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日军头顶稻草躲过哨兵秘密潜入村中,幸好副团长及时发现

茅舍品史 2023-08-29 13:07:52

抗战中,日军头顶稻草躲过新四军哨兵潜入村中,副团长吴焜在团部无意抬眼,发现稻草在动,拿起望远镜一看,顿时吓了一跳!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四军叶飞接到奉命率领六团向日军挺进,但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叶飞是“半路出家”,最初的他是搞地下斗争的,后来我党力量实在是太薄弱,叶飞才到闽东组建游击队,学习打游击战争。

而这次,面对作战对象的转变,叶飞一时摸不着头脑,过去对蒋介石的“反围剿”作战那一套放在鬼子身上就不管用了。

延安方面见状,就给他派了一个副团长——吴焜。

吴焜是老红军出身,他有勇有谋、杀伐决断。在六团,叶飞与吴焜分工明确,叶飞是全团的团长,主要负责大事决断,以及大战略制定。吴焜则是侧重于带领全团进行正面作战,整顿军纪。

一日,连夜行军的六团到了一个小山村休整,部队驻扎下之后,本着谨慎原则,吴焜在团部拿着望远镜向远处望去,突然,他发现田里的“稻草”正在往六团附近靠拢。

吴焜向叶飞汇报了此事,叶飞分析,这必定是鬼子的计谋。当叶飞说这是鬼子的时候,战士们是不相信的,普遍认为那些移动的稻草是草寇土匪之流的伪装。

在抗战初期,缺乏实战的战士们接受的思想是鬼子是不打游击、不隐蔽的。

吴焜的见解与叶飞一致,同时,他也想带领部队跟鬼子真刀真枪的正面干一场,给全团提提神。在叶飞的授意下,吴焜命令二连守在阵地,以冲锋号为令,听到号声再出击。

吴焜带领部队冲了出去,正面与敌人遭遇。当战士们看到真是鬼子的时候,一个个顿时精神百倍,使出浑身解数,拼命作战,一时间战场上火光迸射,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

其实,吴焜之所以不让二连参与战斗,实际上是想给战士们增强信心。

他明白,战士们第一次在正规战场上打鬼子最重要的就是胜利,有了第一次胜利,往后就不难了。让二连最后再参加战斗,就是要等鬼子们快被打退的时候再给他们最后一击,达到全歼敌人,提振士气的目的。

见战斗进行的差不多了,吴焜吹响了冲锋号,在阵地里等的心痒痒的二连听到号声马上冲了出来,绝望的日军如待宰的羔羊般被六团全歼殆尽。

六团首战告捷,士气大为提升。

在后来的作战中,叶飞负责制定行军路线,吴焜则亲自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从正面打退了日军。在两人密切配合下,这支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新四军越来越像正规军了。

吴焜作战时有个习惯,他常常带头向敌人发起进攻,有时还亲自吹响冲锋号。有战士后来回忆说:“只要吴团长吹号,我们就好像听到了某种召唤般,拼命的往前冲。”

叶飞担心吴焜,在部队有了丰富作战经验后,他多次找到吴焜,让他转入后方指挥。

但吴焜却说:“只有我以身作则,才能把六团的作风带出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打不垮、拖不烂!”

叶飞见吴焜如此坚定,就尊重了他的意见。但是打仗只有士气是不够的,战争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战环境对新四军的影响也很大。

在一次战斗中,因为群众基础不牢,当地群众又想让六团去打鬼子,就说:“鬼子要撤退了,你们快去吧。”

吴焜带部队赶到时,发现的不是撤退的日军,而是整装待发,势头凶猛的日军。开弓没有回头箭,吴焜带着部队就冲了上去,结果可想而知,部队攻打了六个小时,愣是没拿下鬼子的据点,反而吃了败仗。

战士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回到了驻地,当地群众甚至怀疑起新四军到底行不行。

叶飞见状站出来说:“我们不要因为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就敌视群众......士气是作战很重要的一方面,群众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随后,叶飞笑着对四连连长说:“你敢不敢去城里活捉一个鬼子军官回来。”

“活捉?”四连长疑惑不解。

“对,给你一个班的人数,你穿便服,给我抓一个回来。”

“那有何难?瞧好吧!”说罢四连长带着战士就往城里赶去。

可是到哪里去找鬼子呢,到城里后,四连长好奇地东瞅瞅西望望,发现鬼子出行都是一队一队的,正欲举枪射击时,他想到这次的任务是活捉鬼子,就把枪放下了。

这时,机会来了,四连长发现有三个日本士兵在城里理发店一带活动,其中一个衣服明显和其余两个不一样。四连长和战士们迅速冲上前,将三个日本兵扑倒并制服。

那三个日本兵拼命反抗,四连长和战士们也急了,几拳头下去竟把他们都打死了。见此,四连长只好命令战士们把这三个鬼子衣服、皮包、手枪带回团部。

“团长,我没有完成活捉的任务......”叶飞看着面前鬼子们的“遗物”对四连长说道:“不要紧,明天会有人帮你们宣布完成任务的。”

第二天,新四军在城里徒手杀了三个鬼子,其中一个还是中队长的消息在当地就传开了,群众一改往日对新四军的看法,纷纷赞扬起他们来。

就这样,六团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两大难题,不仅在战场杀敌士气旺,也在群众中实现了人气高。

19 阅读:3737
评论列表
  • 2023-09-02 02:50

    带兵有头脑,有经验,取之有道,才是胜利的前提。

茅舍品史

简介:解读古今故事,品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