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说法叫“得瓦岗者得天下”,不过细想起来,这话说得好像有点太夸张啦。你看啊,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这三个人,那可都是当时响当当的枭雄人物呢。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全部或者部分瓦岗军的将领,按常理说,手里握着这样一股势力,应该挺有优势的吧。可结果呢,这三位最后全都一败涂地,不但丢掉了性命,连名声也没保住,反倒都成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大业的垫脚石啦。
李密可是瓦岗军的第二任首领哦。在王世充打败李密之后,他抓获了不少瓦岗军里的名将呢。你知道吗?就连窦建德的军营当中,也出现过三位来自瓦岗军的“英雄”,他们分别是魏征、李勣,还有刘黑闼。这里可能有少数人不太清楚啦,就连隋唐英雄系列的小说都不太好意思去写这么一段呢。原来,魏征和李勣(李勣也叫徐世勣、徐茂功、徐茂公、徐懋功这些名字哦),他们都曾经被窦建德给俘虏了,而且还投降了呢。还有那个擒斩了罗士信的刘黑闼,他原本也是瓦岗军里的一个裨将哦。
在隋末那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啊,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景象,真可谓是乱世之态尽显。而这样的乱世呢,往往也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的时代。你看啊,各方势力角逐,英雄们各展其能,在这历史的大舞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血与豪情。不过呢,不管这些英雄们曾经多么的意气风发,多么的轰轰烈烈,到最后啊,都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就如同那句“尘归尘土归土”所说的一样。有的人呢,凭借着各种机遇和自身的本事,一路青云直上,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可也有不少人,最终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饮恨在疆场之上。今天,咱们要聊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开国功臣当中的六位瓦岗英雄。这六位可都是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有着不小戏份的人物呢。但是啊,说起来可能会让人有些感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哦,而且呢,又能有几个人够得上义士的标准?这还真是值得咱们好好去琢磨琢磨呢。
在隋唐英雄系列的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有着这样的说法哦,瓦岗军呢,那可是把贾家楼(也有叫贾柳楼的)四十六友当作骨干力量的。后来,他们还创建了大魔国呢。在这个大魔国里,程咬金被尊为大德天子,徐茂功担任军师一职,而秦琼呢,则是被封为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啦。并且哦,在有的版本里面,秦琼还和王君可、单雄信、王伯当、谢映登、罗成、程咬金、邱瑞等这些人一并被称作瓦岗五虎将呢,不过要注意哦,不同的版本里,这五虎将的具体名单可是会有所不同的哟。
当我们把各式各样版本里的瓦岗五虎以及瓦岗英雄的名单拿来,和《旧唐书》、《新唐书》去做对照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好些人物在历史上那可都是真实存在的呢。比如说秦琼,那可是大名鼎鼎的;还有程咬金,也是大家都熟知的人物;王君廓呢,在史书中其实是叫王君可的;罗士信也在其中哦,有时候他会和罗成同时出现,还有的时候会写成“罗成,字士信”这样的情况;再有就是魏征啦,在历史上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人物呢;还有徐茂功,他原名是徐世勣,后来被赐姓之后呢,又叫做李世勣、李勣了,他的字是懋功哦。不过呢,这里面有个罗艺,这人可绝不是什么好人哦。而且,他压根就不是像有些说法里那样,是被隋朝的奸臣给杀害的。实际上呢,他投靠唐朝之后,就被赐姓李氏了,还被封了燕王、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官职呢。可后来呢,他在叛逃到突厥去的途中,就被自己的随从给杀死啦,并且他的首级还被传送到京师,挂在高高的杆子上呢,这也就是所谓的枭首啦,就是把首级给挂起来让人看的意思哦。
李世民下达了一道命令,要将罗艺满门抄斩。这里得说明一下,在两唐书的《忠义传》里面记载着一个叫罗士信的人,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他和罗艺有什么亲属关系之类的,其实呢,他们俩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罗士信这个人,或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称不上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不过呢,他绝对能算得上是一位义士呢,在行事做派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义士的风范。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秦琼到徐茂功这六位瓦岗英雄可就不能算是忠臣啦。为啥这么说呢?就拿他们这几个人的经历来讲吧,他们当中有的人换过的主公多达五六个呢。就算是换主公次数相对最少的王君廓,最后的结局也是和罗艺一样,死在了叛逃突厥的途中。所以从古人的这个评判忠臣的角度来说,这六位瓦岗英雄确实不太符合忠臣的标准呢。
