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种子走入非洲之后,如何建立种业体系

界面新闻 2024-11-02 10:14:17

界面新闻记者|谢小丹

10月初,以“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为主题的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举行,大会期间,中非之间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合作也受到热议。

在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中,杂交水稻堪称被引入非洲后应用最广泛的农业技术。今年8月,界面新闻还曾报道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节水抗旱稻品种进入非洲种植的故事。

在今年举办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介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

提高水稻产量对于非洲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尤其重要。在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期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西非和中非区域主任、非洲水稻中心总干事巴布卡尔·曼内(BaboucarrManneh)在发言中介绍,目前非洲年产大约2200万吨大米,而消费量达3700万吨,每年短缺约1500万吨,非洲大陆的水稻消费快速增长,但产量不足以满足需求。

而农业虽然是非洲经济的支柱之一,但对于很多非洲国家而言,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仍是当下最紧要的目标。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非洲58%的人口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问题。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曾在2023年的第二届非洲粮食峰会期间也介绍,非洲国家每年在粮食进口上花费约700亿美元。

如何建立种业体系

在北京参加过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后,巴布卡尔·曼内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在水稻方面,我们发现引入非洲的中国水稻品种表现优异,这些品种最终也被农民接受并开始种植。”

在中国摆脱贫困的历史中,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非洲绝对可以与中国合作,真正地向中国学习水稻生产,甚至使我们整个食品生产系统更加高效,这样我们就可以依靠非洲人来养活非洲人。这也是中国的理念,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巴布卡尔·曼内认为。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盖茨基金会围绕着水稻与多家国内和国际机构展开了合作。在2019年绿色超级稻项目结题时,来自中国的绿色超级稻品种已在18个非洲和亚洲国家试种、审定和推广,审定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78个,累计推广面积达612万公顷。

“从中国和南亚学到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一直是人们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纵观整个发展领域,农业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效应,几乎相当于其他任何发展援助项目效果的两倍之多。因此,提高农业生产力在脱贫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近期,盖茨基金会全球增长与机遇部门总裁罗杰·沃尔希斯(RodgerVoorhies)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中表示。

绿色超级稻项目之外,中国的其它水稻技术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像是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研究中心胡凤益团队研究的多年生水稻也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正在非洲开展试验示范,并将根据当地旱季较长等实际情况,改为一种多收,2024年已经初步显示出积极效果,在乌干达的试验示范种植水稻已经有再生。

罗杰·沃尔希斯的这趟中国之行,还密切关注着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研究的新技术。

2019年1月,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但由于杂交种子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保持其杂交优势,因此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制种工作,农民也必须每年购买种子。

而一旦这项技术未来能够成功应用,农民便可以留种,节约种子购买成本。

对于罗杰·沃尔希斯而言,这项技术背后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样令他瞩目,“这项技术汇聚了全球顶尖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力量,他们不仅引领着基因编辑与生物技术的前沿,还深入探索这些前沿技术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并致力于研发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攻克世界科技前沿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同时,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非洲当地育种机构的众多合作伙伴也出席了会议,他们也在深入思考非洲的实际需求,这正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这不仅代表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得益于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中国基于自身小农户生产经验所展现的领导力所共同推动的结果。”罗杰·沃尔希斯认为。

但在新技术成功落地之前,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还取决于农民能否获得优质的种子。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采访中,桑给巴尔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哈姆扎・哈米德(HamzaHamid)也曾介绍过当地农民的这一困境,“农民经常面临种子供应不稳定的情况,有些品种只能提供一两季,农民想买也会买不到想要的品种。”

巴布卡尔·曼内认为,这也是当前非洲农业发展的挑战之一——即当地是否拥有完善的种子生产系统,农民能否获得种子供应。

非洲引入绿色超级稻之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盖茨基金会发起了新的项目“帮助西非国家建立水稻种业体系”,将绿色超级稻项目继续延伸。

罗杰·沃尔希斯表示,农业发展要想真正帮助人们摆脱贫困,需要同时满足几个关键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优质的品种,这些品种要具备抗旱、抗病虫害等抗逆性,我们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了大约十五年,之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种子系统,确保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小农户提供符合他们偏好、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

除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合作外,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中国种子企业也加入到这一项目之中。

项目设计从帮助西非国家从水稻合作育种开始,筛选出适应当地的具有抗旱、抗盐或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状的高产品种,并在当地建立良种生产体系和推广体系,扩大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当地的种植、增加当地稻农的收入、逐步提高非洲国家粮食自给率,为实现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此次罗杰·沃尔希斯来华,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签订了“中非研究伙伴关系能力建设”项目协议。

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会见罗杰·沃尔希斯时表示,盖茨基金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重要合作伙伴,近20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水稻育种绿色革命,开展了多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合作,将良好实践经验和科技产品推广到了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自给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下一步,双方应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生物育种、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等合作领域;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共同深化对非合作,将专家和技术与非洲当地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依托南繁院等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合作,吸引更多的非洲青年科学家来华;携手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体系建设,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全球,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罗杰·沃尔希斯也表示,希望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推动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农业并非一个孤立的领域,粮食增产更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应用。作为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西非和中非区域主任、非洲水稻中心总干事,巴布卡尔·曼内从2009年开始就与中国科研院校在水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合作。这趟中国之行,他也期待着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

巴布卡尔·曼内认为,目前大部分合作都集中在育种、品种开发上,还有部分在农艺方面,但粮食产量的提高还需要肥料、机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

在相应的领域,都有潜在的合作机会。巴布卡尔·曼内介绍,整个非洲只有大约三到四家化肥厂,“我很想扩大中国和非洲在化肥方面的合作,让非洲能够获得化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扩大灌溉面积,还有能源领域,在水稻生产中,通常农民的大部分生产成本都用于抽水,但非洲燃料成本非常高。中国在太阳能技术方面非常出色,如果用到小型太阳能灌溉泵,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使双方受益,中国能够扩大在非洲的商业机会,同时非洲也能获得更好的技术。”巴布卡尔·曼内认为。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