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我们并不陌生,其先祖“非子”凭善养牲畜而受封秦地,始建秦国,后于六世君主襄公时出兵援救宗周王城镐京,并护送幽王原太子姬宜臼东迁都城于洛邑,自此开启东周时代,而秦国也因功正式位列诸侯之身,并得到宗周无力再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的征伐大权。
随后秦国日渐强盛,经襄公、文公、宪公、武公、宣公、穆公等数世君主经营,在穆公一世,并国十余,辟地千里,称霸西戎,终于在东周前半段时期春秋时代前中期奠定了强国基础,与同时期中原之北晋国,以东齐国,南方楚国共同被列为春秋四大强国。
后时间来到战国时期,作为春秋时期的老牌强国,秦国又与从晋国衍生而出的三晋韩、魏、赵,中原东北之地的燕国,还有东齐,南楚共列为七雄战国。后经过两百余年的割据分裂,征伐兼并战争,西方秦国斩获胜利,以强大武力吞并中原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从周境诸侯之身发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
从以上简单述述来看,秦国从始封立国,因功封侯,发展壮大,春秋称霸,战国称雄,吞并六国,终成一统的过程来看是相当很顺利的。不过实际上,秦国在称霸西戎,秦穆公死后就开始不断衰落,经过百余年长期衰败,到春秋末年之时,秦国霸业早也不复存在,转而沦为偏安中原西北一隅的老弱小国。
后经献公回国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君位,实行一系列改革,拉出衰势,重整国风民心;其子孝公在继位后又进行全面彻底的变法后,秦国才开始逐渐再次实现崛起之势;其后又经惠文、武烈、昭襄三王南征北战,武力开拓,秦国才终于发展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初步具备了统一实力。
最终至秦王嬴政掌权亲政后,与尉缭、李斯等大臣制定统一战略,历时十五、六年终成统一帝业。而秦国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分裂割据的大乱世中笑到最后,除了秦国在战国时期历代君主皆为明君雄主,秦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热血开拓精神之外,也在于秦国不避外客之嫌。
秦孝公时期的商君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武信君张仪,秦昭襄王时期的应侯范雎,秦王政时期的左相通侯李斯等大才重臣皆为来自中原六国的外客士子,正是在这些大才的辅佐之下,秦国才日渐发展强盛,终成七雄最强,武力吞并六国,成就不朽帝业。
然而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这些关东六国的外来之客在成就秦国之后,却基本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轻者辞官退隐,离秦避祸,重则惨死族灭,腰斩弃市,那么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四位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的重臣最后都是什么结局,其中谁的下场最惨呢?
商君商鞅惨死族灭商鞅对秦国最大的功绩想来是不言而喻,那就是西行奔秦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内实行了一场全面彻底的变法改革,包括农业、军事、经济、制度、民生、法令等方面,在全面变法预案《垦草令》和先后两轮变法成功结束后,秦国各方面发展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军事方面实行不分阶层,不问出身的军功爵位制度;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强行推广小家庭等制度,从而提升了国家赋税和兵役来源。自此秦国国力日渐强盛,最终实现大国崛起之态,凭借强大的武力兼并了关东六国,成就统一大业。
