的谷地以及西加利利山脉构成的“大海法”地区,在该区域内确保一个沿海的小机场。“哈加纳”将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以及盟军的空运和海运获得补给,并利用盟军遗留的武器库坚持抵抗,形成盟军反击的桥头堡。此外,“哈加纳”成员还可以组织渗透、破袭以削弱德军战力。但在蒙哥马利挥师击溃隆美尔后,英国人再次放弃了犹太武装,“帕尔马赫”经费被断,武器也被收回。尽管“帕尔马赫”又成功盗窃军火库并重新拿回了武器,但“帕尔马赫”毕竟已无法作为正式组织而存在。

由于“帕尔马赫”陷入困境,而“哈加纳”内部的右翼势力认为“帕尔马赫”是左翼势力的“党卫军”而拒绝接纳他们。总司令部最终只得决定“帕尔马赫”转为不脱产的民兵组织,成员分散至各“基布兹”,每年2/3时间用于农业生产,剩余1/3时间用于训练并指导各“基布兹”的“哈加纳”成员训练。但部分“帕尔马赫”成员拒绝接受这一决定,他们离开了“帕尔马赫”,转而加入英军。到1942年底,“帕尔马赫”成员仅剩下800余人,编成6个连并分散至20余个“基布兹”。

但与此同时,加入英军的犹太人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对待。加入英军的犹太人最初被分散混编至各部队,但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希望英军直接像一战的“犹太军团”一样建立一支犹太人专门部队。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并坚持只能建立由1个阿拉伯营和1个犹太营组成的“巴勒斯坦”团。由于阿拉伯人对于参军没有反应,丘吉尔原则上同意了组建犹太军团,但殖民事务部却因顾及阿拉伯方面情绪而强烈反对。最终,由于长期无法讨论出结果,这一事务在1941年底已被基本遗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古里安通过发动美国和加拿大的犹太人向华盛顿提起诉求并借美国向伦敦施压后,英国最终于1944年9月同意了建立“犹太旅”。其主要由巴勒斯坦犹太人构成并加入部分欧洲犹太难民,兵力共约5000人。在战争最后阶段,犹太旅被投入南线意大利战场,负责后方警备。战争结束时,犹太旅随战线移动向北移驻奥地利-南斯拉夫边境地区。虽然在战争期间并没有太多实战机会,但犹太旅官兵们得到了难得的正规军事训练和宝贵的战争亲历体验,这也为未来的国防军奠定了基础。此外,部分犹太旅士兵还与“哈加纳”保持地下联系,组成暗杀小组处决参与杀害犹大人的德国军官。

在犹太旅组建的同时,“哈加纳”还颇具前瞻性地为未来作准备,设立特种部队并为未来军队训练基层军官。经过1年多的招募.“帕尔马赫”于1944年重新拥有了超过1000名成员,连队增加至8个,到1944年夏,“帕尔马赫”人数已增至1500人,编成3个营,每个管辖3个连。由于人数的回升,“帕尔马赫”开始组建新的单位。首先,“帕尔马赫”增设了一个约30人构成的参谋部。其次是3支地面特种部队,分别是在中东和巴尔干执行破袭任务的德国部、以色列边防部队的前身阿拉伯部和工兵部队的前身破坏部。此外,“帕尔马赫”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了“帕利亚姆”(即海上分队)和“帕拉威尔”(即空中分队),“帕利亚姆”和“帕拉威尔”即是未来以色列海空军的前身。“帕利亚姆”主要训练蛙人部队和运输、登陆舰只的舰员,以完全由犹太人控制的雅法港为基地。而“帕拉威尔”则伪装为一个飞行俱乐部,以滑翔机和轻型飞机(主要是“虎蛾”)进行初等和中等飞行教育。此外,“帕尔马赫”在1944年起已不止于作为特种部队存在,而是开始具备军官训练团的性质。除了体能训练、夜间行军和各类武器操作等科目外,“帕尔马赫”全员需接受指挥技术学习,为“哈加纳”作军官储备。

