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开国上将里,有两位将军,他们资历超牛,跟着三位元帅打天下,可最后军衔却没到大将,这是为啥?”

要是你身边有这样一位懂历史的朋友,突然这么一问,你肯定得好奇得不行,赶紧凑过去听个究竟。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两位将军的故事,说不定听完,你会觉得这事儿就跟咱自己家的事儿一样,特别有感触!

萧克:辅佐三帅,低调的“军中大能”
说到萧克,可能很多人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开国上将,但其实,他的故事可不简单。
萧克是谁?他可是红军时期就响当当的人物,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贺龙元帅的左膀右臂。
那时候,红军打仗,他立下的汗马功劳,数都数不过来。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又跟着聂荣臻元帅,成了晋察冀军区的副司令员,帮着部队在敌后打游击,打得敌人叫苦连天。
解放战争的时候,他又去协助林彪元帅,当了四野的参谋长,一路跟着部队南下,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你说,这样的资历,是不是够硬?可为啥最后军衔没到大将呢?
这里面,可有个“小秘密”。萧克将军,他是个特别低调的人,打仗的时候,他总是冲在前面,可到了评功论赏的时候,他却总是往后缩。
解放战争期间,他主要干的是军事教育工作,办学校、培养人才,这事儿虽然重要,但不像前线打仗那么显眼。
再加上他早年有过一段“站错队”的经历,虽说后来他早就改正了,但这些事儿在评军衔的时候,还是多少有点影响。
不过,咱得说,萧克将军的贡献,那可不是军衔能衡量的。
他培养出来的那些军事人才,后来都成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要是没有他,咱们的军队,说不定还得走不少弯路呢!

周士第:资历深厚,却因“意外”错过大将
再来说说周士第。
这位将军,那可是真正的“老革命”。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1924年就入了党,比很多大将入党还早。
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已经是师长了,那时候,很多后来的上将,还在当小兵呢。
起义失败后,他跟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一“失联”就是六年。
这六年里,他吃了不少苦,甚至被敌人抓了,但不管敌人怎么折磨他,他都没放弃革命的信念。
1933年,他终于重新回到中央苏区,继续为革命事业打拼。
长征的时候,他是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一路跟着部队爬雪山、过草地,硬是把部队带出了困境。
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又是八路军120师的参谋长,帮着贺龙元帅把部队搞得风生水起。
解放战争的时候,他先是跟着徐向前元帅,打下晋中、太原,后来又在彭德怀元帅手下,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你说,跟着三位元帅,这资历是不是够牛?
可为啥最后他也没评上大将呢?这里面,他早年的“脱党”经历,起了关键作用。虽说他后来又回到了党的怀抱,但这段“失联”的经历,在评军衔的时候,还是被“扣了分”。
不过,咱得说,周士第将军的贡献,那也是实实在在的。
没有他,咱们的革命事业,说不定还得走不少弯路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
这句话,用在萧克和周士第两位将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的资历和贡献,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军衔没到大将,但他们的名字,早就刻在了新中国的历史里。
咱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些历史离咱很远,但其实,这些将军的故事,就是咱国家的“家谱”,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咱今天的好日子。
咱了解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记住历史,更是记住那些为咱拼命的人。
要是你觉得这故事有意思,那就赶紧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这两位将军的事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