然而作为秦国再次复兴崛起的重功之臣商鞅却没能落得一个好下场,毕竟他主持的全面彻底变法触动了秦国一众旧贵族的利益,当权任职期间又刑罚太子首傅和右傅,也就是秦献公的长子嬴虞、秦孝公的兄长,和贵族大臣公孙贾,为此与太子嬴驷结仇,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以及加深了与旧贵族阶层之间的矛盾。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在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又独揽军政大权不肯放手。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强有力靠山,新王赢驷继位,以公子嬴虞为首的一众贵族开始发难,构陷商鞅谋反,随即秦王嬴驷下令追拿,最终商鞅被迫在封地商邑起兵,战死于彤地,尸身带回秦都咸阳车裂示众,并被处死全家。
武信君张仪离秦避祸张仪奔秦效力后,对秦国最大的功绩是以连横之策游说中原诸雄与秦国会盟、结盟,亲近秦国,其次是劝说魏国主动将上郡十五城和重城少梁献给秦国;诱骗楚王,与齐断交,最终秦国取楚丹阳、汉中大片土地。
张仪任职秦相二十余年,基本大半时间都在游说诸侯亲近秦国,因此与秦国一众贵族、大臣并无太多交集,也就没什么矛盾恩怨,其虽为秦相,但实为更像一名专掌外交的官员。然而如此一位只有功绩而无过的重臣,最后也没在秦国落得一个好的结局。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张仪惧诛,入梁。相魏一岁,卒于魏也。”《史记》
因新王嬴荡早年还是太子时就对只靠一张嘴游说诸侯的张仪不喜,在他继位后,很多大臣便纷纷进言中伤张仪,如反复无定,不讲信用,欺骗诸侯,只为求得国君恩宠等。张仪闻后担心留在秦国迟早恐遭诛杀,便以献策之名离开秦国,不久后死于故乡魏国任上。
应侯范雎辞官退隐范雎入秦最大的功绩之一是提出了“远交近攻”而应对关东六国的战略策略,以及辅佐昭襄王废太后,驱四贵,彻底掌握大权,除此之外还有助力秦赵长平战略大决战,先是以隆重礼仪接待赵国来使,从而麻痹孤立赵国,瓦解合纵之势;后又派人携重金暗中前往赵都邯郸城施行反间计,促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以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上将。
最终在秦武安君白起的亲自谋划指挥之下将赵国数十万赵军尽数分割包括,最终埋骨长平战场,直接从根本上大幅削弱了赵国实力,导致赵国此后再也无力全方位与秦国对抗,而秦国则携大胜之威力奠定了统一兼并战争的胜利基础。不过由于范雎的谗言,秦国一代名将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最终也被秦王下令赐死于秦都咸阳城外十里处的杜邮亭。
总结来说,范雎与秦有功也有过,这过也并不只是谗言害死武安君,还有其举荐的将军郑安平、河东郡守王稽先后叛敌,导致秦国损失惨重。然而范雎最终结局却比商君和武信君要好得多,即便秦法规定所举荐人犯错,举荐人应当同罪,但秦昭襄王对范雎却格外开恩,而且为了不让范雎难过,还下令不准议论郑安平判敌一事。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免相。”《史记》
而范雎在无计可施,无策可献后,最后辞去相位,回到封地颐养天年。
通侯李斯腰斩弃市相比起商鞅、张仪、范雎三相对秦功绩,紫陌个人认为李斯对秦并无太大功绩,虽有才学,但基本一路都是靠舔上位,相反其过几乎都要大于其功,若不是他帮助赵高谋划沙丘之变,秦朝也不至于那么快便迅速灭亡,秦数世君臣,万计秦人,百五十年,付诸努力,血洒战场才成就的大一统帝业就此化为云烟,沦为史载。
李斯一生:争明利,目腾达,辞小吏,拜荀卿,习王术,西入秦,逢王崩,投相府,为舍人,举郎官,说新王,抓机遇,委客卿,韩计觉,驱外客,心不甘,谏逐客,高立论,正反辩,晓利害,重外客,复官职,升廷尉,佐秦王,献计策,成一统,位左相,为相侯,沙丘变,以矫诏,害扶苏,拥胡亥,成赵高,为名禄,献苛制,吏多赋,官多杀,民担沉,尸满市,苦秦久,浪潮起,各地反,高谋相,斯入狱,刑满身,仍不悔,俱五刑,腰斩市,三族灭,秦人弃。
结语:总结来说,商君商鞅、武信君张仪、应侯范雎,通侯李斯四位秦相中,如果单论结局而言,左相李斯得下场可谓最惨,不仅受牢狱之灾,刑满身之苦,最终又受五刑,腰斩弃市,夷灭三族,不过其凄惨结局算不得冤枉,秦人不怜,咎由自取。其次是商鞅,战死彤地,其身车裂,全家尽诛;再之为张仪,一生为秦奔波游说诸侯亲秦,却因新王不喜不得已离秦归魏;四人中也就范雎结局尚可,与秦有功也有过,位秦相又封应侯,终安然辞相归封地养天年。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三个不得善终,一个来时风光去时凄凉[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老秦人的传统,卸磨杀驴
唯有张仪得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