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非遗手艺人夫妻:泥土情深,爱筑瓦猫

开屏新闻 2024-08-10 22:55:19

近年来,瓦猫手作风靡“小红书”,在旅游名城大理,各种瓦猫工作室也不断吸引着游客和市民的到访。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室中,有一间藏于喜洲古镇内的作坊,十分特别。如果你走进去,压根感受不到商业气息,大大小小的瓦猫半成品、成品在晾晒、陈列,藏于多肉植物间,仿佛在无声欢迎你。

相比于别处,大理的瓦猫更“猫”一些,偏可爱的画风。丰富的形态各异的瓦猫中间,有一对“爱情瓦猫”,合在一起是一只瓦猫,分开也是瓦猫,生动且特别。

制作出他们的,是这间作坊的主人——大理“泥人苏”夫妻俩。

在泥土中,他们找到了家,也找到了爱。

时值七夕,带你听听他们的故事,一个关于手艺与爱情的故事。

泥土中的家族传承

迈入“泥人苏”瓦猫小院,不同于喜洲古镇的热闹,这个院子里很安静,时而有风吹过,好听的纸卷响声、植物叶子的沙沙声,和着泥土放在案板上的沉闷声音,仿佛合奏了一首治愈的乐曲。

泥巴在苏龙祥的手间穿梭,他的技法娴熟,且很稳。似乎是顷刻之间,瓦猫的耳朵就出来了,不一会儿眼睛也长出来了。

苏龙祥是大理凤仪镇人,1974年生。他家三代人,都从事泥塑、面塑。没有学过一天正统的美术,他们的起形、雕刻功法都在身体里,像肚子里揣了3D建模的机器。

六七岁的年纪,苏龙祥便跟随爷爷学玩泥巴。有时候顾不上吃饭,不是忘了吃,就是边吃边做,泥土的芬芳与家常菜的香味交织在一起。

母亲是个朴实的农民,不会泥塑手艺,但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父亲。

耳濡目染,父母的爱情如同手中的泥塑,朴实无华却又坚不可摧。这份家庭的温情,如同滋养手艺的土壤,让苏龙祥的手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所取得的成绩,和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苏龙祥说。

瓦猫,只是苏龙祥的一块业务。1994年以来,他创作泥塑和面塑作品近23000件,在云南省内承担并主持设计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县望江楼及昭通市鲁甸玄天观、大理张家花园、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永平博南古道博物馆等名胜古迹的修复及再建工程,还曾在各级举办的雕塑赛事中多次荣获金奖。

岁月流转,26年的光阴流过,苏龙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些“泥巴”,将200余名学徒也引入这门“玩泥巴的艺术”。

掩于瓦猫中的情深意长

苏龙祥的妻子洪霞,是一位面塑的传人,自幼就爱绘画、捏面人。她的双手如同拥有魔法,能将面团变幻成世间万象。她的作品,《白族三道茶》《南涧跳菜》《祥云小炉匠》,每一件都承载着她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以前只知道做手艺,不知道怎么把工艺品卖出去,也踩过不少坑,吃过不少亏。”洪霞回忆。

曾有一次,一位异乡人来找夫妻俩批发产品,说要卖到一线城市去。没想到,货一交,对方仿佛人间蒸发,再也联系不上了。货款两空,让人又委屈又无奈,因为手作的工艺品,需要长久的功夫才能做出来,那期间工人们的工资开销,夫妻俩只好自己赔上。

“学好手艺得先学会做人,这是好手艺的‘药引子’。”丈夫苏龙祥总是这样说。每次说起,他的表情总透着郑重和严肃。

“一些商业性的事,他做不来,我就来担着,就让他做自己爱做的好了。”妻子洪霞笑着说。

夫妻俩是青梅竹马。家里琐事主要由妻子操持,对丈夫这份无言的爱,化在每天的衣食住行里。

2016年,苏龙祥到洱源帮当地老百姓制作佛像,偶然认识瓦猫,并对瓦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3年多的时间,他走访了大理州的部分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了较为全面的瓦猫资料,对大理白族瓦猫有非常独到的了解和研究。

爱情瓦猫,就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

苏龙祥告诉开屏新闻记者,关于爱情瓦猫,还有个浪漫的故事。每年火把节前,彝族的少男少女有定情的,便会各自亲手做一只瓦猫,两只瓦猫放在一块儿。等火把节开始,火塘燃烧起来,便放入瓦猫烧制。等火把节过完,瓦猫一般也已经烧制成形。

随着光线的变化,夫妻俩设计的爱情瓦猫闪烁着流动的光泽。在他们的手中,瓦猫不再是简单的泥塑,而是情感的载体,是爱情的见证。

这对瓦猫,一雌一雄,相依相偎,它们的眼神中仿佛有着千言万语,诉说着苏龙祥与洪霞之间的情深意长。他们俩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手艺路上的同行者。他们的爱情,如同他们共同创作的那对爱情瓦猫,静默而坚定,守护着彼此,也守护着这份传承。

在他们的世界里,手艺与爱情早已融为一体,共同编织着生活的美好。

创新中的坚守飞翔

时代在变,既要迎合市场,也不能丢失本心,他们也经历过迷茫。

“手艺人变成了销售者,其实还是需要适应这个身份转变的。怕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以前可能就是比较单纯地希望你能懂得瓦猫背后的含义,现在觉得,其实顾客来消费就是对你的肯定,他们会明白的。”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品牌、注册商标,变成大家熟知的“泥人苏”,这个过程花了好几年。

他们不仅守护着传统,更在创新中寻找着手艺的新生。

手艺人夫妻俩出资创建了“大理民俗文化(瓦猫)研究基地”,这些地方,既是手艺的传承地,也是文化的交流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听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把瓦猫的造型作了创新。

在他们的努力下,瓦猫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300多种瓦猫款式,从传统的屋顶守护神,到现代的首饰、茶具、装饰品,瓦猫的形象在创新中得以延伸,市场也因此而广阔。

他们的女儿苏悦和女婿潘星伟,也投身于这门手艺,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

手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现在很多人来学习制作瓦猫,都很爱来苏龙祥这里。来研学的孩子们说,“苏老师可以讲出很多别处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以前,是因为热爱,为了生活、吃饭。以后,是为了传承。”如今,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使每一件泥塑作品都神形兼具,利用泥塑技艺更好地传播大理各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苏龙祥一直在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事情。

他们的手艺,如同这片土地上的“风花雪月”,吐故纳新是底色,既有传统的韵味,也有创新的活力。

他们的爱情,如同那对瓦猫,静默而坚定,无论风雨,始终相依,守护着彼此,守护着这份来自泥土的深情。

如今,“泥人苏”瓦猫小院共计有11名员工,苏龙祥一家人都在做这项他们认为很有意义的事业。从12岁到40多岁的,每个人都在为这门手艺付出着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一心系传承”的信念。

开屏新闻记者马雯摄影报道

一审何晓宇

0 阅读:36

开屏新闻

简介:让新闻有温度,给读者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