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文人的迁徙,是“活力”这种东西的发动机。
即便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在老城区、老街区的居民,要换大房子;为了好的学校,多少人要择校;为了工作的便利,要搬一个家……人们有太多理由要离开、要腾挪。
十年间,城市猛烈扩张,多少人离开老屋,离开户口簿上住址对应的那栋房子。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个较为瞩目的数字是这样的:在人户分离的将近4.9亿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有1.1亿还多,而这个数据与2010年的六人普相比,增加了7千多万人,增长率达192.66%。
真是城市狂飙的十年。
2010年到2020年,六人普到七人普,大大略略十年光影,中国人潮如海,南下东进。在他乡和故土之间,有些人,犹疑摆动,终为过客;有些人,一刻不歇,终于圆梦。
这十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5亿人,增长69.73%,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大幅上升,中部、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滑,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愈发明显。
拉长历史坐标系,这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一次大移民,其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重构。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以2010年为起点,做一个观察的段落。
2010!
中国首次感受到全面的、深刻的用工荒,恰恰是2010年!
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工荒”沸反盈天,之前的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的缺工现象,在这一年突然演变为全局问题。那一年的春节之后,据说珠三角缺工超过200万。
服装鞋帽、五金打火机、电子电器等行业最为突出,缺口最大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
劳动力大省河南,也抱怨招工难。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就在前一年——2009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发生了。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危机发酵、蔓延,在2009年年初,如鬼魅一般笼罩珠三角。
那一年,我正在珠三角采访,眼见着很多工厂的机器停止了运转,工人骤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很多工厂主们玩起了失踪,成为舆论切责的“走佬”。
呃!中国人那时才普遍认识到,原来全球化已经如此紧密。
日本NHK电视台,在这一年春节拍摄了一个纪录片,镜头对准春节返乡的农民工。那个春节的返乡潮,确实有些不同,很多人已经待业几个月了。他们惆怅着,这次回乡后,转过年来还要不要返回工厂。
这次规模浩大的返乡潮,甚至引发了种种关于社会稳定的担心。
很多专家认为不会,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的农村,仍然具有广博的吸纳能力,足够将这些农民工们涵养起来。
突变
变化本身超越了我们的预测。
仅仅一年,中国快速复苏,停了的机器忽然又运转了起来,很多习惯于出口的企业,将视线转向国内,竟然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2010年,“用工荒”的呼号声振聋发聩,但很快便被证明,所谓无人可招,未必是真没人,有的只是缺少了“便宜的工人”。
那年有一个人火了,“农民工司令”张全收,他的人力资源公司,从河南输送农民工,送往广州、深圳、厦门、东莞……玩具厂、电子厂、食品厂。
张全收一边算账一边揽活儿,俺河南人去广东打工,包吃包住,一月得能拿到一千七八百元才行。
广东省反应最快,劳动部门在当年率先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达到1000元,其中深圳市调整为1100元,由此带动了一轮最低工资的普涨,温州市多工种的平均月工资上浮到1200元;最高的是上海,据说紧缺的叉车工月工资加奖金涨到2800元。
之前两年,河南省劳动力出省人数,一直维持在1100多万到1200万人,但增速却在降低;而省内的就业量,也在从原来的600多万上升到1000多万。
一个河南籍的务工人员,在广东打工的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但在省内也已逼近1000元,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缩小便意味着背井离乡的经济性减弱。农民工兄弟也在打算盘,如果没差多少,在家门口上班,总好过背井离乡。
这个差额的稳定扩大,就是在2010年发生的。在今天看来,具有拨动历史指针的意义。
最低工资,今天看来有些像故纸堆里的名词,它的本义是企业的工资指导线,仅适用于少部分劳动者,大部分企业的工资应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
但在2009—2010年,最低工资实际是多数制造业工厂的标准线。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外来工为了增加收入,只能超时加班,主动要求加班十分普遍。
“珠三角”的工人们每天工作10—12小时,每周工作66小时,每个月加班近120小时。推算下来,他们一年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法定工作时间的两倍,一年要干正常人两年的活儿。
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率,在上海为29.16%,广州为22.71%,深圳为27.61%,东莞则是23.28%,而且在2010年这个年份之前,竟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深圳市总工会在2010年开展的一项“新生代外来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珠三角”的外来工人,仍处于“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很多工人在结婚、生育后生活状况恶化,没钱教育子女、养育老人,更积攒不下钱买房子、创业,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可以说,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用工荒”到来之际,外来工工资呈现“向下竞争”的严酷现实。