“帕利亚姆”标志

“帕拉威尔”领导人平卡斯·本-波拉特

战争期间的“哈加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武器,除了委任统治当局为编内人员配发的武器外,“帕尔马赫”还通过秘密渠道购得了叙利亚维希法军在投降前售卖的武器,德意军队在埃及、利比亚等地弃置的武器也被其偷出。但直到战争结束,“哈加纳“都相当缺乏武器已拥有5万余名成员的“哈加纳”只有6000支步枪、数百支冲锋枪和轻重机枪以及极少量轻型火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加纳”设法发展了小型兵工厂,即“塔阿斯”。战争期间,“塔阿斯”共生产了约20万枚手榴弹、数百门迫击炮和配套弹药,这批装备在后来的以色列独立战争中派上用场。

战争期间的”伊尔贡”依旧活跃,鉴于波兰沦陷,“伊尔贡”失去了武器装备和训练的来援。为了生存,“伊尔贡”在战前与“哈加纳“达成协议,“伊尔贡”同意转回“哈加纳”并在组织层面上接受其约束,但“伊尔贡”成员在组织内保持独立身份。1940年雅博廷斯基去世后,“伊尔贡”内部矛盾激化,以亚伯拉罕·斯特恩为首的数百名年轻人因主张英国而非德国才是犹太民族的首要敌人,于是他们分裂出“伊尔贡”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恐怖组织“罗哈米·黑尔兹·以色列”(Lohamei Herut Israel,希伯来语意为“以色列自由斗士”),简称“莱希”(Lehi)。斯特恩的纲领是协助纳粹占领巴勒斯坦,作为交换,德国停止迫害犹太人并将其送回巴勒斯坦。1941年,希特勒和斯特恩的代表在贝鲁特进行谈制,尽管没有结果,但这一系列举动使得“莱希”和“伊尔贡”获得了巴勒斯坦右翼犹太人的支持。

“莱希”标志

亚伯拉罕·斯特恩

尽管斯特恩于1942年2月在特拉维夫被英国军警击毙,但“哈加纳”、“伊尔贡”和“莱希”的矛盾已不可调合,三个组织间展开明争暗斗。1943年,斯特恩的早期追随者、“贝塔尔”组织的负责人梅纳赫姆·贝京随自由波兰部队抵达中东。旋即,他被推举为“伊尔贡”的新领导人,“伊尔贡”再次走上反英道路。因此,“哈加纳”与“伊尔贡”、“莱希”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梅纳赫姆·贝京

“帕特里亚”事件和“斯特鲁马”事件后,受极端民族主义影响,贝京于1944年1月公开宣布重新开展反英活动,“伊尔贡”和“莱希”重新开始壮大和活跃。但两个组织的过激手段仍然造成了极度恶劣的影响,1944年11月6日,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莫因被2名“莱希”成员杀死,引发了英国当局和犹太民众的剧烈震荡。为处理上述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哈加纳”派出由180名“帕尔马赫”成员和20名情报人员组成的别动队与英国警方合作,开展“狩猎季节”行动,剿灭“伊尔贡“和“莱希”,到1945年春,“伊尔贡”和“莱希”几乎全部高层被捕,贝京和一名助手侥幸逃脱。两组织虽然被迫转入地下,但组织并未在事实上被剿灭,他们只是更加隐蔽了。

二战期间犹太武装力量的活跃为未来的战争准备奠定了基础,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成功接受了军事训练或参与实战。“哈加纳”的努力,即将在未来的以色列独立战争中凸显出来。

(三)战后“哈加纳”的扩张与战争准备

战争结束后,由于纳粹的迫害,在欧洲的犹太人仅剩下了不到100万人。不过,由于在美犹太人强大的资源,以及全世界犹太人的团结,犹太复国运动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哈加纳”在战争结束后与尚未解散的犹太旅成员一起,将滞留欧洲的犹太人秘密转移至地中海港口,然后由“帕利亚姆”秘密运至巴勒斯坦登陆。在二战结束到1948年5月战争爆发的3年间,“哈加纳”共偷渡7万余名犹太人前往巴勒斯坦,但这在并没有明显改变巴勒斯坦境内的阿犹实力对比。1946年夏,犹太旅解散,绝大部分成员返回巴勒斯坦并加入“哈加纳”。

