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作为一种美食,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这枚小小的粽子是怎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南北方的粽子有何特点?跟随小编一起了解粽子的“前世今生”。
“角黍”是最早的粽子
古人把粽子称为“角黍”,因形状有棱有角、内裹黍米而得名。最初,人们根据牛角的形状制成“角黍”,作为耕牛牛角的替代品,用于祭祀。
晋代成为标配美食
当时,人们流行在端午和夏至之际吃碱粽,成为标配美食。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有记载:“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用粽子纪念屈原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这是端午食粽祭屈原之说的最早记载。
宋朝-“杨梅粽”
到了宋朝,人们干脆把果品也发展为粽子馅。除了常见的枣、糖,粽子还可加入松栗、姜桂、胡桃、蜜饯等材料。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苏轼曾吃过包裹着杨梅馅的粽子,有诗为证:“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粽子
除了文献记载里有粽子的身影,考古也有发现。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出土过一对南宋的粽子,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粽子实物。
明清时期成为“考生团宠”
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如今,高考时间和端午节相差不远,为缓解考生们的备考压力,老师会在班门前挂一些粽子,学生们跳高顶粽子,寓意“高中”,讨个好彩头。
从南到北,从咸到甜,从粽叶到馅料,再到包裹的形状,每个地方的粽子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味道,到底哪里的粽子最好吃?且听小编继续介绍。
作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广东粽子不仅品种多样,口味也十分丰富。
潮汕鸳鸯粽
潮汕鸳鸯粽,鸳鸯粽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馅。咸馅主要是咸蛋黄、虾、香菇、肉、莲子、栗子等,甜馅主要是红豆沙、黑豆沙和甜糯米。鸳鸯粽里的咸甜并不会串味,因为它每个“角”口味都不一样,一个角是蛋黄,一个角是豆沙,一个角是糯米,中间包虾、肉。
湛江鸭乸粽
除了上述的粽子外,广东还有添加蒜茸和沙姜的东莞道滘粽、金黄透明的高州枧水粽、台山咸肉粽、中山芦兜粽等十余种粽子,个个美味可口。
广东粽子能“包下整个世界”,浙江粽子也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嘉兴肉粽
遂昌长粽
在浙江丽水遂昌县,有一种特别的粽子—长粽,呈圆柱形,长约20至30厘米,糯米包着猪肉、梅干菜和咸蛋黄,当地称它“长情粽”或“分享粽”。逢年过节,长辈们都会包好长粽等着外地的儿女、孙辈回家团聚。一家人一起分享,寓意团圆、美好。
温州灰汤粽
衢州辣粽
作为浙江嗜辣的天花板,衢州人自然而然扛起“辣派”粽的大旗。衢州辣粽基本分两种:芋头辣粽和腌菜辣粽。
芋头辣粽:蒸好的粽子不闻辣味,剥开后,芋头、糯米和辣椒看得满眼鲜亮,一口咬下,满嘴香辣,才能get到衢州人“绵里藏针”的浪漫。
腌菜辣粽:农家自制的腌菜味道辣爽,和清新的糯米看似冷门CP,实乃天作之合。
广西北海海鲜粽
云南花米粽
相比南方粽子的“五花八门”,北方粽子则“简约而不简单”:多以红枣、豆沙为馅料,粽叶大多选取苇叶,部分地方喜好黄米。
红枣粽、豆沙粽
黄米粽
蜂蜜凉粽
听介绍了这么多种粽子,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已经馋到流口水?粽子虽然美味可口,但不要贪吃哟!