“用工荒”来的真是时候,从此之后,所有的工厂都意识到,劳工资源不是无限供给,企业需要关怀工人,把工人留下来,这事儿很重要,不重视的后果很严重。
提高工资的同时,很多企业着力提高劳动保护,增加工人福利,为年轻的二代工人的宿舍安装电视、改善伙食。
“地板工资,围墙管理”划上了句号,市场博弈的天平开始向工人这一端倾斜。
渐变
于是,此后的十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抱怨工人工资上涨,几乎成为了经营成本的首要因素。而反过来说,上涨的工资,也使得外来人口有了议价权,在打工生活的城市,可以安居下来。
真正意义上的大移民,终于发生了。
几乎与此同时,我们的城镇化战略也打响,从制度上开始探索农民进城的路径。
应该说,这个过程是审慎的,经过至少六七年的小心翼翼的试点,我们才从居住证上缓缓开闸,从对学历和年龄的制约上放松管制,一点儿一点儿接纳外来人口,“抢人大战”出现了。
亿万人有了编织城市梦的可能。
所以,我们在七人普的数据中看到,2020年的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9亿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亿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3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另一个统计维度是,在流动人口统计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亿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亿人。
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国东部地区很多地方,虽然行政级别上是乡镇,形态上却早已是城市社区,这里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部分人没有被列入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所以,实际的转移进城人口,数量应该更高一些。
分区域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有6个省份在过去10年人口不增反降,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和甘肃,均为北方省份。其中东北三省增量垫底,过去10年人口总量流失超千万。
2020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报告——《逛吃指数之餐饮投资景气指数》,从餐饮投资的角度,来观察人口的流动趋势。
其中,居于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成都、广州、东莞、佛山、重庆、西安、郑州、长沙和泉州,景气指数与人口增量息息相关。从中可知,人口流入的地区和城市,餐饮景气指数高度正相关。
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几个城市,人口持续流出,景气指数也比较惨淡。
七人普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里,中国一共增长了7200万人,其中广东增长了2170万人,浙江增长了超过1000万人,江苏增长了609万人,山东河南分别增长了超过500万人。每增长7个人里,就有2个增长在广东,1个增长在浙江。
江苏、山东、河南的增量也超过500万,分列第3至第5名,这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高的5个省份。
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的划一条线,南方之于北方、东部之于西部,来划分繁荣和衰落。
一些南方城市,诸如江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等地,均有一些城市,餐饮投资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人口流出的城市,并不只是东北。
即便在广东,人口流出的城市也不少,粤西、粤东和粤北欠发达地区,人口在加速向几个核心城市迁移。
人口的集中度,在未来还会加剧。相比农业社会,制造业的分工协作和服务业的经营效益,都要求人们高度集聚。
从个体的角度看,为了好的教育、好的生活、以及其他的种种……离开便是永恒的命题。
人潮如海,无休无止。
意味着漂浮无根,十年漂泊。家乡已陌生,城市亦没有归属。
其实对我们这些打工仔的人来说,又有多少人不想在家乡孝敬父母、抚养儿女,生活真的好无奈
我们90就可以让那些资本家看到点颜色,00就会给他们点教训[呲牙笑]
应该取消户口,每人一张身份证足够了。亲属关系住宅信息都是联网的。户口屁用没有。
人力资源就是坑货 专门坑打工人的钱 为了钱可以不要脸
毫无幸福可言!
现在交通这么便利为什么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者不需要沿海地区城市的工作不往内地迁移!每年春运节假日挤死个人!交通拥堵,国家呢就是被这种富有城市所挟持,造成越来越富的城市把控着工作岗位让人迁移[得瑟]
人潮如海,无休无止。
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现在的人对于家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最低1200一个月[笑着哭]房子一套1200万
生活所迫 难道因为幸福 为了诗和远方在外漂泊?
说明分布不合理
4.9亿人户分离意味着什么? 除了房叔房姐因为房子太多、人户分离外,更多的人户分离实际上就是背井离乡讨饭人,还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家可归和有家不能归[无奈吐舌]
意味着房子很多都是空的,小孩都是留守,一切为了挣钱
缺人?老板缺的是便宜的人
为什么?我和我大儿子一户,小儿子和老婆一户。就为了让大儿子上学,没那的户口不让上。
意味着取消户籍制度,越来越方便大众
浮萍漂泊本无根,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想家了
民生之多艰,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大部分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很难说出口吗?