仅管战争期间“哈加纳“成员一度多达5万余人,但由于战后阿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5万余人的战斗力参差不齐,实际可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超过一半。为此,“哈加纳”进行了组织内的重组。本-古里安认为对付阿拉伯暴民的警备和游击部队在面对阿拉伯国家的正规军时已力不从心,于是,“哈加纳”以“野战部队”为基础,开始组建正规的野战军。到1947年夏,“哈加纳”正规野战兵力已达1.2万人,其中15个连4500 人被统一整编为4个地区预备旅,其余部队暂时以连为单位,担任所在地区的警备。此外还有“帕尔马赫”的3000人以及“伊尔贡”、“莱希”的共3000余人也可投入作战。

“哈加纳”尝试组建正规军的同时,地下活动仍在持续活跃。“哈加纳”转变了与英国合作的传统观点,认为其有必要对英国人实施打击,于是,1945年10月25日,“哈加纳”、“伊尔贡”“莱希”达成三方协定,共同组建一个新的联合军事组织“希伯来抵抗运动”。由“伊尔贡”、“莱希”全部成员以及“帕尔马赫”的50个别动队800人构成。他们对巴勒斯坦基建设施展开破袭,“帕尔马赫”的别动队对153个铁路要点展开破坏,“伊尔贡”摧毁了洛德的铁路设施和火车站,“莱希”也发动了对海法炼油厂设施失败的爆破,“帕利亚姆”也展开行动、派出蛙人炸沉了3艘英军巡逻艇。由于工党内阁对11月成立的“英美调查委员会”于1946年4月作出的“10万名犹太集中营幸存者前住巴勒斯坦”决议持暖昧的反对态度,“希伯来抵抗运动”开始实施报复行动。早在2月20月,他们就炸毁了海法的一座皇家空军雷达站,22日还袭击了警察部队的营地,23日他们又潜入特拉维夫机场并炸毁了15架飞机。6月报复行动进入高潮,6月17日夜,“帕尔马赫”别动队一夜之间破坏了10座巴勒斯坦境内的桥梁,严重影响了英军交通。

由于“希伯来抵抗组织”的活动,英军派出第6空降师在装甲部队支持下展开大搜捕。除本-古里安、“哈加纳”总司令摩西·斯奈等少数几人外,犹太办事处、“伊舒夫”和“哈加纳”的主要领导几乎全部被捕,关押在提伦特监狱。此外,英国人还收缴了各”基布兹“内的33个军火库中的325支步枪、10挺机枪 、96门迫击炮和42.5万发弹药。

鉴于“希伯来抵抗运动”的行动已经严重妨害了犹太复国的整体战略,而且英国人的反扑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摩西·斯奈在搜捕中下令“哈加纳”立即停止袭击,并解散了“希伯来抵抗运动”,随后他便辞去“哈加纳”总司令一职出逃以躲避追捕。此后,“哈加纳“停止了类似的恐怖袭击,但“伊尔贡”和“莱希拒绝接受命令并继续展开行动,“哈加纳“无法约束他们,只得自行整理情况。

此后1年半的时间,直到1947年11月,“哈加纳“都没有更多值得一提的作战行动.但”哈加纳“在此期间招募兵力,储备军火为战争做好准备。

1947年,正在接受训练的“哈加纳”成员

1947年11月29日,身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正式通过。犹太人很清楚阿拉伯不会接受协议于是继续积极扩车窗战。决议中规定5月14日24时前英军将全部8万年队、1.6万警察以及侨民撤离巴勒斯坦。“哈加纳“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战争爆发的标志。于是,决议下达后,犹太代办处对全国犹太人展开动员,同时对“哈加纳”进行正规野战军的改组。“哈加纳“总司令部仍以原有“野战部队”为基础,将“哈加纳”全部野战军兵力重新整编为6个3000~4000人的旅。1948年3月,“哈加纳”野战兵力已达2.1万人,到5月15日战争爆发时已有3万人。这些部队编成了6个野战旅、1个机械化旅和“帕尔马赫”2个旅以及其他诸兵种单位。

