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秦始皇三次都没能拔出剑,真的是因为剑太长了吗?原因并非只此一点

历史紫陌阁 2023-09-05 11:47:12

说起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想必读友们也是耳熟能详,此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为此直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不过在荆轲刺秦过程中,秦王跳起挣脱荆轲的拉扯后却一时间没能拔出剑来而反击荆轲,为此有了秦王绕柱的典故,而且共计先后三次均未能拔出佩剑,那么秦王为何没能将剑拔出,真的是因为佩剑太长了吗?

秦王佩剑过长确实是关键原因。

荆轲刺秦时,秦王为何先后三次都未能拔剑而出?

荆轲刺秦时,秦王先后三次都未能将佩剑拔出反击刺客荆轲的关键原因确实是因为秦王佩剑太长了。不过这并不是唯一原因,若秦王佩剑长到无法拔出是不太符合正常逻辑的,秦王无法将剑拔出,首先是因为佩剑过长,其次还有几点原因:

秦王佩剑和剑鞘之间套得太紧,虽然佩剑的主要作用的保护自身安全,以及身份象征和配饰所用等等,但秦王乃一国之君,而且还是诸侯强国的君主,遭遇危及生命安全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居于秦都咸阳城内的秦宫之中。

在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前,嬴政从登上王位之后从未遇到过如此危急事件,以至于需要亲自拔剑应对反击,因此秦王佩剑的作用更多是象征身份地位和配饰所用,一般不会拔出使用。可以说秦王佩剑在铸造完成后就没拔出过几次,因此经年累月未曾拔剑使用的秦王佩剑和剑鞘之间套的太紧,从而导致秦王在关键之余未能立即拔出。

荆轲刺秦时情况紧急,自然不能同平常时期相提并论。秦王嬴政在面对手持匕首意欲刺杀自己的刺杀荆轲时,由于秦王佩剑太长,加上长期没有拔剑使用,佩剑与剑鞘套的太紧,危及情况下没能立即拔出剑来反击也符合正常逻辑。

那么在无法立即形成有效反击的情况下,躲避才是秦王嬴政当时刻不容缓的第一反应。这时嬴政只能一边紧急躲避,一边想办法阻止或反击刺杀自己的刺客荆轲。

秦王在急速奔跑躲避过程中不易拔剑。面对手持匕首的荆轲追击,秦王嬴政自然要全力奔逃躲避,那么再加上前面三点原因:佩剑太长,和剑鞘套的太紧,情况危及,几点原因综合之下也就导致秦王又一次没能顺利将剑拔出而反击荆轲。

荆轲刺秦,秦王数次拔剑过程

直入主题,燕国赴秦主使荆轲和副使秦舞阳手捧督亢舆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木匣行至秦宫大殿陛下时,秦舞阳由于突如般的惊慌失措未能再上前向立于陛上的秦王进献舆图,为此荆轲一人独自上前打开舆图呈现于秦王面前,接着便是图穷匕见,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

不过匕首并未刺到秦王身上,至于原因之前有文章详细讲过这一过程和其中原因,本文便直接略过。秦王大惊,便立即后退挑起,直接挣断了被荆轲另一手抓手的衣袖。

秦王第一次拔剑

秦王跳起挣脱后,第一时间就想拔出佩剑来反击荆轲,奈何佩剑太长,加上情况紧急,秦王只是一只手抓住了剑鞘,为此第一次拔剑失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史记》

秦王第二次拔剑

秦王第一次用手只是握住剑鞘而拔剑失败后,便再次拔剑,奈何佩剑又因被剑鞘套得太紧,结果又没能拔出,秦王第二次拔剑失败。而这时荆轲也迅速反应过来,准备用匕首直接行刺,秦王没有机会再次拔剑,只能在陛上奔逃躲避,在荆轲手持匕首追逐下,于是有了秦王绕柱一幕。

秦王第三次拔剑

秦王两次拔剑失败反击不成,只能一直绕着柱子来躲避荆轲,不过秦王一边跑,一边依然想拔出佩剑来反击荆轲,但由于佩剑过长,与剑鞘套的又太紧,加上又在急速奔逃逃避过程中,为此秦王第三次拔剑又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拔剑,秦王终拔出,一剑断荆轲左腿

