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在少数,作为亡国者,他们的结局不尽相同。
靠近中国现代史的明清两朝,却有着不一样的经历。
溥仪与崇祯都是亡国之君,但二人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崇祯上吊自尽,溥仪多次登顶皇位,又跌落神坛,可最终生活的还算平稳,甚至幸福。
那么,为何历史让崇祯必须死,却给予了溥仪不错的人生结局,又为何崇祯能够进皇陵安葬,溥仪却无缘皇陵。
二人遭遇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因素左右了这一场结局。
崇祯的人生与明朝的结局
崇祯能成为明朝的皇帝,还要感谢自己的哥哥朱常洛。
由于哥哥的英年早逝,其膝下没有子嗣传承皇位,于是,便把16岁的崇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意外地获得了历史的眷顾,登上了那个人人羡慕的大位,但考验才刚刚开始。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崇祯帝,未尝不想学太祖、世祖这样的千古帝王,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创造出一番佳绩。
此时明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纵使雄心勃勃的崇祯想改变这一事实,也无济于事。
虽说对于明朝的大趋势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崇祯还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了一些成绩。
比如诛杀魏忠贤,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宦官在崇祯的手中灰飞烟灭,本应是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情。
可魏忠贤的倒台带来了另一个恶果,那便是文官集团的崛起与失控。
早前,魏忠贤与文官集团两者相互制衡,虽说没有达到绝对的平衡,但二者还是维系了基本面的平衡。
此时魏忠贤倒台了,势必带来文官集团的彻底崛起,而他们也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崇祯的死有文官集团的推波助澜,崇祯是表面上的掌权者,文官集团却是背地里的操纵者。
帝国大权旁落的崇祯只能一死了之,但文官集团却可以高枕无忧。
另外,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杀死崇祯的一大因素。
李自成所代表的农民阶级之所以敢于反抗,那便是受到了明的压迫。
而作为明朝的代表人,崇祯必然成为李自成讨伐的对象。
纵使文官集团也在李自成的清剿名单当中,但他们铁定是比不过崇祯的重要性。
李自成进入北京必然会擒拿崇祯,以解怨气,崇祯不自杀也必然死在李自成的手中。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其气节尚在。
哪怕崇祯不足以保全明朝,但他可以保全老朱家的脸面。
自杀,或许是崇祯的最终选择,也是他的唯一选择,更是他心甘情愿的做法。
历史给了崇祯权力却不给他机会,他的结局似乎在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溥仪的人生结局
同崇祯一样,溥仪也在年幼之时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只不过,溥仪的最后一任皇帝经历与崇祯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溥仪不仅多次反复成为皇帝,而且在清朝灭亡之际,整个国家对于满清统治还是存在不少认可的。
辛亥革命时。宣布独立的省份也仅有14个,全国其他各地的省份依然认可清王朝的统治。
也就是说溥仪退位时,他还有一定的统治基础,至少有一些满清遗老遗少愿意以死捍卫清王朝,更有保皇党愿意用自己的势力维护皇帝的统治。
袁世凯作为篡夺革命果实的奸臣,其胆量与野心不可小觑,但在面对溥仪时,袁世凯也没有痛下杀手。
因为他知道,在溥仪的身上牵扯的利益关系实在太多了,杀了溥仪绝对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自己的总统权力,皇帝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清王朝的统治能维系如此之长的时间,儒家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经过数百年的洗脑,无论是普通平民,还是军阀势力,脑海当中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而作为儒家思想所维护的统治者溥仪,自然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保护,没有哪一个势力敢于将儒家保护的人杀害。
否则历史会记载杀人者是篡位之人,得不到历史的认可。
袁世凯等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对溥仪痛下杀手。
除了思想上的禁锢以外,在军事上溥仪也有一定的实力。
虽然他不再直接掌握军事力量,但清朝灭亡时,不管是旧时期的地方军队,还是袁世凯训练的新军,都有众多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兵认可清王朝,愿意追随皇帝的统治。
一旦溥仪身死,那么,军阀势力的统治基础将被动摇,对于乱世当中争雄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张勋虽然算不上是顶级势力,但他依然能够搅动风云,对溥仪的忠诚也不在话下。
哪怕晚年生病卧床时,溥仪的使者来探望,张勋都要迅速起床跪地迎接。
另外,溥仪的身上还有一点是崇祯所不具备的,那便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可。
在溥仪的身上有一个交汇点,它既是满清贵族的代表,同时,也是几百年来被洗脑的汉人所认可的皇帝。
更是蒙古贵族共同推举的可汗,也是西藏所追捧的菩萨。
这样的多重角色使得溥仪身上的利益更大了,一旦有人对溥仪下手,必将引起各方势力的反对。
这些都是溥仪的保命符,哪怕清王朝灭亡,可溥仪所代表的这些利益却没有消失。
反而帮助他平稳的度过了动荡时期,得以在和平稳定的新中国活下来,得到公民权,受到特殊对待。
历史,让崇祯和溥仪都经历了一次末代皇帝之旅,可是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导致了二人的结局不同。
崇祯必须死,溥仪则可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