“哈加纳”整编后,军官需求激增。幸而二战时“哈加纳”的远见,部分“帕尔马赫”成员被调至各野战旅担任基层军官,加上犹太旅解散后的各级军官以及”哈加纳“自身已有军官,野战军的组织架构很快得到保证。另外,虽然在开战前夕得到装备补充前其装备都比较匮乏,并且“哈加纳”的兵力也比较弱小。但这些“哈加纳”成员的战斗意志和训练水平都比较高。

截至5月15日战争爆发,“哈加纳”正规部队兵力如下:

“帕尔马赫”(辖第10”哈雷尔”旅、第12“内格夫”旅) 4000人

第1“戈兰”旅 4095人

第2“卡梅尔”旅 2238人

第3“亚历山德罗尼”旅 3588人

第4“基里亚蒂”旅 2504人

第5“吉瓦蒂”旅 3229人

第6“埃齐翁”旅 3166人

第7机械化旅 2000人

“帕拉威尔” 675人

“帕利亚姆” 不明

直属炮兵 650人

直属工兵(“帕尔马赫”破坏部) 150人

警卫部队168人

运送部队 1097人

训练部队 398人

新兵(训练中) 1719人

“哈加纳”各旅部署位置示意图

“哈加纳“人员扩充的同时,犹太代办处也想方没法为”合加纳”筹集 武器装备。早在1945年7月,犹太代办处就派人在巴黎设立了一家经营农 产品和药品的公司,随后,以该公司的名义,犹太代办处成功自捷克斯洛伐克购得4.5万支步枪、200挺机枪和500万发子弹。但这批武器暂时无法运入巴勒斯坦,便暂存捷克斯洛伐克的仓库。

除了捷克斯洛伐克,犹太代办处还向其他国家求购武器。但到1948年1月时,犹太代办处资金已经告罄。为此,亚伯拉罕·梅厄专程奔往美国,通过她在美国犹太联合会令人声泪俱下的演讲和反复游说,梅厄带着5000万美元返回巴勒斯坦——而实际上,犹太代办处告诉她只需2500~3000万美元即可。

利用新的资金,1948年2月起至开战前犹太代办处自捷克斯洛伐克再购关了价值1228万美元的装备,包括2.4万支步枪、5000挺轻机枪、200挺重机枪、5400万发子弹以及25架Bf-109战斗机。

1948年4月1日,“诺拉”号运输舰将首批捷克斯洛伐克军火运抵海法港,包括4500支步枪、200挺机枪和500万发子弹。同日,犹太代办处又雇佣了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C-54运输机,从捷克斯洛伐克空运200支步枪和400挺机枪到特拉维夫。4月3日,一批迫击炮、野战炮、坦克、装甲车和战斗机经海路运抵海法。此后,大量武器陆续自海外运抵巴勒斯坦并配发至“哈加纳”。

除了向海外购买军火,“哈加纳”的小型兵工厂“塔阿斯”也伪装成纺织厂秘密地继续生产军火。尽管由于英方的管控严格和技术问题,其生产规模较小,质量也略有瑕疵,但也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5月15日开战时,“哈加纳”拥有的武器装备如下:

步枪2.2万支(主要是Kar-98K)

机枪1550挺(主要是MG-34)

冲锋枪1100支

3英寸迫击炮195门、2英寸迫击炮682门、自制“戴维”迫击炮16门

反坦克炮86门、65mm野战炮5门、高射炮24门

“克伦威尔”坦克2辆,“谢尔曼”坦克1辆,其他装甲车120辆

“奥斯特”侦察机19架,RWD-13侦察机2架,“红运”式飞机2架,其他5架

加装机枪的登陆艇3艘

就这样,历经16年磨难,“哈加纳”终于成长成了一支正规的野战军力量,并做好了战争准备,而“哈加纳”16年的血泪与汗水,即将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以“独立”之名,化作捍卫六芒星的惊人战力。 (四)战争前夕“哈加纳”的战斗与以色列国防军的诞生

1947年巴以分治决议通过后,阿拉伯世界拒绝接受该协议,在侯赛尼“阿拉伯最高委员会”的领导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国总罢工。随后,在海法、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等大城市发生大量恐怖袭击。“伊尔贡”、“莱希”与阿拉伯武装分子互相报复,局势再度混乱。

