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面,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后下令以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清朝宫廷里,这位活了93岁的老人,竟被51岁的康熙称为“额涅”,满语意为“母亲”。
她就是苏麻喇姑,一位地位超然的侍女。
她并非清朝贵族,也没有显赫家族,却能获得如此敬重。
康熙在她去世后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只为亲眼送她最后一程。
苏麻喇姑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
十岁左右,她被选为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随主子来到后金宫廷。
彼时的布木布泰不过13岁,远离故乡和亲人,而苏麻喇姑成了她最忠实的依靠。
两人一同学习满蒙语言和文化,苏麻喇姑凭借聪慧出众,迅速掌握了满语与汉语,还以精湛的满文书法闻名宫中,为孝庄打理文书、出谋划策,成为她最信赖的人。
随着皇太极驾崩,朝廷风波四起,多尔衮与豪格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
正是在苏麻喇姑的帮助下,孝庄成功促成多尔衮扶持幼主福临即位,稳住了清朝政局。
也因此,苏麻喇姑在皇室地位上升,不仅是孝庄的贴身侍女,更是关键时刻的得力助手。
顺治驾崩后,康熙即位。
年幼的康熙曾一度感染天花,这在当时几乎是致命的疾病。
苏麻喇姑不顾自身安危,一心照料康熙,将自己亲身用过的草药制成汤剂,小心翼翼地喂给康熙。
几个月后,康熙奇迹般康复了,他从此将苏麻喇姑视为救命恩人,亲切地称她为“额涅”。
不仅如此,苏麻喇姑还担任康熙的启蒙老师。
在他避痘期间,她每日教康熙写满文、习礼仪、讲解为人处世之道。
这种言传身教让康熙成长为意志坚强、仁德兼备的帝王,日后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都是得益于早年苏麻喇姑的教导和培养。
可以说,康熙的性格底色中有她的印记,而这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贯穿了两人一生。
苏麻喇姑虽然身处宫廷,却始终保留了蒙古族特有的生活习惯。
她一年只洗一次澡,洗完后竟将洗澡水饮下!
这种独特习惯令人费解,但在草原上水资源宝贵,蒙古人自小便对水有着极高的敬畏感,不随意污染水源。
苏麻喇姑始终保留这种传统,象征着她内心对家乡的怀念。
不仅如此,苏麻喇姑一生几乎不服药,即便是晚年身体衰弱,她仍然坚持如此。
这一方面是蒙古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习惯以身体自愈,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她笃信佛教的信念有关。
孝庄太后去世后,苏麻喇姑转向佛教,常年吃斋念佛,为康熙祈求平安长寿。
1705年,年迈的苏麻喇姑走到了生命尽头。
彼时康熙正在塞外巡狩,听闻她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
康熙随即下旨,要求延缓入殓,等自己回京后再行安葬。
他不仅如此,竟再一次下旨,延迟入殓时间!
回京后,康熙以嫔礼为苏麻喇姑举办葬礼,将她的灵柩安置在孝庄太后陵墓旁。
清朝宫廷制度严格,非皇室嫔妃难享如此高的礼遇,而康熙对苏麻喇姑的厚待,打破了这一惯例,足见他对她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苏麻喇姑不仅在康熙心中地位特殊,连雍正、乾隆也对她十分尊重。
雍正继位后,尊称她为“妈妈”;乾隆即位后,则以“奶奶”相称,足见她在清朝宫廷中的尊崇地位。
而由苏麻喇姑亲自教养的皇十二子胤祹,在康熙晚年的皇子争位中始终保持中立,这种淡泊的性格显然受苏麻喇姑影响良深。
乾隆还将她葬在昭西陵旁,成为孝庄最忠诚的陪伴者。
苏麻喇姑的一生,与其说是平凡宫女的命运,不如说是一段传奇。她不光是孝庄的左右手、康熙的师母,更是清朝初期历史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