左右和大臣看着秦王在奔跑躲避途中一直欲拔剑反击荆轲,却始终无法拔出,为此很是着急,其中一人发现秦王佩剑实在太长乃关键原因,加上其余几点原因,故而导致秦王多次未能顺利将剑拔出,于是灵机一动,对陛上秦王大声喊道:“大王,将剑推到背后拔剑。”

“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史记》

秦王闻声便明其意,随即在奔跑躲避途中将超长佩剑推至被背后,同时为了更方便拔剑,向前做了一个倾身弯腰动作,为此终于将佩剑拔了出来。

而拔出佩剑,有了反击能力的秦王也一改常态,不再绕柱奔跑躲避,心中早已憋了一通怒火的秦王直接转身正面迎击荆轲,而荆轲所持匕首本就短小,加上武艺也比较一般,在面对手持长剑且有习武经历的秦王顿时不再占据优势。

秦王和荆轲形势瞬间发生逆转,原本处于劣势的秦王在拔出剑后转为优势,随即秦王直接用长剑一下便砍断了荆轲的左腿。从这点可以说看出秦王的佩剑也同样极为锋利,其次是秦王的力气很大,想来身怀一定武艺。

荆轲腿断倒地失去行动能力后,也因此失去了与秦王抗衡的能力,但荆轲此时却很冷静,失去行动能力的他明白很难再完成计划,不过他并未放弃,瞬间想到了一个尚且能完成计划的办法,那就是利用手中淬剧毒的锋利匕首。

只要能用匕首能击中秦王,哪怕不是要害部位,只是能稍微划破一丝秦王皮肤,见到一点血丝,那么秦王便必死无疑,于是便将这唯一还有可能伤到,甚至杀死秦王的淬毒匕首抛出击向秦王。

“荆轲废,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史记》

但或许是荆轲武艺不精,又或是因断腿剧痛失去了准头,再或是秦王命不该绝,在两人距离并不远的情况下,荆轲击打出的匕首竟然没有击中秦王,而是击中了大殿上的铜柱。

秦王见此,怒气又上一层,直接达到暴走状态,直接手持超长佩剑,一连八次向荆轲身上击刺,直到荆轲血染满身倒地不起,彻底失去行动能力后,秦王这才停止了攻击。不过秦王并未刺向荆轲的要害部位,应该是想留下活口,逼问此行刺杀自己的前因后果,背后主谋之人。

而不等秦王下令吩咐左右带下去止血治疗后在询问,荆轲自己便说了出来。失去行动能力的荆轲向距离自己最近的一根铜柱爬了过去,挣扎着靠在铜柱上大笑起来,并大声说道:“行刺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要生擒你,迫使你立下归还秦国之前侵占各诸侯国全部土地的契约来回报燕国太子。”

秦王得知事情真相后也不再顾忌荆轲的死活,随即左右侍卫上前,用乱剑了结了荆轲,最后其尸体又被拉到秦都咸阳集市处以车裂之刑。因为按照秦法规定,发动叛乱等大逆不道的罪名必将会被处以车裂极刑,诸如商君商鞅,长信侯嫪毐皆都是如此下场。

其次也是将燕国太子丹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派遣刺客入秦都行刺秦王的不耻行径昭告于天下,为后续出兵攻伐燕国而铺路。在荆轲刺秦事件失败不久后,秦军兵锋渡过易水,从燕国南部边界一路北上,攻克燕都蓟城,而燕王喜被迫逃亡极北辽东之地,为了保住燕国,又派人将儿子姬丹首级献于秦国求和,虽然此举暂缓了秦军兵锋,但燕国最终还是没能幸存,五年后,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被秦王下令彻底剿灭。

结语:

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需要紧急应对的突发事件,那么即便秦始皇佩剑太长,又与剑鞘之间套得太紧,嬴政也能从容不迫的拔出佩剑来使用。至于秦始皇的佩剑为何会如此之长,可能和他的身高有着直接关系,毕竟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高有八尺六寸,换算得出为约两米,若当初铸造秦王佩剑时是根据秦始皇的身高来量身定制的话,那么他的佩剑自然不会短。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0 阅读:208
历史紫陌阁

历史紫陌阁

华夏五千年,四夷十万载。看历史百态,观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