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吴三桂造反条件比朱棣更好,为什么反而失败了? 明末清初的历史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原这边总是遇到领导核心意外死亡、缺乏经过充分培养的继承人的问题,以至于每次帝王更替都会出现新君不适应职务的现象。 这个事情从明神宗就开始了。明神宗一死,明光宗迅速去世,然后年仅十六岁的明熹宗继位。明熹宗边干边学,干了不到七年就死了。临死前的明熹宗差不多已经学会怎么当皇帝了,至少已经学会成功组织一场战争。明熹宗一死,就是年仅十七岁的崇祯。崇祯倒也不是不想干好,他很努力,皇室近臣留下的记载称,崇祯忙于批改奏折处理政务,以至于两天不睡,早晨看望太妃的时候困得坐着睡着了。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崇祯一死,李自成接手了局面,结果仓促之间发现北京城距居然是一个被清军战略包围的空城。在冒险夺取山海关失败后,李自成失去了依托京西山地抵抗的士气,不得不后退组织抵抗。结果重要的山西防线被投降明军的叛乱摧毁,清军直接就攻到了陕西。这样李自成不得不退往湖北。然后就意外身亡了。而陕北顺军抵抗清军很久,却再也等不到援兵了。这样一来,北京方面就没君王为核心了。 与此同时,明朝残余势力在南京拥立新君。福王政权也是立足未稳,结果就遇到了左良玉叛乱。而气势汹汹的左良玉在进攻的路上也死了……尽管左良玉是一个弱于李自成的首脑,但是连这样的首脑都没意外死了。 福王政权寄希望于江北四镇抗击清军。而四镇也爆发了内乱,被史可法倚为干城的高杰被杀。史可法又不能痛下决心掌握军队,最终江北四镇还没开战就散得差不多了。有人问为什么南明不如南宋。人家南宋在将建立初期,顾不上收拢各地大将,首先就建立起了御前禁军。而南宋有影响的宗室在这种情况下都纷纷表示向赵构效忠。南明有什么啊?自己就先打起来了。史可法如果抓到了军队,在史可法有足够声望的情况下,南明马上就会内部统一起来。然而他没有,这样清军南下的时候,史可法除了一死什么办法都没有。如果史可法打赢了南京、扬州、淮北保卫战,那他这一党就是对的,东林党就是正派人士,就和北宋末年旧党成了正人君子而新党成了邪门歪道一样。福王没跑掉,被清军抓了。福王刚跑的时候,有个人自称崇祯太子,出来主持大局,被清军杀了。这样一来,南京也没人了。 接下来南明就在谁接手皇位这个问题上闹翻了。唐王此前就有名声,但他是远支,近支不服。这样一来明朝一下出了好几个君王。而崇祯的四太子一直等到康熙时期才暴露,还是意外暴露。据说是年纪大了不想把秘密带进土里,就告诉了儿子,儿子又告诉了媳妇,媳妇又出去炫,结果被灭门。问题是如果他早早出来挑大梁,南明就没那么乱。 南明一直到最后桂王永历出来才算是有了个比较稳的核心。但是与此同时郑成功那边还有个监国的鲁王…… 永历这一系就更有意思了。永历政权的骨干支撑力量其实是大西军和明军余部。大西军怎么来的呢?张献忠在李自成称帝后自己也建国,然后清军杀过来的时候张献忠上前线侦查,意外中箭被杀……你看,虽然张献忠不如李自成,好歹也是个大帅。结果中国这边连张献忠这样的人都没有抱住,直接意外阵亡。 大西军被办法只好后撤。这一撤四川就被清军屠了。再反攻就没什么人口了。然后大西军自己也打起来了。孙可望利用永历建立了云南根据地,然后在明军的挑唆下和李定国发生了矛盾。在李定国不断重创清军的情况下,双方就联明的彻底性有了分歧,爆发了内战。孙可望输掉了战争,降清了……孙可望不算很全面,但是这样的领袖也没有。 李定国打赢了孙可望,而且不断击败清军,这很好。但是李定国与刘文秀等又爆发了矛盾,相互不信任……这样最后南明的力量就一再失败,跑到了境外。 最后到康熙初年的时候,李定国势力退到了缅甸,郑成功在海上,李来亨在重庆山区,都没什么实力了。然后李定国病死,郑成功病死……李来亨之前为了策应南明反攻耗尽了力量,最后在清军主力围攻下战死。 可以说,到了康熙初年的时候,明朝这边稍微带一点合法性的领袖都死光了。 吴三桂,就这种家伙,都成了仅次于郑经的大帅。 吴三桂完全是干了一场伪军造反的活。 那么吴三桂又是怎样呢?他也没什么合适的继承人。他的世子作为人质让康熙杀了。最后只有孙子接班。 而且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62岁了。他竟然没有做好安排接班人指挥战争的准备。 吴三桂死后没几年,清军就灭了吴周。与此同时,郑经也死了。而郑经死的时候年纪也不大,不到40岁。接手的本来是郑克臧,也仅仅只有18岁。结果也被杀了。最后上台的是年仅11岁的郑克塽。每两年就被卖了。 这样就导致从1620年明神宗去世开始,到1681年吴三桂死为止,整整一个甲子,明朝这边一个成年的、成熟的统帅都没有。 总的来说就是,明末这个时代,就是中原完全没有领袖人物的时代。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现象,直追西晋。
#秋日生活打卡季# 吴三桂造反条件比朱棣更好,为什么反而失败了? 明末清初的历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04 09:17:40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