王君廓可算不上是忠臣,也不能称之为义士。说来也奇怪,在隋唐英雄系列的小说里头呢,居然把他描绘得如同关羽一般。可实际上啊,这人好像从始至终就没干过啥值得称道的好事呢。他,就是个既十分残暴,又极为狡诈的阴险小人,品性实在不怎么样。
王君廓起初是统领着上千人的盗伙首领呢。后来他加入了瓦岗军,不过在瓦岗军待的时间并不长,没多久就率领着自己手下的人马转而去投奔李唐了。投奔之后,他可是受到了不少的封赏。先是被封为右武卫将军,之后又获封左领军大将军哦,这里得说一下,十六卫将军有的带“大”字,有的不带,这带与不带“大”字,品级可是不一样的呢。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幽州都督,被授予左光禄大夫的官职,并且被封彭国公。甚至,李渊还特别恩赐他能骑着御马在皇宫里行走呢,这待遇可真是不一般呐。
有这么一个人叫王君廓,他比秦琼、程咬金更早获得了十六卫大将军以及开国公的封赐哦,不过这里得说明一下,如果国公名号前面没有“开国”二字的话,那级别可是要降一等的呢。就是这个王君廓,他先是去撺掇庐江王李瑗起来造反,可谁能想到呢,之后他自己居然又起兵去镇压李瑗,最后还把李瑗给俘获了,并且用缢杀的方式把李瑗给杀害了。
在即将被缢杀之时,李瑗方才惊觉,自己已然沦为了王君廓用以立功、进而升官发财的垫脚石。那一刻,他满心悲愤,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诅咒:“那卑鄙小人王君廓,竟为了讨好谄媚,出卖我来谋取私利,哼!他这般行径,迟早也会自食恶果,遭报应的。(需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用的黑体字内容均是出自《旧唐书》、《新唐书》)”
话说那王君廓,通过坑害李瑗的手段,不仅谋得了李瑗的全部家财,还把人家的家人也据为己有。就因为这,他获封左光禄大夫,而且还有食邑一千三百户呢。这下可不得了啦,他变得越发嚣张起来。当时啊,有个李道玄,这人可不简单呐,是唐朝的柱国,这柱国可是个勋位,虽说比从二品稍低点儿,但也相当有地位啦,而且他还担任着右千牛卫大将军、洛州刺史以及河北道行军大总管等重要官职呢。李道玄知晓了王君廓干的那些缺德事儿后,就想着要向朝廷揭发举报他。这王君廓一听,心里可就慌了,害怕李道玄真把自己的恶行给奏报到朝廷去,于是整天都忐忑不安的。后来呢,朝廷征召他入朝,他在前往京城的途中,走到渭南这个地方的时候,竟然干出了杀驿站官吏然后逃跑的事儿。他本打算逃奔到突厥去,可谁能想到呢,半路上就被荒野中的人给杀了,最后朝廷还追削了他的封邑,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吧。
魏征这一生啊,先后侍奉过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这六位主公呢。他心里也明白,自己这经历,要说做忠臣吧,好像不太够格了,那便只能努力去做一个良臣啦。面对最后一任主公李世民的时候,他可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哦。他是这么说的:“陛下,希望您能让我成为良臣,可别让我做忠臣。那良臣呢,就好比是大舜时期主管农业的后稷和负责民政的契,还有那历经尧舜禹三朝的皋陶,皋陶也叫咎陶、咎繇呢,他可是上古时期有名的刑法官,被尊为司法鼻祖,后来还被唐玄宗李隆基加封为大唐德明皇帝呢。而忠臣呢,就像关龙逄,他可是被夏桀给杀害了的;还有比干,也惨遭商纣王的毒手,不过陛下您后来追封他为太师,还赐了忠烈的谥号呢。您瞧啊,良臣能够让自己获得美好的名声,也能让君主您得到显赫的称号,子孙后代都能因此受益,福运和禄运那是没有尽头的。可忠臣呢,自己落得个被诛杀的下场,还会让君主陷入极大的恶名之中,最后连国家和家族都一并丧失了,就只空留一个忠臣的名号罢了。这么一对比,良臣和忠臣之间的差别可真是太大啦。”
魏征心里有着明确的想法,他一心只想成为能辅佐明君建立丰功伟业的那种良臣呢。他可不愿意去做在昏君手下,最后只能含冤饮恨而死的忠臣哦。这么一来,实际上等于是给李世民出了个难题呢。意思就是说,皇上您要是能像尧舜禹那般贤明的君主,那我魏征肯定会为您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效力。可要是您变成了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那我可就不会陪着您耗下去啦,我会干脆一走了之的哦。而且呢,要是您因为我直谏什么的就把我给杀了,那您这当皇上的名声可就好不了啦,肯定会落得个不好的名声。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话可真是很有道理。就像魏征所讲的那样,一点儿都没错呢。你看啊,要是处在昏君当政的时期,那些忠臣可就惨啦。他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很不好的结局,要么就是死于非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要么呢,就只能无奈地为虎作伥。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有不少所谓的忠臣,其实心里是不情愿的,但没办法,只能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奉昏君的命令行事,结果就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出来。
魏征一心想成为良臣,这本身并没有错。可他却做出了一件让人觉得有些不讲义气的事儿呢,那就是把秦琼列在了必杀名单的头一位。在《旧唐书·列传第十四》以及《新唐书·第四》当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哦。当时太子李建成听从了身为太子洗马(这是一个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官阶是从五品,也叫先马、冼马)的魏征所提出的建议,打算设局拉杀秦王李世民,而且还计划在这之后“把秦琼等人全部击杀”呢。
