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表达自己感情专一时,总喜欢用一些外物的比喻,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类的。可实际上,动物之间真的有“爱情”吗?相信大部分都是没有的,在一起只不过是为了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罢了。
可是,从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来看,动物们完全可以选择更简单的无性繁殖或者是孤雌繁殖,既然这样,为什么它们还在不知道生殖繁衍秘密的情况下,却有着两性生殖行为呢?到底是谁在操纵这一切?
生殖方式有选择人类作为一种典型的哺乳动物,都是经过父母的结合之后才诞生的。所以在处世未深时,我们便以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遵循有性生殖的机制,必须要“男女搭配,才能诞下后代”。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显然不是,自然界当中有不少生物会采取无性生殖的方式来繁衍后代,这种生殖方式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配对结合,只要有母体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优点像是“克隆”,像莲藕、土豆、菌类等都会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诞下后代。
不过在多数人看来,植物与动物不同,毕竟它们没有动物“智商高”。那么,有没有利用无性生殖的动物呢?
还真有,像水母、科莫多巨蜥、黑鳍鲨、沙原鞭尾蜥等动物都会使用无性繁殖的方式。无性生殖是一种非常迅速且风险较低的繁衍方式,选择无性生殖不仅不用面临“找不到对象”的困境,还能自己挑选合适的时机产下后代。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深陷“相亲泥潭”的人表示,无性生殖也太省事了,假如人类也采取这样的生殖方式,那就不存在“单身狗”了。确实,单从无性生殖的优点来看,它对于生物来说十分有利,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动物依旧有两性生殖行为,选择了有性生殖呢?它们这种行为在被什么操纵着?
“三大机制”操纵动物的两性生殖行为首先,从“生理”角度来说,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身体当中都存在着“激素”。当春暖花开时,动物们体内的“激素”就会开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大脑会发出“快去找对象”的指令。
至于为什么每种动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激素波动的情况,是因为潜在的基因控制。虽然大家看起来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但是却无法逃过基因的控制,所以基因会按照既往这个种群的繁衍历史,告诉动物哪一时期才是繁殖的季节。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无欲无求”的动物们,就会表现出极度渴望拥有两性生殖行为,这是它们开始向往“爱情”了吗?显然不是,只是激素在背后操纵它们这么做罢了,当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之后,想必“情爱”在动物的眼中都是浮云过眼,完全没空搭理。
其次,从“传承”的角度来说,自然界中的动物不论是“单亲妈妈独自带娃”还是“恩爱父母共同养娃”,它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向后代传递有关如何进行两性生殖,何时开始两性生殖的问题。
所以,别看动物不像人类社会这样,有书本、网络将知识进行传承,它们还是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把应有的技能都教给后代。这样来看的话,其实动物界的启蒙“性教育”开始的还是挺早的,相较于人类而言,动物幼崽应该都会更加“早熟”一些。
最后,就是两性生殖行为让动物们尝到了“甜头”。按照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来看,自然界各种生物在漫长的繁衍过程当中,会自动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一些东西,然后带着这些“优势”接着走下去。
而两性生殖行为虽然看起来非常的费时费力,但是经过实践之后,产生了某种“效益”使得动物认为选择它会为种群和进化带来好处,因此就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样来说的话,动物们到底尝到了什么样的甜头?有性生殖具备怎样的优势呢?
有性生殖具备的优势咱们在前文中说了,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其实曾经都有机会选择到底要使用什么样的生殖方式去繁衍后代。大部分的植物选择了没有风险且产量巨大的无性生殖,人类和绝大多数动物则选择了看起来更加耗费时间且风险巨大的有性生殖,这样一对比,咱们是不是选错了呢?
当然没有选错,因为动物和植物相比,其身体结构更加复杂,细胞也多了很多倍。所以想要创造更加复杂的个体,仅靠无性生殖的“复制粘贴”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动物选择了有性生殖。
还有科学家指出,有性生殖其实能够促进遗传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进化速度就会大幅提升。确实,想象一下,像土豆,这么多年依旧是那副模样,毕竟繁衍后代的活动都是“复刻”,所以想整出什么具有创新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因此,再提到有性生殖优势的时候,科学家总会提到“遗传重组理论”。该理论认为,两性生殖细胞的交流,可以使得“基因组合”更加多样,这种多样主要是针对多变的环境的。
咱们总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性生殖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顺势而变”,虽然这种改变不是立即就能达成的,但是在观察整个物种进化的进程时,我们也不可能只看某一个节点。所以只要没有灭绝,最终依旧存活于世,那么就说明这种生殖方式是有利的。
此外,有性生殖对于“有害基因突变”来说也具备优势。简单来说,如果只是复制粘贴自己的基因的话,那么有害的那一部分将会长期存在。而利用有性生殖的话,就有机会清除基因组当中的“bug”,使得个体进化得越来越优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俄罗斯科学家曾计算过,由于无性物种对不利突变的积累作用,每代出现一个不利突变就足以让有性物种占据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动物不怕麻烦一直选择有性生殖的方式,肯定是因为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尝到了这种生殖方式带来的优势。显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既省时又高效”的生殖方式,有舍就有得,但是为了提高种群质量,牺牲掉部分时间算得上什么呢?
那么,动物面对有性生殖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性选择呢?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怎么找对象的?
动物的“性选择”对于动物是如何进行性选择的,达尔文还专门写过《进化论和性的选择》来进行阐释,在其中它提到动物会选择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配偶,换句话说就是,“爱美之心,动物也有”。只不过不同物种之间对于美的定义不同,就像雌性孔雀喜欢花里花哨的雄性孔雀,可这种孔雀在人类看来那就是“中看不中用”。
交配前的性选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比如观察体型、外观等等。千万别觉得动物傻,它们在繁殖季节会选择更加强壮的雄性,以此让自己的后代继承优良的基因。
此外,千万别觉得找到对象完成交配就万事大吉了。毕竟根据观察,动物在交配后、成功受精前依旧有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