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明确的宗室管理制度时,已经是周朝了,周天子会将宗室们册封为诸侯,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人马,去为周王朝开疆拓土,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这样做的后果是,随着新继位的诸侯和周天子以及其他诸侯的血缘关系日益疏远
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增多,最终一家人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
周朝分封图
秦朝建立后始皇帝吸取了周朝的教训,不再给宗室们分封图地,避免一家人最后骨肉相残,结果等他一驾崩,得位不正的胡亥继位后,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宗室篡位,他就将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打包送往了另一个世界,让他们去陪伴老父亲秦始皇。后来赵高杀胡亥,子婴杀赵高,秦朝就在这一通内部自相残杀后走向了灭亡
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他就通过拉拢或者分封异姓王的方式,来瓦解项羽壮大自己的势力。汉朝开国后存在着七个主要的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臧荼背叛刘邦后由卢绾接任燕王
刘邦在开国之后总结了秦朝步子迈得太大的教训,郡县制的确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当时上到贵族下到百姓都还没有接受全盘郡县制,分封制在他们的心中还很有影响力;同时当时的通讯水平和生产力非常低下,朝廷也无力直接管辖那么大的国土。因此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作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过渡
影视剧中的刘邦
影视剧中的嬴政
虽然刘邦允许诸侯国存在,但这些异姓诸侯王让他始终不放心,在刘邦和项羽的决战垓下之战爆发前,刘邦曾和诸侯们约定一起在垓下会师,共同讨伐项羽。 结果真到了那天只有刘邦率军抵达,诸侯王们个个按兵不动,导致刘邦最初被项羽击败
后来刘邦采取了张良的计策,再次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王,他们才出兵和汉军一起合围项羽,最终项羽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而这件事让刘邦感到后怕,也让他意识到了这些人和他不一定是一条心,为了大汉必须除掉;而将这些异姓诸侯王除掉之后,刘邦学习周王朝,将自家人安排到了诸侯王的位置上
他还和大臣歃血为盟,规定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结果因为大汉享国四百多年,在封建王朝中遥遥领先,因此大汉的制度被后世所借鉴,而给宗室封王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而诸侯王封号的来源,大多取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号,比如齐王、赵王、宋王、唐王、秦王、晋王等等
汉初诸侯国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
如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号不够用,就会用当地的地名作为诸侯王的封号,比如长沙王、胶东王、淮南王、成都王等等;那么同样是王,如何区分这些王的大小呢?在汉朝初期诸侯王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封号不管是地名还是以前的国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都是同级别的
到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刘彻推行了大名鼎鼎的推恩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王位,而他继位后要在自己的封国内,划一些土地给没有继位的兄弟们,让这些兄弟也能得到土地做诸侯王
但因为划出来的土地很小,可能就一个郡甚至一个县,这些新划出来的诸侯王只能以他们的封地作为封号了。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大唐时期宗室封王出现了亲王和郡王之分,而且明确了亲王在郡王之上。还对宗室们如何分封做了明确的规定
大唐
皇帝的兄弟全部封为亲王,皇帝的儿子除了太子也全部封为亲王,皇太子的儿子封为郡王,亲王的儿子中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封为郡公,如果皇帝高兴郡公可以进封郡王,而郡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都封为国公;还确定了亲王的封号是一个字,郡王的封号是两个字
我们来看一下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前,都当过什么王,就更能够理解唐朝的封王制度了。垂拱元年李隆基出生,他的父亲李旦当时是皇帝,因此他以皇子身份受封楚王,这就是亲王爵位;天授元年武则天继皇帝位,李旦由皇帝降为了皇子,而作为武则天孙子的李隆基也被改封为临淄王,这就是郡王爵位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作为皇帝的兄弟,被封为相王,也就是亲王,而李隆基作为皇帝的侄儿,爵位不变;唐隆政变后李旦复位,李隆基作为皇子被晋封为平王,也就是亲王。宋朝和明朝也沿袭了这一套制度,只不过将唐朝亲王的儿子封郡公,改成了亲王的儿子封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