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人肝胆相照,与肝病斗争半生,骆抗先诠释“大医精诚”

南方都市报 2024-09-09 19:21:18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门诊楼一楼,进大厅后右拐,可以看到“骆抗先工作室”的名牌,这里常常排着长队、人头攒动。名牌下,即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乙肝防治领域泰斗级人物骆抗先的诊室。

骆抗先教授是医生中的楷模。他出生于1931年,现已年逾九旬,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获评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2016年,骆抗先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还获得过“南粤楷模”称号、“中国好医生•卓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荣誉背后,在病人眼中,骆老是个名符其实、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医生”。他对初诊患者能看诊半个小时,时不时帮病人垫钱看病;他习惯了每天早到一小时、晚走一小时,对外地病人不吝加号;他七十多岁时学习用电脑、写博客,在网上科普乙肝防治;他八十多岁时仍下乡做筛查,苦劝病人戒酒、吃药……

他说:“我国乙肝防治事业任重道远,如果我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我的人生就算是最圆满了!”

小山村走出的传染病学专家

1931年9月,骆抗先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他家境贫寒,以抗日流亡学生的身份辗转多地读书,一直成绩优异,18岁考上当时的南京大学医学院,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当时地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学校(该校后经几次更名,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

跟随当时的学校迁址,骆抗先从东北辗转至长沙,1970年又南迁至广州,最终在广州定居。1979年时,骆抗先当上了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南方医院)的传染病科和教研室主任,这一当就是18年。

在此期间,骆抗先选定了乙肝防治作为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在当时,一部分传染病被逐渐攻克和控制,如伤寒、麻疹、白喉、血吸虫、猩红热,还有一部分仍很猖獗,其中就包括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传播广,后果严重,但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并不高。

填补空白为我国乙肝诊疗与科研奠基

中国曾经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约有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广东省比例更高达15%至20%。

要攻克乙肝,需要临床和科研并举。骆抗先带着当时的传染病科,成为南方医院第一个建起实验室的科室,虽然条件简陋,但建起了病毒室、生化室和细胞培养室,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进行了乙肝病毒基因扩增检测试验,为后续的诊断、抗病毒治疗、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当时,全国各地的同行都慕名前来学习求教。

1996年,某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地增高,疫情面达61%,骆抗先一头扎进疫区,实地调研,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写下重重一笔。

骆抗先还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发病机制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提出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997,骆抗先出版了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20余年间成为无数医生学者的“红宝书”、“乙肝字典”。

帮患者省钱、垫钱的好医生

数十年间,骆抗先从未离开临床一线。他身边的医护和患者都知道,骆抗先有一个工作习惯: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8点开始的门诊,他7点就到;上午的门诊,看到中午一两点钟是常事。到近些年,医院考虑到他的年龄,担心他太累,严格限制他加号、晚下班,骆老的门诊才“轻松”了一些。

骆抗先身边的医护据此统计,按照他每周出3次门诊计算,60多年中,他比别人多工作1.7万个小时,多诊治病人10多万人次。

帮病人省钱,是骆抗先十分在意的事。看诊中,他经常询问病人的花费,选择诊疗方案时会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从来不开“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不仅帮病人省钱,早年间,骆抗先时常自己掏钱,帮没钱治病、买药的患者垫付看病钱,为此还养成了看诊时带些现金在身边的习惯。

当时,跟在他身边的傅群芳医生特地拿个本子,帮骆老记下这本“账”,但后来就没记了:一方面,大部分借钱的患者是长期来看病的,也讲信用,会把钱还上,真还不起或不来看病了,骆老也不会找人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借钱看病的人少了。

为病人看诊,骆抗先总是轻言细语,看初诊病人,往往要花半个小时以上。面对年纪大、文化程度有限的长者,他不吝口舌,详细叮嘱病情、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对于病人的忧虑疑问,他也总能回应解答,给予安慰和指导,如果说他有声音大一点的时候,就是他说“不能再喝酒”的时候。

深入基层筛查乙肝苦劝病人吃药、戒酒

十多年前,在网络刚兴起的年代,有一次,一位患者对骆抗先说:“您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开博客,就能帮助到更多病人。”于是,75岁的他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科普之路。

从学打字开始,骆老开通了自己的“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科普跟乙肝防治有关的问题,十几年下来,已发表了400多篇文章,访问量超过1600万人次,在当时的新浪博客健康总流量榜中排名前列。他还3次将博客文章集结成书出版,以科室的名义买下1000本书,寄往全国各地的偏远地区。

进入21世纪,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普及,年轻人群中乙肝检出率已非常低,但成年人中存在的慢性感染仍然是沉重的问题。我国既往保有的乙肝病毒感染人群仍有8000万人,其中包括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约2800万,如果不给予有效治疗,约有25%~40%的慢性乙肝患者最终可转化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并导致死亡。

但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乙肝感染早期不疼不痒没有症状,怎样让慢性感染者意识到问题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呢?2017年,骆抗先从诊室走了出来,在医院的支持下成立了“骆抗先乙肝防治工作室”,专门帮助基层医院医生对乙肝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对公众进行乙肝防治知识科普教育。

从此,骆老在日常工作之余,开始了基层医生培训、下乡筛查的生涯。86岁的他,坚持亲自走访清远市阳山、英德、连州,以及梅州五华等县、市的医院,针对基层地区轻症或无症状乙肝患者未能及时发现、治疗的情况,探索慢性肝病早筛早治的医院-社区联动机制。

这项工作是艰难的。在粤北阳山县范村,工作室试点开展乙肝免费筛查,第一个半天时,连围观的村民都没有,因为村民觉得抽血会损害健康。经过后续挨家挨户的走访、解释,慢慢地,筛查才开展起来。

对于筛查发现的乙肝感染者,监督治疗、劝戒酒也是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老专家耐心地讲道理,用真诚打动了不少自觉“没什么不舒服、为什么要吃药”的感染者。

问: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

答:我国乙肝防治事业任重道远,如果我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我的人生就算是最圆满了!

问:您给病人问诊时,总是愿意多“聊”一会儿,可是时间这么宝贵,为什么呢?

答:患者多,我的号很难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挂号都要很长时间,聊几分钟就打发了,能治好吗?对得起别人吗?

问:您七十多岁时还开了博客,写科普文章放到网上,为什么做这件事?

答:我一辈子做的事就是给乙肝患者好好看病,如果通过网络能使数百万甚至更多的人得到科学规范的诊治,当我离去时,我会觉得不虚此生。

另一方面,慢性乙肝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患者本人必须、也有可能了解自己的疾病,才能不被误导,才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和愿望来选择治疗,才能在医患配合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通讯员屈理慧

0 阅读:3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