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当城管,“高学历低就业”反差是怎么形成的?

熊丙甲看教资 2023-01-14 22:41:02

“最近有一个段子,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博士成功获得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中国社科院大学的两位硕士研究生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5月30日,三亚学院5000多名毕业生即将奔赴新征程。将教育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通过视频的方式与毕业生探讨青春、教育,择业与未来,寄语大学生脚踏实地,提升能力、把握青春,主动作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示出特别的才华,在未来的人生中收获快乐、幸福和成功。

本文图片来源:三亚学院

李书福一开始通过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引出对“学历和能力”的思考。他说,为什么这些例子容易在网络上传播?李书福认为这种议论的本身可能存在问题,“那就是人的观念出问题了,人们对学历与能力的认知出了问题。许多人把学历当能力,把学位当地位,端着高学历、高学位的架子不愿意接地气,不愿意从基层干起,缺乏实践精神,那自然就脱离实际。”

如何看待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应聘基层岗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我国一边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边存在用人单位招工难,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高校盲目地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很多学生都以提高学历作为自己学业规划的目标。但是,拥有高质量,就一定拥有高能力吗?我国社会究竟需要多少高学历人才?如果不考虑人才培养质量,不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低就业”反差。

发展高等教育,办好高校,面临两个基本需求。一个是受教育者的学历需求,一个是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两个需求——满足学历需求,也可理解面对人才需求的人才供给——本来应该结合起来,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确定高校的办学定位,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前提下,确定办学规模。但是,我国有的高校办学却强调“满足”学历需求,而忽视质量控制,这是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为迎合学生的学历需求,各类各阶段学校存在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倾向,于是在本专科大扩招的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快速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这一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本专科生教育规模,那么多的研究生,都不到基层就业,到哪里就业呢?

另一方面,在扩大规模时,没有注意办出高质量与特色。学校的办学与社会的需求是脱节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国民素质,同时让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以此推进各行业提高生产服务水平,推进社会进步。简单来说,高学历人才到传统基层岗位就业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他们在基层岗位能否带来岗位内涵的提升,如果到传统岗位干的活与以前“低学历者”一样,没有创新、提升,那这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就只是学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非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针对“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人才难找,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局面?”李书福认为关键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太低。他希望三亚学院继续带好这个头,把相关学科建设好,发展起来,“比如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等三电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养健康等新一代技术的人才培养,即使不能培养更多的基础科学人才,也可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这对于学校办学十分重要。进入后普及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再追求规模发展,而必须关注提高办学质量,每所高校必须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在这一办学定位上办出高质量与特色。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就业数量上的结构性失业,更解决深层次的能力不匹配问题。

0 阅读:5

熊丙甲看教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