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因为叛军实在太能打了 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在决定战局的正面战场,唐与叛军一共进行了八场主力决战,战绩如下 第一战,756年6月,灵宝之战哥舒翰败于崔乾佑。 唐朝一半以上的精锐,河西陇右两镇精兵,连叛军主力的影子都没看到,被崔乾佑一锅端了,此战之后,玄宗出逃贵妃身死长安沦陷。 第二战,756年10月,陈涛斜之战房琯败于安守忠 第三战,757年5月,清渠之战郭子仪败于安守忠 安守忠悍将也!肃宗刚即位,两场大败把他打得晕头转向,尤其是清渠之战,此前的形势其实有利于唐军,安禄山被杀,叛军内讧,部分主力叛逃,各地将领处于半独立状态,安守忠孤军悬于长安地区,就这样的局面,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各镇精兵在新统帅郭子仪的带领下被迎头痛击,唐朝的财政和信心都趋于崩溃,之后不计后果的滥发货币,用极其屈辱的代价聘请回纥骑兵参战都源于此。 第四战,757年8月,香积寺之战郭子仪战胜安守忠 第五战,757年10月,陕郡之战郭子仪战胜安庆绪 郭子仪人生巅峰两战,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可怜了洛阳百姓),两场大胜消灭了叛军主力收复两京 按照正常剧本走安史之乱应该在第四年结束了 然而……………… 第六战,759年2月,邺城之战,郭子仪为首的唐军败于史思明 九节度使联军,唐朝的几乎全部家底,滥发货币通货膨胀卖官鬻爵竭泽而渔的财政支撑下(人类能想到的全部敛财手段当时全都用了),河北邺城,几十万唐军惨败于史思明。有史学家甚至曾说“此战之后唐永失河北”,此后安史之乱还在继续,郭子仪却只能黯然退场了 第七战,761年2月,洛阳之战,李光弼仆固怀恩败于史思明 经历了前一年精彩万分的河阳保卫战,李光弼延续了史思明克星的称号,阻止了叛军的发展,但是防守赢得不了战争,想消灭叛军最终还是要主力决战! 可是,洛阳城外北邙山下,李光弼把前面赢的全部筹码输了个精光。 我始终觉得灵宝战败找一些原因粉饰甩锅可以理解,就赖皇帝脑残和杨国忠误国呗。邺城战败继续甩锅也勉强可以接受,就赖皇帝脑残和鱼朝恩误国呗。到了洛阳战败还这么找理由就有点不可思议了,还是皇帝脑残?仆固怀恩误国?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吧,史书编成这样可以当成笑话看了! 此时大唐已经山穷水尽油尽灯枯,中原彻底沦陷,江南一片残破,名将尽皆凋零,劲旅损失殆尽,朝廷权威扫地,各镇士兵形同土匪到处抢劫(通货膨胀滥发货币的恶果),按照正常剧本大唐该亡国了 终于上苍显灵眷顾大唐,超小概率事件发生,史朝义杀了史思明,两任叛军首领,两位战神级别的名将都被儿子所杀。 史朝义这次篡位后果比前面两次要严重,叛军大佬都是跟着大哥安禄山出来打天下的,第一次内讧大哥没了辅佐太子问题也不太大,顶多就是居功自傲呗,后来第二次内讧太子被二哥史思明干掉了,大家和二哥平起平坐联合创业也不是不行,毕竟兄弟一场(就这也花了史思明一年的时间来拉拢各路大佬,贻误了战机)。可是大侄子史朝义你算老几啊!至此叛军分崩离析,田承嗣张忠志薛嵩乃至李怀仙,哪个也没把史朝义放在眼里,在唐朝崩溃在即的关口,叛军先崩溃了 第八战,762年10月,洛阳之战仆固怀恩战胜史朝义,老规矩,土地归大唐,子女玉帛归回纥。 河北叛军军阀纷纷起义,高官厚禄加身,倒应了那句话: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大批安史叛军主力摇身一变成了唐朝今后一百年的噩梦,藩镇!
#秋日生活打卡季#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因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06 13:4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