1948年1月10日。法兹·考克吉率领“阿拉伯解放军”一部约900人自叙利亚边境侵入并大肆袭击各“基布兹”,英军选择按兵不动。无奈,“哈加纳”只得自卫还击,最终将其击退。随后,侯赛尼又率“救世军”一部约1000人袭击耶路撒冷以南25公里的“基布兹”,“哈加纳”则派遣30余名“帕尔马赫”成员趁其不备时在各处要点伏击“救世军”,侯赛尼被迫撤退。此后,各种恐怖袭击层出不穷。当时,巴勒斯坦境内已有67.5万犹太人,其中特拉维夫约15万,耶路撒冷约10万。海法约8万,其余犹太人则分布在各“基布兹”。在上述三座城市发生了大量暴动,自1947年11月到1948年3月,犹太人已至少死伤1200余人。进入4月后,由于英军开始陆续撤离,各方武装的交火也越来越频繁。

耶路撒冷大约有10.3万犹太人,大约10万人住在新城,其他人则住在老城。但由于耶路撒冷的犹太区与阿拉伯区无论新、老城区都是分开的,这就造成了耶路撒冷城的犹太人被迫与犹太人的控制区域分割开来。加之阿犹矛盾,阿拉伯人拒绝向犹太区提供物资。于是,耶路撒冷的10万犹太人完全依靠长70km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进行补给,围绕这条公路的归属权以及对城内犹太人的补给,“哈加纳”与阿拉伯人展开了数次攻防,而在其他方向也发生了不少激烈的战斗。

4月1日,“哈加纳”下达命令,决定于4月5日夜发动“纳赫肖恩”行动,打通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并以卡车队向城内输送物资。行动由伊扎克·拉宾指挥的“帕尔马赫”第10“哈雷尔”旅负责,该旅当夜即打通了公路。随后,250~300辆不等的卡车车队往返于公路之中,连续进行了6天的运输。但4月18日起,考克吉“阿拉伯解放军”一部自杰宁来援后,阿拉伯联军重新向“哈雷尔”旅的主阵地斯科普斯山上的哈达萨医院和希伯来大学以及新耶路撒冷发动总攻。当日晚,哈达萨医院失守,而院内未撤走的77名医生和护士被全部杀害。由于“哈雷尔”旅陷入苦战,“哈加纳”总司令部立即命令萨德亲自率“帕尔马赫”支援。尽管“哈加纳”守住了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冷的阵地,但4月20日,一个由35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途径耶路撒冷附近山地时还是遭遇了阿拉伯军队的伏击。虽然耶路撒冷城内的“哈加纳”及时赶到,击退了阿军并掩护车队到达,但公路还是被阿军切断了。

伊扎克·拉宾

4月20日,负责巴勒斯坦北部军事管制的英军第6空降师在海法完成集结,随后师长斯托克韦尔少将向阿犹双方通报了撤离意图。“哈加纳”总司令部为夺得对海法阿占区的控制,命令第2“卡梅尔”旅在英军撤离后立即发动进攻。21日拂晓,在英军尚未完成撤离的情况下,“卡梅尔”旅兵分多路对海法阿占区发动进攻。“哈加纳”准备兵分三路,各夺取一处阿军阵地,但阿军得到了城内强大的炮火支援,加之英军发出警告,萨德的进攻未能成功。25日,萨德与拉宾集结兵力后发动总攻,成功攻占了大半个城市,但此时,英军要求“哈加纳”立刻撤出占领区,但萨德予以回绝。26日下午,为确保阿拉伯人不能吃亏,英军出动1个步兵营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与阿军一同反冲击。“哈加纳”不敌,即在短暂还击后撤回斯科普斯山和新耶路撒冷的主阵地。

