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忌,一年顺利”,端午将至,“3忌”指的啥?建议早准备

月下词 2024-06-09 20:39:34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端阳节,其历史悠远,文化意蕴深厚,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记忆。端午之名,源自古代天文中对夏至前后阳气上升至极点的描述,"午"在十二地支中代表正中,"端"则有初始之意,故端午即初夏之正中,象征着一年中阳气最为鼎盛的时刻。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忧国忧民,于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百姓闻讯,划舟相救,抛粽入水,以喂鱼虾,免其噬屈原之躯。唐人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一传说赋予了端午节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

端午节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以前,其原始形态可能与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关,人们通过龙舟竞渡来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已有端午习俗的零星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已较为普遍,如南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了端午节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用以避邪防疫。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宋代黄庭坚的《浣溪沙·端午》词云:“画作端午景,胜游赤壁风。”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壮观场景。

食粽之习,始于对屈原的纪念,粽子不仅美味,更蕴含着人们对先贤的追思和对家国情怀的颂扬。此外,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洗兰汤澡等习俗,皆寓含着古人对健康、吉祥的祈愿,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端午节,它跨越千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如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田,让我们在品味传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古民间就有俗语说,“端午三忌,一年顺利”,端午将至,“3忌”指的啥?建议早准备!

一忌:言不吉,忌说“快乐”

端午非同寻常,此日阳气至极,阴气亦潜伏其间,古人视之为“恶月恶日”。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因此,端午之时不宜轻易言“快乐”,恐触霉头。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所写:“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诗句虽未直接言忌,却以美好的愿景替代直白的祝福,体现了端午时节言语间应蕴含的吉祥与婉转。

二忌:远行与冒险

端午之日,古人认为天地间阳气过盛,易生不测,故不宜远行或从事危险活动。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日之午前为‘天中节’,宜祀先。午为阳辰,当避。”此忌讳与杨公十三忌相合,提醒人们在这样的日子应守静避祸。古诗云:“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虽描绘了端午的明媚风光,却也隐含着不宜远游的意味。

三忌:涉水游泳

端午时节,民间有谚语云:“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端午节的水。”此言警示人们端午不宜游泳戏水,以防不测。古时认为,端午是“水鬼”出没之日,且此时水温较低,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宋代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虽未直接提及水忌,但艾草与粽子的习俗,正是为了驱邪避疫,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端午期间保健防病的重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4 阅读:618

月下词

简介:月光之下,临摹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