魏征和秦琼那可是瓦岗寨时期的老战友。在当时的情境下,魏征对秦琼的称呼是“叔宝”呢,这一称呼其实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哦。要知道,在古时候,人们往往会称呼对方的字,而不是直接叫名字,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彼此之间关系亲近,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就像魏征称呼秦琼为“叔宝”这般。
据魏征所言,隋朝时的建节尉秦琼,还有他曾担任瓦岗内马军骠骑以及后来在大郑(王世充所立国号)为龙骧大将军等经历,后来又成为唐朝上柱国、翼国公的秦琼,与他的战友程咬金、罗士信,似乎在某些角度看不能简单地被视作忠臣哦。这三位,经历其实大致是差不多的。不过呢,他们却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义士。怎么说呢?他们兄弟三人一直都是彼此不离不弃的,始终都在寻觅着那个能够济世安民的明主呢。一旦真的找到了这样的明主,那可真是毫不犹豫地为之奉献一切,哪怕要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不管遇到多么大的诱惑摆在面前,都根本无法动摇他们坚定的意志以及那份赤诚的决心呐。
在历史上,有像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这些以讲义气而为人所知的人物,而还有一位良臣名将,其讲义气的程度或许比起他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人就是徐茂功。单雄信当时跟随王世充一同投降了,可李渊以及李世民却都执意要将单雄信处死,在这一点上,两唐书的记载还存在分歧,有的说是李渊下的令,有的则认为是李世民下的令。面对这样的情况,徐茂功那可是极力地为单雄信求情啊。他甚至不惜表示,愿意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官爵以及应得的赏赐,就盼着能保住自己的好兄弟单雄信的性命呢。
话说当年,徐茂功极力想要救下单雄信,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不过呢,徐茂功并未就此不管不顾,他承担起了抚养单雄信家小的责任。而李家父子这边呢,面对徐茂功的这一系列举动,他们不但没有丝毫责备之意,相反,还对徐茂功如此重义气的行为大为赞赏,觉得他这种做法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这里得顺带说一下啊,有个特别讲义气的悍将叫罗士信,其实呢,他是替王君廓丢掉了性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君廓被刘黑闼给围困在了洺水城里。这个刘黑闼,他可是瓦岗旧将,先是投靠了窦建德,后来还自立为汉东王呢。就在王君廓被困的危急时刻,罗士信非常勇猛,硬是杀开了一条血路,成功把王君廓给救了出来。可罗士信自己呢,却转身进入城中坚守。但可惜的是,最后城还是被攻破了,罗士信也因此被俘获。刘黑闼试着劝罗士信投降,可罗士信坚决不从,于是刘黑闼就把他给杀害了。
当我们仔细去探究那六位瓦岗英雄以及唐朝开国功臣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时,便能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所谓“忠臣不事二主”这种说法,其实压根就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呢,而那种坚持从一而终的做法,也并不能算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哦。你想啊,如果像秦琼等这几位英雄人物,一直都只是死心塌地地去帮扶着隋炀帝杨广,又或者是始终追随着西魏王李密的话,那他们不就跟麻叔谋那类助纣为虐、充当别人鹰犬爪牙的人没什么两样了嘛。
您瞧啊,古人云“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就说在那个时代,有像魏征这样的名士,还有李勣这般的名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呢,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勇士。这些人呐,他们行事可不会被那种迂腐的忠君思想给束缚住喽。就好比隋炀帝要是说出那种离谱的话,说什么鸭子身上能长出老鼠脑袋,他们肯定不会跟着瞎附和的,更不可能去用谎言来欺骗上天。要知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道理呢,李世民那是明白的,秦琼同样也懂。至于魏征和王君廓是不是也懂这个理儿,这可就不太好说了呢。
当我们仔细研读两唐书的时候便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些情况。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有一位郧国公张亮,他是出身于瓦岗军的。然而呢,另一位陈国公侯君集可就不一样啦,侯君集并没有加入过瓦岗军哦。他打小就开始追随李世民,一直跟在其身边做事呢。但让人惋惜的是,最后侯君集却因为犯了谋反罪,落得个被诛杀的下场。
前面啦,据您所了解的情况,还有哪些曾经是瓦岗寨的旧将,他们后来加入了唐军或者是其他的势力,并且还在其中打出了相当响亮的威名呢?今天哦,如果您和那些瓦岗英雄们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话,那么您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想要去做一个能够济世安民的良臣呢,还是打算去做一个只是唯帝王之命是从的那种所谓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