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才能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水准? 有个纪录片叫《公元1644》,里面李治亭、樊树志、刘凤云等顶尖专家对山海关之战进行了联合分析,结论是,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的发挥已经不能用开挂来形容了,是一连串决策几乎全都选对了最优选项,而当中哪怕有一步错了,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这些举措包括但不限于: (1)清军原定走内蒙,从喜峰口绕过山海关入关,这也是清军惯用的行军路线。接到吴三桂求援之后,多尔衮立即改为以最短路线直驱山海关,这里他只要稍微犹豫了,就足以让黄花菜都凉了 (2)多尔衮令清军人不解甲马不解鞍的昼夜强行,一昼夜推进100多公里(毕竟皇太极死时,清军都尚未打下宁远,前面还有一个辽西走廊),同样要是稍微慢一点点,历史也改写了 (3)到达山海关之后,多尔衮先对吴三桂进行极限施压,扬言不降清就不出兵,最后吴三桂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得主动到清营投降(可见吴三桂毕竟也是一代枭雄,不是走投无路其实不是那么好制服的) (4)此后多尔衮依然不是直接硬拼,而是让吴三桂打先锋,让关宁军尽可能先拼消耗。但这也需要极其准确的观察,如果不小心把关宁军玩崩了,也不符合清朝利益,需要把握好时间点 (5)等到吴三桂刚好完全无法支撑,但顺军也成了强弩之末时,之前一直处于完全隐蔽状态的清军骑兵突然从风沙中杀出,使得李自成完全被打了措手不及 更不用说多尔衮在入关后一系列如同开了作弊器一般的选择题正确率了,当时清军畏难情绪还是很高的,光是一句“何言一统?得地一寸是一寸,一尺是一尺”就可以载入军事心理学史册了 所以解说到后面,樊树志(各位不用怀疑他对大明的热爱程度)都忍不住叹息说,“厉害人物对于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其实,如果李自成真的得到了此时对于清朝的可靠情报,当时他还真没有什么理由怕清朝,因为那年多尔衮32,顺治6岁幼主,很多八旗将领只怕比多尔衮还年轻,并且满八旗男丁已经只剩下5万人,对于开国之师来说,本来就该硬刚就是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直到皇太极去世前,李自成的能力就是天下第一人(考虑到崇祯支撑了13年明朝仍然坐拥大半天下,其实他可能也没有那么差,就是13年后突然魔怔了),不然也不会在皇太极打了20年还在打宁远的时候,他都攻下北京了(多尔衮在一片石前也引用过这个思路,说我军三次逼近北京不下,李自成一举破城,说明其必有过人之处,所以要田忌赛马消耗,不能硬拼) 甚至没准皇太极不死,大顺朝都建立了。因为以皇太极那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敢梭哈决战(松锦都是被逼的)四处零敲人力的一贯作风,山海关时有没有那么果断都不好说 后来其实就是纯粹的强兵强将成了另一波更强者的经验包,跟自己的绝对能力没太大关系,这个历史上也没少发生,比如秦军无敌于天下打不过项羽,明军无敌于天下打不过老奴,十六国后期“慕容暐:我去,苻坚:我去,刘牢之:我去,慕容垂:我去,拓跋珪”,等等
李自成的才能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水准? 有个纪录片叫《公元1644》,里面李治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08 10:59:03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