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闺蜜,孩子一直是自己在带,老公上班时,爷爷奶奶每天会帮着看2到3小时左右。
昨天她和我微信聊天说这几天心情很压抑,因为去接孩子时,他奶奶总说:“这孩子多乖啊,带着一点都不累。”
她觉得言外之意就是说她别总抱怨孩子哭闹,别总说自己很累,这孩子哪有那么难带啊!
闺蜜说她家孩子是个高需求宝宝,特别黏她,而且晚上睡觉很晚,大多在11点以后了,等孩子睡着后她才开始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
她说,其实很感谢公婆能帮自己看孩子,这样她做饭、买菜、料理家务时会更安心,但听到这样的话还是觉得在针对她。
闺蜜还说每次带孩子回娘家前,他奶奶总是不停地嘱咐,回去了一定要把孩子看好,好像回了娘家后孩子就要被虐待似的;要么就是说孩子多么多么喜欢爸爸,说得她这个当妈妈的在孩子面前就像隐形人;孩子尿裤子了会抱怨是因为回姥姥家后习惯变坏了等等……
闺蜜和我唠叨了很多,其实我清楚她和公公婆婆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协调的矛盾,她只是不想当着公婆的面争执,但心里又憋屈得厉害。
即使关系再好,儿媳妇和公婆间都是隔着一层膜的。如果没有“老公”这个中间人,儿媳妇和公婆很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碰到的陌生人。
以我的感觉来说,如果是爸妈指责我,可能会反驳甚至争吵几句;而面对公婆,如果听到令人不舒服的话,基本不接话茬,最多回家和老公吵两句。
这就是根本的区别,和自己的父母吵吵说过就过去了;而如果和公婆吵,问题就会被扩大化,甚至上升为家庭矛盾,还要被外人拿来当谈资。
反过来说,同样的问题,公婆说自己的女儿毫无顾忌,说儿媳妇则要先考虑一下。
因为角色不同,亲缘关系不同,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听来感受也不一样。
所以当儿媳妇因为公婆的某些话心里不平衡时,换位思考下也许自己无心的某些话也会引起他们心里不舒服呢。
大家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大多数时候,婆婆比公公更容易和儿媳妇产生矛盾,为什么呢?当然就是因为“老公”啦!
《中国式的情与爱》一书中写道“在中国,家庭关系中有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家庭的核心关系不是妈妈和爸爸,而是妈妈和儿子。妈妈和儿子关系黏得特别紧,儿子变成了妈妈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一直排在生命中的第一位,现在这个人长大了,也要属于别人了,要被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夺走。这个时候,妈妈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所以,婆婆对儿媳妇或多或少总要挑点毛病,因为在她的心里,儿子、孙子(女)才是自己人。儿媳妇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千万不要找那种过于依赖儿子的婆婆,否则……
大部分老人都还是好的,相处的过程中,本着“尊重”和“感恩”两个二字诀基本都不会有大的矛盾,毕竟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嘛。
为什么孩子和妈妈以外的人在一起时会比较乖呢?现在来说说闺蜜婆婆说孩子跟着她比较乖的说法,其实还真有可能是事实。
虽然闺蜜的儿子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但主要负责照顾他的人是妈妈,他的安全感全部来源于妈妈,在妈妈面前会更放松、自在,更愿意直白地表现出自己的需求。而在爷爷奶奶面前,则会有所收敛,他在适应不同于在妈妈面前的环境。
彤宝大概1岁时,一次彤宝爸单独带了彤宝一会儿,后来他和我说:“只有他们两个人时,彤宝特别安静,紧紧抓着他的衣服不放,他感觉彤宝和他在一起没有安全感。”
越小的孩子对妈妈(主要抚养人)越依恋,他的安全感全部来源于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设计了一种“陌生情境法”的心理实验,从这个实验中除了得出了婴儿和妈妈的三种基本亲子关系,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外。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妈妈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就会放开了去玩去闹。
所以,孩子在别人面前比在妈妈面前乖,是因为别人没有妈妈给的安全感多。
也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在自己亲近的人面前更放松,而在外人面前则要更“规矩”些。
❤彤宝妈心语:
和公公婆婆之间,相敬如宾是最好的模式,相处时间长了肯定是会有感情的,但不能仗着“日久生情”就太放肆,始终你不是女儿。
爷爷奶奶对孩子是真心疼爱的,老话说得好——隔辈亲,亲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而女人最重要的是和老公感情好,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好,给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
孩子是自己的,老人能帮忙带一带是好事,他们唠叨几句别太往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