休·斯托克韦尔,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为联军陆军总司令

与此同时,北方战线也在激战。为确保与东北加利利拓荒区的联系,“哈加纳”总司令部认为必须确保萨费德。萨费德城镇内居住了1万犹太人和1.5万阿拉伯人,因英国驻军较少,阿拉伯人时常发动袭击并在袭击中占据上风。4月15日,英军自萨费德撤离后,阿拉伯人就占据了英军营房、工事和警察署。“哈加纳”第1“戈兰”旅一部当即向警察署发动进攻,但未能得手。“哈加纳”总司令部得报后即制定了“伊夫塔”行动计划,要求“哈加纳”部队在英军撤离东加利利后夺取阿军占据的阵地,然后依照其地形立即构筑面对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新阵地并确保周边公路安全。28日,伊加尔·阿隆率“帕尔马赫”1个营、“戈兰”旅1个营和当地“哈加纳”警备部队在城外集结。英军自东加利利撤离完毕后,阿隆所部立刻发起了进攻,历经3天激战,“哈加纳”在5月1日完全攻占了警察署和周边的阿拉伯人村庄。5月3日,“帕尔马赫”又1个营的兵力前来增援,阿隆即调整部署,在5月5日夜间开始攻城。但由于阿军的顽强抵抗,“哈加纳”于6日夜暂停进攻。10日夜间,阿隆亲率“哈加纳”冒着大雨再次展开夜间攻城,这次他终于突破了阿军防御并展开逐屋巷战。11日拂晓,阿隆所部占领了3个据点作为立足点继续巷战,最终在12日攻占了萨费德全城。

摩西·达扬、伊扎克·萨德和伊加尔·阿隆

在“伊夫塔”行动的同时,“哈加纳”总司令部准备再次尝试打通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于5月9日发布“马卡比”行动计划,第5“吉瓦蒂”旅按照命令赶往耶路撒冷,与萨德、拉宾会合。14日,“哈加纳”再次发动进攻,在攻占阿特伦的阿军阵地后,再次打通这条公路。

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发表了以色列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以色列复国。5月15日,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全境兵分多路开展进攻,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而依照本·古里安的复国令,“哈加纳”原地改编为以色列国防军。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和第一次停火期间,“哈加纳”的改组陆续完成,各旅编成与“哈加纳”时期别无二致。不过,开战后国防军又新设了第8装甲旅、第9“奥德”旅、第16“耶路撒冷”旅和“帕尔马赫”第11“伊夫塔”旅。

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复国

1948年6月,以色列国防军高层

作为一支正规的国防军,以色列国防军较“哈加纳”有了更多变化。

在军队基层结构上,以军采用了英国式军制,设置了完善的军衔和军衔薪金支付并开办了专门的军官食堂,对基层官兵也设置了惩戒令以纠正纪律。6月28日,全部“哈加纳”成员,大部分“伊尔贡”和“莱希”成员共同进行了以色列国防军陆军对国家的效忠宣誓,以色列各种武装力量基本得到了实质性统一。

在军队整体结构上,国防军设立了新的军区制度,第一军区(北部军区)负责加利利和萨玛里亚三角地带面对的北方边境,第二军区负责萨玛里亚三角地带面对的东部边境,第三军区负责特拉维夫-耶路撒冷西域及两城之间的公路警备,第四军区(南部军区)负责内格夫沙漠。

在高层指挥机构上,以色列国防军基本承袭自“哈加纳”。不过因军队性质的不同意见,原“哈加纳”总司令拒绝了国防军司令之职,国防军总司令则由本·古里安兼任。国防军总参谋长为雅科夫·多利准将、作战部长为伊加尔·亚丁准将。另外,国防军以“帕拉威尔”为基础建设了空军,伊斯雷尔·埃米尔准将就任司令。“帕利亚姆”则于第一次停火结束后不久改组为海军,司令为格尔顺·扎克(无军衔)。空军主要由购买的德国遗留战斗机和英美等国秘密购买的飞机构成,“帕拉威尔”遗留的老式教练机和轻型飞机仍在使用。海军除了自行改装、加装武器的小型舰艇外,也陆续购买、缴获了一批巡逻艇等,虽然十分弱小,但也已经初具规模。

伊斯雷尔·埃米尔

格尔顺·扎克

就这样,“哈加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重新以以色列国防军的姿态出现在巴勒斯坦。从1920年12月到1948年5月这18年的奋斗,“哈加纳”从战火与动荡中一路走来,在捍卫六芒星的旗帜的奋斗中铸就了一支弱小但坚定的正规野战军事力量。

0 阅读:18

奈何桥等你

简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