为了生活到处奔波[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每人在城市每天路上浪费2小时,全国会浪费多少时间?多少钱?为什么非要什么城市化?
父母有退休金,子女多数不远游。城乡二元制。
拼了命买房,可惜落不了户,这就是人户分离的最根本原因
意味着农村人打光棍儿的越来越多了
意味着配种难度加大
广州的服装厂上班一天12小时+,一个星期七天除了星期天晚上不加班,工作时长12*7-4=80小时(星期)*29(天/月)=2320小时/月,工资5~8千。
浮萍生成时,梦里有天国。
谁想背井离乡的?要是老家能找到好工作谁愿意去外面工作的,小县城一个月3000多,我在外面一年在家起码得5~10年,怎么去比
反正我是打死不进城,在乡下种种菜养养鱼不好吗,非要花光钱又贷款去买房,还要累死累活干半辈子。
为什么这么多户,这其实与上大学要求迁户口有关系。毕业后,我把户口迁回来就变成独门独户了。
深圳最差
每个月固定工作时间396个小时,快要支持不下去了
应该对人户分离的情况进行整改,不能说帐面上有人,实际上没有人。动态管理人口流动。除非,那个人在那个地方有固定的住房,身份证上才能改成那个地方的地址。不设先决条件。
以为这都很穷,勉强温饱糊口
意味着4.9亿家庭没有幸福感
有家的地方活不了,能活的地方安不下家
一直读书工作在外,很少回故乡老家,回去一趟老的老,走的走了,邻居家儿子的小孩问我,你是这家的亲戚吗?我说不是。那你怎么在这家吃饭😂……
背井离乡呗
意味着幸福[鼓掌][鼓掌]
这篇文章内容很空啊 想说明什么意思[得瑟]
意味着你后代一生努力的终点就是别人的起点[得瑟]
80后还知道老家,00后以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的
意味着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撕裂的乡土文化
户口簿上的老平房要拆了,现在拆迁按户籍人数给补偿,所以虽然家里还有三套楼房,但是户籍没迁
好好事儿乎?坏事儿乎?[睡觉]
日子不好过,都打工去了![呲牙笑]
要取消户籍制了
既然住房是来住的,所有商品住房仅限个人购买,且全国范围内一人一房政策尽快实施。
有工作的地方没家,有家的地方没工作,
[呲牙笑]自媒体!
天天义务加班
生态搬迁,人口成灾,不得已而为之。
意味着: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缺德
务工人员只是农民工的另一个好听点的称呼而已。随着农民入城、上楼和老龄化,不出五年,看你还能招到农民工不?
三个月加班时间,加班加点,才拿到6000
先管管出国多年没有音讯却户口还在的人吧!销户必须还得出具该人定居证明,根本都联系不到了好吗?就算出具证明是不是也应该公家出面寻找并开具!?
历史上人口大迁徙的背景是什么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
都回家吧
背井离乡
没办法,为了生存
[流鼻涕][流鼻涕]
一线城市,别说没有房子,你就是买了房子,也不一定给你落户。普通城市,很多人安了家却不愿意落户,还把户口放农村老家。再有就是在城市工作,还没有落脚地的。最後是流动打工的。
来广东打工十几年了,一无所有,家里邻居的小孩都不认识了,家里所有亲戚朋友都疏远了,得不偿失
已经漂了21年了,何日是归期?
背井离乡
所谓的用工荒,实质荒的是连养活自己都困难的工人!
人生就像浮萍,在飘荡中死去。 没有谁知道你是谁。。。。。。。
户籍应当只是出生记录,绑定太多像枷锁
有多少人一直背井离乡,一直剩不下一点点积蓄,一直回不了家?留守的日子见不到头?
我也不知道你说的单身别墅是多大[得瑟]
南来、北往、地客
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级城市,超过7000一平的只有300个左右,超过8000一平的有202个,唱过9000一平的只有137个,超过一万一平的有103个,超过2万一平的只有5个,超过3万一平的只有海南的陵水。然后说到地级城市,全国除港澳台之外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一平的有鹤岗一个,低于4000一平有38个,低于5000一平的有80多个,低于6000一平的有130多个,低于7000一平的有180多个,低于8000一平的有230多个,高于900一平的只有90多个,高于一万的只有76个,高于2万一平的只有18个,高于3万的只有北上广深厦门和杭州南京三亚八个,高于4万一平的只有北上广深和厦门,高于6万的只有深圳北京上海,高于7万的只有深圳
基本工资才那么一点,78千工资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