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月,在中国土地上交战的日俄双方,终于在这一年的1月份有了初步的战果。
旅顺被日寇打了下来,俄国在东北的防线出现了收缩的迹象。
从旅顺解脱出来的日寇第三军迅速挥师北上,准备与围困奉天的日寇部队汇合,给沙俄军队以致命一击。
1905年2月,日俄双方在奉天以南集结了重兵,压上了整体的国运,准备殊死一搏。
双方交战兵力60万,是一次大战之前,帝国主义之间陆军最大规模的决战。
为了获得胜利,沙俄甚至一反常态,在结冰了的贝加尔湖上修建了铁路,从欧洲向奉天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资与人员。
日本方面也不逊色,国内的资源优先供给奉天战场,同时积极扩军。
虽然人数上与沙俄军队相比处于劣势,但日本还是拼凑出了5个军,27万人的部队。
战前动员
从战争打响的那一刻开始,双方都把这次交战看作是国运之战。
为此,动员令在沙俄与日本国内纷纷展开。
远在欧洲的尼古拉二世十分笃定沙俄能够赢下这场战争,但赢下战争的前提是沙俄在军力上保持优势。
为了这一优势,沙俄一反常态,打破自然规律,竟然将西伯利亚大铁路架设在了贝尔加湖的冰面之上。
哪怕明知开春之后,铁路会随着湖面冰层的融化而沉入湖底也在所不惜,就是要把欧洲的资源与兵力运送到中国东北。
在这样的操作之下,沙俄的兵力的确保持了对日寇的优势状态。
37万兵力集结在了奉天附近,1094门火炮也已到位,560挺机枪也被安排在了守军的手中。
对于这场战争,作为指挥官的库罗帕特金上将也信心十足。
与沙俄对战的日寇同样不甘落后,在国内发布了动员,国家命运都压在了这场战争上,可以说是举国一战。
为了胜利,日寇把国内当时能够征调的军人,特别是陆军与海军全部投放到了战场上。
作为战场上的指挥官,日寇也十分大方,派出了1位元帅和5位大将统筹指挥这场战争。
虽然人数上已经无法与沙俄比较,但日寇还是扩大了部队数量。
从第三军当中单独拿出一个师团,将其扩编为一个集团军,配合其他4个集团军,使得日寇在东北战场上的军团数量达到了5个。
尽管动作不小,可日寇的总人数维持在了27万,火炮也只有600多门。
数量以及质量上与沙俄军队有明显的差距,不过,唯有一点是日寇占优势的。
那便是,他们民族的好战性与凶残度。
战争打响
1月,日寇拿下旅顺,第3集团军顺利北上,与第3集团军一同到来的,还有刚刚成立的鸭绿江集团军。
这两个集团军到达沈阳,日军的攻击部队也就准备完毕,时间也来到了2月22日。
这天,日寇发起了攻击。
在战略上,大山岩元帅采取了两翼包抄,中路进攻的作战方法。
鸭绿江集团军被安排在了日军的右翼,用以攻击沙俄军队的左翼。
第3集团军则出现在了沙俄军队的右翼,企图实施包围。
日寇第2和第4集团军在正面与沙俄军队展开角逐。第1集团军则充当突击队,向沙河北进发。
双方的进攻与防御十分猛烈,阵地战虽然是主旋律,但沙俄依然发起了反冲锋,试图将日寇的进攻势头摁下去。
日寇胜在战略意图隐蔽性强,从交战开始到中期,沙俄库罗帕特金上将都没有发现日寇的真正作战意图。
而是错误的判断左翼的鸭绿江集团军是进攻的主力,便一把梭哈,把所有的预备队通通调往了沙俄左翼,以抵挡日寇进攻。
等到库罗帕特金上将发现沙俄右翼即将被包抄的时候,再调兵遣将就为时已晚了。
奉天西北方向出现了大批的日寇部队,他们快速的向沙俄军队的后方移动,企图将90公里长的战线围成一个包围圈,把沙俄的主力困死在奉天城内。
为了不被包围,沙俄主动撤出奉天城,全线开始后撤。
日寇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奉天。
但日寇不敢有丝毫松懈,而是继续向溃散的沙俄军队追击。
低落的士气,屡战屡败的结果,让沙俄军队赶到了死亡的气息,还不等日寇对他们发起攻击,自身就已经乱成一锅粥。
部队之间失去协同,将士之间失去联络,就连后勤物资都在溃散当中被遗弃在路边,成为了日寇的给养。
奉天之战后,日俄之间的战局也逐步明朗,沙俄战败主动撤出了军队,拱手让出了东北南部的权益。
日本彻底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60万人的对决,这在一次大战之前是十分罕见的。
双方都压上了各自的国运与命运,日本在甲午海战以及日俄战争之后,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至于沙俄,因日本的阻挠,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出现了损失,甚至防守的态势也出现了收缩。
两个列强为了中国的领土而大大出手,这对国人来说是一件耻辱。
战争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也有数之不尽的国人被日俄双方驱使充当炮灰。
沙俄败了,日寇胜了,但无论谁输谁赢,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这份沉痛的记忆深藏在国人的心目当中,日俄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依然深深的烙印在东北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