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没反应,张苞去世却吐血晕倒?

人龙天言 2019-10-02 15:03:07

公元229年,蜀汉仅剩的“五虎上将”赵云也撒手归西,诸葛亮北伐痛失一臂。 《三国演义》记载,赵云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厉兵秣马准备二次北伐,得到子龙逝去的噩耗之后,只是惊讶地说了一句:“子龙休矣!”,然后象征性的流了几滴眼泪。

但是在听闻张苞身亡的消息之后,孔明却是完全不同的反应:“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为什么诸葛亮会对同为国家高级武将的赵云、张苞之死“区别对待”呢?难道是他与张苞的感情远远胜过赵云? 当然不是,孔明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一直与赵云私交甚好(据说赵云的妻子还是孔明做的媒),两人相识相知数十载,因此感情绝对要比后生晚辈张苞来得深厚,之所以诸葛亮对他们的死讯会前有有着反差巨大的态度,完全是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 

顺序不同

赵云与张苞固然大致卒于同一年(公元229年),但是仍然先后有序,赵云先走张苞后去,而这二人皆是蜀汉的心腹大将,失去一个尚能承受,因此诸葛亮还能在表面上故作镇静,但两个都没就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了,所以他在知晓张苞之死的时候悲伤之情便再也不能压抑,自然集中爆发了,张苞的恶讯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赵云、张苞去世的次序颠倒过来,诸葛亮先“淡定”后“激动”的表现依然不会改变。

寿命不同

赵云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相比更是这样,而且相比“五虎将”中的其余四虎,赵云的寿数也是最长的。因此赵云之死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寿终正寝,诸葛亮当然不会过于悲伤,反而在心底会为他高兴,毕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但张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死的时候年级多大,但是据他父亲张飞的年级来推断(张飞生于公元165年,卒于公元221年,而张苞逝于诸葛亮三出祁山的时候,约为公元229年,这样算下来张飞假使还活着,年级应该在六十四岁上下,张苞作为他的长子应减去二十岁),他当时应该年不过四十余岁,这个年级比诸葛亮还要小好几岁,正是一个武将风华正茂、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时候他猝然离世诸葛亮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死因不同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二人的死因,但是依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赵云死于疾病: 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张苞则是因为发生了意外,而后病情加重最终不治而亡的: 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赵云毕竟已经年事已高,那个年代医疗技术也不发达,老年人得病去世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诸葛亮虽然不会明说,但是知道他重病在身之后心里早就想到了他可能命不久矣这个结果。 张苞的死则完全是一个悲剧,假如他骑马速度慢一点,亦或是小心一点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个结果,这样一想,诸葛亮又怎能不悲痛欲绝呢?

3 阅读:557
人龙天言

人龙天言

坚持始终如一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