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背景分析,《岳阳楼记》的写作情感,要真实于《滕王阁序》

听荷看历史 2025-04-29 03:34:40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作为古代文学创作的巅峰,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口耳相传。但是关于这两篇惊世之作的江湖地位高低,其争论多年来也是不绝于耳。那么,这两篇文章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我们从创作背景上来具体分析一下。

从写作背景上来看,《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篇文章中的情感却显得不太真实。

《滕王阁序》写作于武周代唐的前夜,是作者王勃在南下交趾(越南)的过程中,途经江西南昌,偶然参加当地文人在滕王阁的聚会,一时即兴而作。

王勃写这篇文章时,他刚刚结束三年的牢狱生活,并且在此之前,他还曾受到唐高宗李治的多次贬斥。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字里字外一直在向滕王阁的一众文人感怀于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但是纵观王勃在写《滕王阁序》之前的26年生命里,他幼年出生于山西的世家大族,16岁就凭借着家族的托举和自身的才华及第登科,并且在17岁的年纪就获得当朝统治者唐高宗李治的赏识,被派往皇子李贤的府上担任修撰和侍读。从他这个经历来看,他从出生到入仕,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完全不存在什么时运不济。

至于王勃后面发生的事情,则是和他的时运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导致的。

在王勃27年的年轻生命中,影响他生命进程的事情只有三件。

一是在沛王府给皇子李贤担任修撰和侍读的时候,不仅没有做好监督和帮助皇子读书学习的本职工作,而且整日和皇子李贤在王府中斗鸡,并且还在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的过程中,写下了极具煽动仇恨的斗鸡檄文,故而遭到唐高宗李治的贬斥。

二是在虢州担任参军的时候,因为私自藏匿犯下大罪的官奴曹达,帮助其掩盖犯罪事实。后来又怕事情败露,自己又亲手杀死了曹达。最后因为东窗事发,被朝廷捉拿问罪。

本来依律应该问斩,但是王勃因为赶上唐高宗李治改换年号大赦天下,最后才得以保住性命,只是蹲了三年大牢了事。

可以说,以上这两件事造成的命运改变,都是王勃的个人主观行为所致,和时运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他杀人事件暴露,赶上了李治大赦天下,这才是他命好的体现。

三是在王勃写完《滕王阁序》之后,去交趾看望父亲归来途中,船只在海上遭遇大风,王勃落水惊悸而死。这起落水事件,看似是王勃时运不济,实则是王勃自身亲手种下的因果。

因为王勃的父亲之所以跑到交趾(今越南)那个地方担任县令,完全是因为王勃在杀人之后,不仅祸及自身,而且还牵连到自己父亲。让他的父亲由原来的泽州刺史,被贬斥到交趾当县令。所以才有了王勃在出狱后,前往交趾看望父亲的事件,最终导致自己落水而死的结局。

故而从写作背景上来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这些事情,处处透露着不真实。因为这一切和朝廷关系不大,和王勃自己本身的行为有很大关系。相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境界上更胜王勃一筹。

《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是范仲淹在参与北宋的“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贬斥到河南南阳当知州期间,受好友藤子京所邀请,在没有亲临岳阳楼的情况下,仅凭藤子京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就写出了名扬天下的《岳阳楼记》。

故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景象的画面,全靠自己的想象。在这一点上,范仲淹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是比不上王勃对滕王阁的景色描写的。

但是,即便没有亲自前往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情感流露,却远远真实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情感流露。

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已经58岁了。在他写《岳阳楼记》之前的58年的生命里,他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什么是世道艰辛和人心险恶。

范仲淹自幼两岁丧父,后来跟着母亲改嫁到继父家,一直到他22岁继父去世,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尽管继父生前对他视如己出,但是继父去世之后,继父的亲生儿子却对他横眉冷对,不堪受辱的范仲淹只能孤身一人跑到应天府书院读书。由于没有生活来源,每天只能吃四块冷粥度日。

在寒窗苦读5年之后,范仲淹这才走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此后为官的三十多年里,范仲淹在地方上为官,则是造福一方百姓;在京城里为官,则是仗义执言,不畏权贵。更是在五十多岁的年纪以文人之身统军西北,勇挫西夏的进攻。

尽管为朝廷立下如此大功,但是范仲淹最后的结局还是被贬谪到南阳邓州当知州。遭遇人生的如此不公,范仲淹似乎比王勃更有理由怨天尤人,感叹命运的不公。

但是,范仲淹在暮年写下《岳阳楼记》是,并没有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坚信人生一对会从“洇雨霏霏,连月不开”转变为“春和景明,一碧万倾”,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官场的宦海沉浮之后,范仲淹依然坚守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仰,并将其践行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最后也是死在了去颍州(安徽阜阳)赴任的路上。而通篇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也没有用一个字为自己的人生遭遇叫屈。他唯一感叹的是偌大的天下,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和他一样为国为民(微斯人,吾谁与归)。

故而,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他最大的委屈就是人生的郁郁不得志,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朝廷赏识,回到朝堂当官。但是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他想的是一个百废俱兴,政通人和的天下。他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他穷极一生,竟然找不到一个和他一样忧国忧民,为复兴大宋为己任的人。

而这,就是范仲淹和王勃的区别,一个感叹自己命运不公,一个感叹天下何时太平。故而也就造成了《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在创作背景上区别。

如果从创作背景上来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比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出发点和立意上,要更胜一筹。

0 阅读:3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